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杜子恭幽州论大道,谢子明燕山伏奇兵(2) - 康乐天下 - 淡淡如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康乐天下 >

第四十四章杜子恭幽州论大道,谢子明燕山伏奇兵(2)

【接上章】

谢琼的房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

杜昺一闻,就知道大体的药物,遂道:“此药倒也对症。”

杜昺来到谢琼床前,仔细观察疱疹情况,发现已开始化脓了。

“疱疹开始化为脓疱疹,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了。”杜昺道:“此汤药虽简,确有功效,不知是哪位名医的处方?”

“道长,哪里是名医处方。”谢祥道:“那日大少爷见到二少爷神色不对,就命二少爷不得出门,随即就说了三个药方,这是第二个汤药。”

“原来将军还懂岐黄之术?”杜昺奇道。

“启禀道长,子明只是心中突然就有了这些,其实并不懂岐黄。”谢瑍道。

“那可真是巧啊。”杜昺道:“一个胆大包天下药;一个深信不疑用药,你们弟兄真是奇葩也。”

“道长,病急乱投医,子明也是没有办法。”谢瑍赶紧做请罪状。

“巧的还有,就是药方并无错处,而且还很对症。”杜昺道:“即算如此,也没办法治愈,只能保证身体机能好一些。看来将军深谙此道。”

“道长何以不信子明?”谢瑍道。

杜昺摇摇头,垂目思索了一会儿,方道:“你既然开了三个药方,那就是对应了此病的三各阶段,你还敢说你不熟么?”杜昺看着谢瑍的眼睛,谢瑍也看着杜昺。

“我知道三种药,对三个阶段,但我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药。”谢瑍道。

“可惜了,看来将军宿慧还未完全开启。”杜昺轻轻叹道:“不知这三个药方可否交贫道一观?”

“自然可以。”谢瑍给谢祥一挥手。谢祥去拿药方不提。

“现在应是第三阶段初期了,此后就是结痂了。你的第三幅药可以使用了。”杜昺道:“没想到,你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这小子度过了最难的时期。”

“道长,不瞒您说。”谢瑍道:“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其实最重要的是,琼弟一直坚持,从未放弃过。这样的病痛,从未喊过一声。我觉得我自己也未必做得比他更好。”

“此子心志难得。”杜昺道:“也多亏将军日夜看顾,看你们兄友弟恭,幼度真是好福气。”

“道长认识家父?”谢瑍是明知故问的,不得不这样问。

“岂止你父亲,就连谢太傅,王右军,都与我相熟。”杜昺笑道:“看来我与你们谢家的缘分还早呢。”

“多谢道长远道而来,琼弟无事,请回书房相叙吧。”谢瑍道。

“无妨。所谓医者父母心。令弟有个好兄长。”杜昺道。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辈自当心存良善,子明不敢欺心。”谢瑍道。

“当如是也。”杜昺颔首道。

书房内,杜昺看着谢瑍的三个处方,问道:“将军除了用此三药,还需作甚?”

“多喝水;用开水凉了清洗疮处;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喝骨头汤去油。”谢瑍说了一下这几天的情形,用的东西要开水煮沸消毒。

“道长,子明想请教此病从何而来?”谢瑍道。

“葛师曾言,乃外虏而来。”杜昺道:“而究竟此病隐于何处,贫道亦无所知。”

“可有预防之法?”谢瑍问道。

“尚无此法,将军有法?”杜昺道。

“子明见此状如水痘,或可以此为线索寻找。”谢瑍道:“譬如牛痘,此病只要痊愈,既无再得之虞。”

“将军所言,或可一试。”杜昺道:“牛痘何处?”

“当然是养牛之地。”谢瑍笑道:“我们自己也可以养,即可农耕,又可得牛痘,还可吃肉,一举三得。”谢瑍心道,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谢瑍没想到的是,六年后,杜昺真的试验出了种牛痘之法。此时,谢灵运正在杜昺身边,杜昺抚其首道:“尔辈无忧矣。”当然这离不开谢瑍的指点,谢瑍还“发明”了注射器,让杜昺更是赞叹不已。

那位说了,为何谢瑍不自己研制种痘之法,这可是有功于天下。

谢瑍自己知道,他需要很多人的支持,这就需要名利共享。向杜昺这样的道人,那个时候并不在乎什么官利,在乎的是功德,在乎的是得道成仙。上文说了,杜昺在朝廷内外是相当受尊崇的,有了这样的功德,不但朝廷,就连黎民也都会拥护他。而且以谢瑍的了解,杜昺是不会独享此事的。

谢瑍不想再出现孙泰、孙恩那样的将宗教变为个人私欲的傀儡。所以,他得在杜昺心中有足够的分量,那么后来的五斗米教落入谁手就由不得孙泰了。没了教宗之位的孙泰,就如没牙的老虎。何况现在孙泰他们还没怎么入门呢。

另一方面,谢瑍虽然来自后世,见多识广,医学其实自己真不懂。还是因为谢瑍习武,才了解了一些中草药,不然就和后世之人差不多,就知道抗生素了。所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这是他一贯的思想。

第三,谢瑍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有些事情必须他自己亲自挑头。所以,别人能做的还是让别人做吧,哪怕时间略长点。他自己还是以武学和书法为主,同时开始准备编撰后来的几本书籍,像文选、说文、中华大辞典、文心雕龙等等,还要重新修正历法,推广标准话和普及汉语拼音。当然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推行新政。

有了杜昺的帮助,谢瑍终于可以腾出时间来继续他的北伐大计和推行新政。他决定借新年之际,约见范阳卢氏和各大世家的家长,总要先礼后兵才是。此前,谢瑍大军进入幽州之时,各大家族已派人谒见,谢瑍一律未见,倒不是拿架子,而是新政尚未推行,不知各家的反应,现在是时候了。甚至有些远的,直接在幽州住了下来,观察情势。

谢瑍张贴告示,邀请幽州父老及各大世家正月初九于州衙共商大事。此贴一出,上下哗然而动。谢瑍在州衙模拟后世的自助餐形式,搞了一个酒会,这也是谢瑍第一次如此高调地于世人面前出头露面。同时派人给各大豪门家长及三老送了请帖。

正月初六,刘裕率先归来。可惜甘夫人未曾随他到幽州。这倒不是甘夫人舍不得广陵,而是担心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刘裕的行期。刘裕走后,过了正元节,甘夫人告别了娘家人,北上寻子。父母不放心,让她十七岁的小弟陪他前往。甘夫人的这位弟弟,自有出家,刚刚学成归来,正想四处历练一番。眼肯放过这样的良机?这才有了后来幽州城甥舅相逢不识,出手比武之事。

谢瑍在书房和刘裕相谈。王献之等人的信函,早就将朝殿之事俱告。说实在的,谢瑍对孝武帝金殿之上的诘问,还是有点刮目相看的。刘裕将所见所闻禀报完毕,谢瑍对于刘裕的有心非常赞赏。

“德舆兄,此行收获不小啊。”谢瑍笑道。

“多谢大少爷夸奖。”刘裕抱拳道。

“德舆兄,将来之战争,无论朝内朝外,消息情报是决策的重要一环。”谢瑍道,“前日有人来报,说慕容垂与拓跋珪合兵一处,可能已反,你怎么看?”

“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刘裕答道:“不论慕容垂是否反叛,都要做好准备才是。”

“德舆兄此言有理。”谢瑍道:“这几日你带人去关沟查勘地势,这里将是我们北进的必经之地;另一条就是你们走过的井陉,还有井陉之北有蒲阴陉,这是西进的必经之路。古来太行有八陉可通三晋之地,需详察之。德舆兄,率精锐之士,人数勿多,数百足矣。看自关沟溯河而上,能到达何处。可否由此直达代郡,注意画好地图。如可以,此为一路军马。我还要再派一路人马,去探蒲阴陉,到时候可以分兵而动。”

刘裕领命而去。谢瑍将桓玄叫来,嘱咐一番,让他去探蒲阴陉。

既然北伐西向之路要过太行山,那么太行八陉就成了必经之路。那么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