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雁门关 - 杨遥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雁门关 >

第3章

列车终于进站,我站在出站口等我的朋友。出站的人几乎和进站的人一样多,我挤在一堆人中间,猜测他们变成什么样子,是不是也像那些出行的人一样带着大包小包。让我惊奇的是我先看到的不是我的朋友,而是刚才看到的那一对年轻人,他们拥簇着一个满头银发,穿着灰色风衣的老人走出来,老人也是穿着一双牛皮靴子,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眨眼间不见了,我忽然觉得他们来到这个封闭的县城,一定是冲着雁门关来的。

出站口几乎没有人了,我的几个朋友还没有出来。我凑到铁栅栏口上朝里望,看到两个人一晃一晃走过来,他们没有带行李,几年没见,老程头发白了许多,酒糟鼻子更红了,反穿着一件t恤,像个装卸工人。阿金还是野战兵打扮,扎着一块阿拉伯头巾,但身体像一块发酵了的面团。他们显然在车上喝了酒,咬着舌头说话,影子乱舞。看见他们,以往的一些难忘日子浮现出来。我用力挥手,眼睛有些潮湿。阿金加快脚步,吹了声口哨。老程还是一步三晃,我从来没有见过他着急的样子。

我们在一起抱了抱,互相拍了拍肩膀,感觉似乎都有些老了。

走,回家去。

车站里面只停着最后一辆出租车了,司机看见我们,把车开过来。

正要上车的时候,阿金把住车门,问,多少钱?

一人五元。

我们这是打出租啊,有表吗?

司机说,不打表,一人五元。

阿金说,你这不是出租车吗?

我说,这儿都是这样。

老程说,操,这么贵,比从北京到这儿都贵。绿皮火车从北京到这这儿才一人二十四元。

司机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你们到底坐不坐?

坐。

我招呼大家上车。

我偏不坐,他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我们还是第一次来这儿,溜达着回去看看风景民俗也不错。你们说呢?阿金看老程和我。

老程点头。

我忙说,咱们先坐上回家吧。吃了饭再出来看。

但他们两个人说什么也不坐。

司机沉着脸,把车发动着,低声说了句,装逼!

我有些脸红。阿金说,你说什么,丫再说一句,老子抽你。

司机不再吭声,一踩油门跑了。

我有些尴尬,说,这儿的出租车司机都是这样,想在车站上拉客得早早过来排队,有的提前一小时就来了,从来不打表。

老程说,他们是他们的规矩,咱们是咱们的原则,咱们不是想改变世界吗?

我想起几年前,我们一大帮人从全国各地赶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区,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植树,保护北京和天津的母亲河潮白河,大家都充满理想,想保护生态,改变世界。几年时间,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这么点小事情本来就不值得较劲。

沿着车站那条路两边的房子颓废不堪,有的已经屋基歪斜,房梁倾塌,稍微周正一些的还能看到橱窗玻璃上画着大盘的鱼,上面写着鸡、鸭、鱼、肉,还有一间门楣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画着红色的五角星。可以看见当年的红火。现在蒿草围住了它们,每一个都黑乎乎的,布满蛛网。

这儿应该是繁华地带,怎么这么萧条啊?阿金问。

我说不上原因,只是觉得这个车站离县城远,没有人专门来这儿,每天就那么三四趟火车,旅客下了车就都走了,也不消费。

老程盯着橱窗玻璃上的字说,他们没有摸透市场,现在是鸡鸭鱼肉赶下桌,乌龟王八端上来,而且这儿肯定没有小姐。说完他就问我,杨,这儿有小姐吗?

我正在琢磨他那两句话,想今天的饭菜是不是准备的有些简单了?没想到他猛然问我。于是反问,哪儿?马上反应过来他指的就是车站,说,没有吧,这么黑乎乎的地方,狐狸精也不住。

我问老程,你怎么反穿衣服?

老程说,这是一家书画工作室发的宣传t恤,不穿白不穿,可是我又不想替他们做广告。

从车站走出来,到了108国道,阿金说,咱们在这儿打车,我不信这儿打不到车。

话刚说完,一辆出租车过来。阿金招手。车停下。打表。去……阿金扭头看我。

西大街城墙那儿。

上了车,我给他们介绍县城的历史,还没有说完,车已经到西大街城墙了。表上的计价是七元。我忙掏钱。阿金拿出十元钱给了司机,说,师傅不用找零了。司机连声说谢谢。

下了车,他们看见巍峨的城墙和泛白的城砖,高兴地欢呼起来。

两人跑到城门洞下,抚摸着阴凉的城砖,问,你家就住在这儿。

我点了点头。

真好啊!

咱们吃饭就到这上面来。

好!电视剧《杨家将》就来这儿拍过外景。我补充了一句。

阿金问,哪儿有宾馆?我们先登记一下。

我说,不用了,就住我家吧,大家几年没见,好好聊聊。

方便吗?

给你家添麻烦了。

方便方便,不添什么麻烦。

进了家,妻子正在逗女儿玩。看见客人回来,赶忙站起来,脸上堆出敦厚的笑容。妻子就是这样的人,见了谁都不爱说话。

接下来,妻子和我开始做饭,他们呆在客厅里边逗女儿,边看电视。

中午我们喝的是本地酒三关宴,这种纯粮酿造的酒因为酒厂经营不善,多年前就不生产了,我平时不喝酒,家里存下的两瓶一直放到现在,简直成陈酿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