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孙亮劝学 - 三国之孙亮的逆袭 - 水中云影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7章孙亮劝学

奴工们散去,现场留下些主事与学校少年。

“你们也去忙你们的事吧。小学学员留一下。”孙亮吩咐道。

主事护卫等人离去,几个少年兴奋地走到两人身前。这几个少年,大的约有十四五岁,小的才十岁左右。

“殿下,这个叫王兴,这个是魏芳,他们俩都是搞香洗作坊时就招过来的。这三个,是琉璃作坊的匠人子弟。”

“见过殿下。”五个少年齐齐躬身施礼。

看着眼前这几个少年,大的高自己一头,小的也与自己相差仿佛。孙亮点点头,道:“在学校学习还好吗?出来辛不辛苦?”

“回殿下,学生们蒙殿下之恩,在学校读书认字,到各个作坊也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们不辛苦。”王兴上前向孙亮再次施礼答道。脸上神彩熠熠,说话有条有理。

“嗯,今后你们要多认字,多读书,多学技艺。你们出身寒门,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你们努力地去学去做,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我大吴的栋梁之材。好吧,你们自去吧。”孙亮勉励道。

众少年激动地施礼告退。

“这些少年,当初流落在街头乞讨为生,短短的时间里都变了样。”看着这几个离去的少年,全福感慨道。

孙亮笑着打量着全福,何止这些少年变了样,这全福,也从唯唯若若的奴仆,成了有些自信的主管。

“全福,你也不要天天呆在碱水作坊。你去把精力多放到学校那边去。从明天起,你去掌管学校那边钱粮支付事宜。碱水厂这边,你选个合适的人管理。我看,那个主事还不错,还有那个老奴工,你大可用起来。”

“殿下,全福一介奴仆,是个粗人,叫我去学校那边,我怕误了殿下的事。”急道。

“误得了什么。你不会,就去学啊。你大可抽调些学生帮你,我看那些少年都不错。你去掌管学校钱粮,到学校找些识字比较多的,算术较好的帮你先做着,我这边,也让洛主管差人帮你。”

“殿下…”

“就这样吧,你安排好碱水厂之事,明天去学校。我就走了。”孙亮吩咐道。

……

孙亮到门口会合郑主事一行,离了碱水作坊,继续探访民情之旅。走了一会,前面出现了一个小山村。村民依山建房,山边平阔处尽是水稻田,田中水稻已近成熟。

“殿下,前面就是周家村了。村里主要以周姓族人为主,有五六十户,三四百口人,租种水田3000余亩,年纳租2500余石。”

“哦,此地稻谷亩产如何?”孙亮问道。

“此处稻田土壤瘦瘠,亩产不高,一般亩产2石到3石。”

孙亮默默在心中估算了一下,这个村庄,稻谷总量也就7000石左右,除去田租也就5000来石,七口之家,一年忙到头,能获稻谷10石左右,碾成米就只有七石了,也就是700斤了。这样每个人一年粮食就只有一百来斤了。而且在这个时空,没有鸡鸭鱼肉油着肚子,人是很能吃的。

“这农户家粮食不够吃啊。”孙亮叹道。

“在这皇庄中,还算不错的啦。皇庄之中,只交田租与口算钱,在外头,比这还不如呢,又是瑶役,又是兵役的。这些农户,靠着陛下恩情,除了种谷子之外,还能开了些荒地,到地里刨些吃食。”郑主事对下面事情倒是很清楚。

“噢。”孙亮不置可否地应到。

说话间,众人就进了村。孙亮下了马,吩咐侍者牵马在村口等着,和郑主事进了村子。

“殿下,要到此地里正家去吗?”郑主事问道。

“不用,随意看看。等会不要称我殿下,就叫公子吧。”

“老汉理会得。”郑主事答应道。

两人来到一个外茅舍前,破烂的舍前有一白发老者坐大树下编织着笼子,一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帮着递送着荆条。看到四人来到,老者停下了手中活计。

“老人家,过路人到可否在你处歇歇,讨些水喝。”孙亮上前,拱手搭话道。

“呵呵,不嫌地方脏乱,尊驾尽可在此歇歇。”白发老者起身相迎,又对小女孩道:“妞妞,搬些櫈过来给各位尊客坐。”

小女孩搬来两小櫈子,郑主事伺候孙亮坐好,又在孙亮身边落坐。小女孩又端了水来,孙亮谢过放在一旁。

“老人家,此地是何地方?”

“看公子也不是走远路之人。当知道前面有冶山皇庄,这个村子,是皇庄产业。村子里五六十户人家,常年佃种皇庄土地。”

“哦。原来这里还是冶山皇庄。”孙亮端过水,饮了一口。又说道:“老人家,家中还有何人?”

这白发老者,看了看两人,说道:“这位小公子。老汉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多年前征战故去,小儿子现在也在荆州戍边在,现在家中只余老二,在庄中佃种着百十亩田地。家中还有二儿媳,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共计六口人在家生活着。”

“此地生活可还富裕?”孙亮问道。

白发老者警觉起来,目光有些闪动,打量着二人。

“哈哈,老兄不必犹疑。我们都是前面皇庄之人,这位更是庄中贵人。我们公子今天到各处走走,没有恶意。我姓郑,是庄中农事主事,你村中周里正应该认识我。”郑主事见白发老者警觉,只好说明自己身份。

“噢,原来是庄中主事及贵人,老汉失礼。”白发老者就要起身施礼。孙亮忙起身谦让道:“老人家,无须多礼。我们在贵处歇息,已是打搅了。”

“两位贵人到来,已令老汉家蓬荜生辉了。只是老汉家中简陋,不敢请两位贵人入内,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噢,老兄可是本地之人?我看老兄言辞文雅,举止得体,决非平常之人。”郑主事赞道。

“哪是什么非常之人。老汉姓周,本世居徐州,因黄巾乱起,与族人过江南来。又蒙当今圣上恩德,在此皇庄谋生。这个村庄,大多都为周姓同族。”

“哦,在此生活可还安稳?”孙亮又问道。

“蒙圣上恩德,过得还行。”周老者连连道。

“家中佃种了多少田地,年获稻谷几何?”

“回公子话,老汉家种了百十亩水田,一年去除田租、口钱,还能落得个四、五百斤稻谷。”老汉回答道。

“老人家,你家有六口,这点粮食如何够吃。”孙亮叹道。

“能有些等粮食老汉已心满意足啦。除种植稻谷之外,儿孙还垦得些许荒地,种些杂物度日。此村子各户,都如老汉家一般上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