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箓』我也曾有火热青春
按:今天是我例行科研汇报,因而不能正常更新。近来闲暇之余,翻检旧文,忽然发现这篇乐团团史。说起来,我写作《仙路烟尘》之前,唯一大型的文字就应该是这篇科大民乐团团史。在本篇成文之后一个月零三天,我开始正式尝试创作长篇小说《仙路烟尘》。能到这儿来看我小作的,虽然都未曾谋面,但这么多时日过来,也大概算是朋友,那这段写手曾经的经历,也发来给您看看,即使文风幼稚、语调轻狂,说的事儿也可能不值一提,但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随便看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发这篇在外卷中,丝毫不影响符合我个人实情的更新;就如以前那些外卷诗词一样,如果您不喜欢,那就请完全无视——这个不会影响本书一贯的更新规律。谢谢理解!:)
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团史
2001年~2004年卷
谨以本文,献给所有曾为科大民乐团事业所奋斗过的人们。
前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自正式建团以来,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近两年的历程。作为科大民乐团的首任团长,乐团的主要创建者和参与者,于我而言似乎有责任留下一些文字,让后来者了解到科大民乐团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也是给所有曾经与我并肩奋斗、一同为民乐团梦想所打拼的朋友一个交代。于是,便有了这部《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团史》(2001-2004卷)。
这部团史纪录了民乐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历程。确切的说,这本团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科大民族乐团创业史。
本书主干部分共分上中下三编,分别是:“史前篇”、“崛起篇”、“华章篇”。此外,也有“前言”和“后记”。
期待读者能够从本书之中,获得中国科大民族乐团历史沿革的明确信息,并对乐团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科大民乐团的全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本书若无特别说明,带有“乐团”字样的称谓,均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
上编史前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德经》•;老子
第一章起点
希望是实现的开始。
——纪伯伦
在开始构想团史架构时,我首先便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该选择何时作为我们开始回顾的。对于中国科大民族乐团而言,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
在参考文献的“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简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文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民族乐团正式启动于2003年3月,发展至今已拥有正式团员近三十人,是目前校内最大的校级专业演出团体,也是目前唯一具有排演管弦乐合奏能力的乐团。”
这么说来,科大民乐团就是诞生在2003年的阳春三月吗?正如我们开始所提到的那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标准答案。
如果要追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最上游的源头,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2001年10月14日10点06分。可以说,不管在这之后科大民乐团的光荣与梦想经历过多少曲折、挫折甚至夭折的痛苦,这一刻,为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肇始注入最本源的动量。
在这一时分,一位帐号叫作的网友在科大瀚海星云bbs古典音乐板上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标题为:《喜欢民族音乐的看过来》,原文如下: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我们学校一个也没有。
很想组织一个民乐队,不知道有没有感兴趣的人,
先在这初步统计一下。
请m或者r.”
细心的朋友也许可以从帐号的格式和寄信的方式(m)看出,此时瀚海星云还是处在它的pbbs时代。作为pbbs向火鸟bbs转变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现在没有哪一篇pbbs文章值得我如此关注和怀念。现在已经不知道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十月十四日那天,到底是阳光灿烂还是阴雨霏霏,但我现在能肯定的是,这篇文章为中国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光辉历程映上第一缕明亮的阳光。
尽管宋志伟先生后来并没有参与科大民乐团的正式筹建创立工作,但我还是建议所有关心科大民乐团发展的朋友记住这个名字。他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先驱。
因为已经与成为好友,我知道现在瀚海星云上仍然奄有其人,只是帐号已经更替为:song。
因为后来所发起的这个民乐团成立运动,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与现在的科大民乐团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将这个时期归结为——“史前”。
第二章蓄势
伴随着友情、创造和责任的痛苦,是令人欢愉的痛苦。
——纪伯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离骚》•;屈原
这个帖子发布之后,马上得到不少科大民乐爱好者的响应。前后大概有十五位民乐爱好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成立科大民乐队的支持。很快10月26日晚上7点钟,在科大东区二教的502室,召开了第一次聚会。记得那晚下着雨,有八位同学最后到达会场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便有江辰,现在已经是科大学生民族乐团的中坚,并为现任副团长。那晚由于临时有事,笔者并未参加。
这次会议的纪录见参考文献。对照科大民乐团筹建与正式成立所走过的历程,熟悉科大学生民族乐团创业史的人会非常惊奇的发现,这个会议讨论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与民乐团创立者(指当前正式民乐团的创建者,区别于这个时期的等人)的思路不谋而合,而有些思路比如聘请高水平的排练指导老师直到2004年上半年才完全实现。笔者作为科大学生民乐团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承担了民乐团创建的协调组织与外联沟通工作,现在想来主要思路与主持的这次会议完全吻合,虽然自己并不记得曾仔细参研过这个会议纪录或明显感觉自己受其影响,但也许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接受了这些思想;或者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科大创立一个社团,本来就应该那么做。。
这次会议另一个参与者朱凯(kevin_chu),在民乐团的“史前”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后来随我一起参加了这个时期的一些晚会的演出。
八位好汉就在这样的风雨之夜、莽莽撞撞地聚义于科大2502,竖起创办科大民乐团的大旗!
第二次会议在同年的11月10号晚召开,地点在文化气息浓厚的科大东区艺术中心前。记得那晚艺术中心前灯光并不是非常明亮,昏黄的灯光柔柔的照在艺术中心的白墙上,黯黯的树影笼罩在艺术中心前的那一排长凳上。六位志同道合的民乐爱好者聚集在这里一起为科大民乐队的成立出谋划策。
那晚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结识龚芳菲。简洁明快的话语、切中肯綮的见解,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龚芳菲与朱凯一道成为“史前”时期以民乐团名义加入一些晚会演出的重要骨干。这次会议的结果由我在bbs上发布出来,表明我自那次会议之后已经成为创建科大民乐团的重要成员。
此后宋志伟继续组织创立民乐团的工作,而我渐渐成为民乐演出的一个组织者。在11月23日晚,龚芳菲、朱凯、郑伟三位同学参加了由学生会和音协联合举办的“金秋音乐会”,首次以民乐队的名义参加,可以说是民乐团前身在科大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三人演出的曲目是:
龚芳菲,笛子独奏姑苏行
朱凯,箫独奏葬花吟
郑伟,箫独奏春山夜雨
此时我已经成为科大成立民乐队的一个主要推动者,代表民乐爱好者们发布乐团创立动态,并组织了第三次聚会。聚会时间为2001年12月1号下午,地点在科大西区生物楼前的草坪上。那天天气不算太好,多云,没有阳光,有点冷。在这次聚会上,江辰为大家吹奏了还不太熟练的笛子曲《春到湘江》。那时他这首曲子吹得没有我熟练,现在吹得应该比我好,可以看出江辰是个很勤勉的人。
民乐队的第四次会议在2001年12月15日下午2:30召开,地点在西区三教一楼的某个小教室中。记得那次只有宋志伟、龚芳菲和我三个人出席,虽然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有事未能前来(比如江辰和朱凯),但在我的记忆中,经过最初两个月汰沥,已经大概可以确定真正专注于民乐队创立的人员了。
面对空荡荡的屋子,我们第一次感到了创业的艰难——虽然后来相较于其他困难才知道这个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