第386章凌迟处死,千古冤魂 - 历史排行榜开局揭秘十大杰出帝王 - 权照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86章凌迟处死,千古冤魂

“袁崇焕下狱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辽东。

一向沉稳的祖大寿,如今也惊恐万分,

他知道袁崇焕在辽军中的威望,更明白一旦袁崇焕倒台,辽军的士气将受到何等沉重的打击。

于是,祖大寿率领辽军匆匆撤回了山海关。

孙承宗在得知祖大寿的行动后,立即传令让他返回。

可祖大寿此时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袁崇焕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前途的迷茫,使他并未听从孙承宗的命令。

兵部有人献计让袁崇焕亲自写信召回祖大寿。

袁崇焕推辞不写,

但兵部并未因此放弃,那封书信最终还是被送往了祖大寿处。

此时,祖大寿已过山海关,但收到信后,祖大寿还是决定返回山海关,听候孙承宗的调遣。

崇祯此刻还未决定如何处置袁崇焕,更谈不上非杀不可。

官方的辞令是‘功罪难掩,暂解任听勘’。

当崇祯得知祖大寿回军并立下大功时,他对袁崇焕的怀疑大减,甚至放言‘守辽非袁崇焕不可’。

一时间,袁崇焕甚至还有复出的迹象。”

“而此时,袁崇焕身上背着三桩罪名:一是密约通敌,二是擅杀毛文龙,三是纵敌入京。

密约通敌形同谋反,

如果是真的谋反,

这不可能让崇祯说出让袁崇焕复出之类的言论。

但八月初,一封充满阴谋论的弹劾让袁崇焕终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道弹劾的‘高明’之处在于,

它将袁崇焕的诸多罪状与‘五年平辽’整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看似严密的罪证链。

袁崇焕离京赴任前,曾对大学士钱龙锡透露过‘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去之’的想法。

这本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在这道弹劾营造的逻辑中,却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弹劾者声称,袁崇焕自知在军事上实现五年平辽的诺言绝无可能,唯一的可能性是与后金议和。

因此,袁崇焕就与钱龙锡共同构建了一个惊天大阴谋:毛文龙被杀是因为坚持抗金,纵敌入京是为吓阻朝廷再战,这些都是袁崇焕为逼朝廷媾和的早有预谋。

弹劾者还说:‘(钱龙锡)主张袁崇焕斩帅致兵,倡为款议,以信五年成功之说,卖国欺君,秦桧莫过。’

五年平辽、擅杀毛文龙、秘密和谈、纵敌入关……这些真真假假、未必有逻辑联系的孤立事件,但被这道弹劾勾连、整合、梳理,瞬时变成袁崇焕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一盘谋逆大棋。

崇祯皇帝看到这道弹劾后,怒不可遏。

他恍然大悟:原来此前真假难辨的各种说法都是袁崇焕严丝合缝的预谋。

他随即下旨:‘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致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

其实自以为得知真相的崇祯,却不知自己已沦为了阴谋论的受害者。”

观众们不由得叹息道:

“崇祯这孩子,还是太好骗了啊!”

“其实能看得出来,崇祯是想当个好皇帝的,也足够努力、上进了。”

“只是他好像总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骗的团团转,最后做出错误的决定。”

“悲哀啊……”

……

“当然,崇祯之所以如此震怒,和‘五年平辽’的诺言可能也有直接关系。

‘五年平辽’是袁崇焕许给崇的诺言,崇祯当时不仅信以为真,还给予便宜行事的特权。

虽然现今离最后期限还有三年多,

但八旗军都长驱直人打到京师城下了,

无论袁崇焕有没有纵敌入京,

曾令崇祯心旌神驰的‘五年平辽’无疑已是镜花水月。

而且各种证据表明,五年平辽从一开始就是袁崇焕妄语欺君,足足逛骗了君王两年多。

这对自视甚高的崇祯而言,无疑是莫大的羞辱。”

“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见众臣,商议对袁崇焕的最终处置方案。

在又一次列举了那些罪名之后,崇祯宣布了他的最终决定:‘依律磔之(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凌迟之刑,成为了京城中的一场惨剧。

据《石匮书后集》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