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关楼谁会登临意,古城幽思定怀邦(上) - 康乐天下 - 淡淡如菊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康乐天下 >

第四十章关楼谁会登临意,古城幽思定怀邦(上)

雪,就这样静静地将一切包容于它的洁白之下。

谢瑍请功的奏折一推再推,因为雪实在太大,根本无法派送。

谢瑍趁此在幽州展开冬季练兵,同时完善《新政草章》。

为了适应雪地隐藏作战,每人一件斗篷,一面是白色,一面是迷彩。

李白曾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可见幽燕一带冬雪之大也。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五天,谢瑍生前从未见过如此大雪,城内积雪两尺多厚,四下望去,一片洁白。

幽州治所蓟县,可不是现在蓟县的位置。古蓟县,以建于蓟城地区得名。蓟城地区的蓟县当为先秦之县,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所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秦于蓟城地区置广阳郡,蓟县属之。秦置蓟县,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自汉至隋唐五代,蓟县之建制始终存在。西汉,蓟县相继隶属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汉末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4),蓟县曾改名伐戎县,隶属广阳郡,王莽新朝覆灭后恢复蓟县名。东汉,蓟县相继隶属广阳国、广阳郡、上谷郡、广阳郡。三国时,蓟县属魏之幽州燕郡、燕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蓟县相继隶属燕国、燕郡、幽州、范阳郡等。(今天津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郡。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古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幽州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可见幽州之重要。

雪停了,谢瑍即组织大军,在城内外清理积雪。你可以想象,数万大军一起清理积雪的情景。

很快,城内就清扫完毕,这让幽州的百姓,第一次领略了新军的与众不同。随后大军分四路向东、南、西、北、南四个方向清理大道。后来百姓们也主动加入清理大军的队伍。

谢瑍的意思一是通过这种活动,拉近和百姓的距离,求得一个建立联系的纽带。另外,也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部队的意识。

五天以后四个方向都清扫了近百里,西北面已经离居庸关不远。这是谢瑍给自己找方向的办法,后世他多次到长城。一是业务需要,陪客户游览,二是他自己喜欢看长城的那种感觉,在八达岭上极目远眺,真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感。

谢瑍带领将军府及慕容垂等一干人等登关而望,可惜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均为明代长城,此时还没有。就是说后世靠近北京市区的那些长城,都还不存在,那些都是后来明朝修的。现在存在的都是汉及以前修的,如秦燕赵长城,都远在北京市外。

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居庸的记载,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关的建设始于汉代,不过只是作为郡县间的关口,并未纳于长城的建筑体制内。到了北魏时代,居庸关才修筑成长城的一部分,并建设成长城上其中一座重要的关口。此后历代均有加筑修建,进一步成为北京西北方的军事重镇。

即使如此,登高远眺,四下俱白。群山如奔,一望无尽。站在关楼,看着这壮丽的山河,谢瑍心潮澎湃,不禁吟诵□□主席那篇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到这里,谢瑍一个激灵,晕了,后边的那些英雄可还没出现呢。咋办?只好委屈那些先辈们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夏禹商汤,略疏文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周武秦皇,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天骄雄枭,项王汉高,垓下白登恨难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括号内是毛作原词

跟随的众人,皆被如此诗词吓懵了。

都知□□此词气魄宏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古人出言皆有规矩,所谓“不逾矩”是也。什么时候听过如此不拘一格的诗文。

据载□□此词乃1936年初红军到达陕北之时所作。1945年8月□□至重庆与蒋总统谈国共合作,以和平解放全中国,遇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主席索句。□□就把出这首初到陕北时所作的这首《沁园春·雪》手书给了柳亚子先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中情由,有必要说一下柳亚子和□□的几次相见和友谊的建立。

毛柳初次结识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广州,1926年□□以□□代表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两人都有诗人气质,结识以后,遂成忘年之交。柳亚子非常欣赏和看重□□。四一二事变以后,柳逃亡日本。柳亚子先生乃老同盟会员,又曾做孙文秘书,曾创南社,入光复,鄙薄蒋公为人,一身文人傲骨。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文发表,号召全国,共同抗日。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面临国共两党何去何从。蒋总统为表示自己不打内战、向往和平之意,电邀□□主席及共方代表赴重庆谈判。以当时的情形,很多人都劝□□不要去重庆,因为蒋公为人是不敢让人相信。而蒋公之意,也正是如此,如毛不去重庆,则无和谈诚意,那么内战之责任,就在□□一方。

但事实却出乎其意料之外,□□以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亲赴重庆。不但准备充分地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各项纲领和办法,还借此在重庆与各方人士交流,不但为□□道义上争取了主动,也向重庆各界及世界各国表达了□□人向往和平的诚意和求得和平的努力。国民党方面根本就没有准备,所以谈判条款一直被国方拒绝,其实也就是拖延时间而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柳亚子和□□在重庆第二次见面。

8月30日,到重庆不久,□□就在重庆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席间,柳亚子赠□□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这里将两人的第一次相识说的很清楚,羊城阔别19年了,今日在渝州惊喜重逢。夸赞□□赴重庆之举乃“弥天大勇”,表达全国人民期盼和平之意,并表达了对建立新中国的期盼之情。

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9月6日,□□在□□、王若飞的陪同下,又到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在柳的寓所,柳亚子请□□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七律·长征》一诗,并向□□索诗。10月7日,□□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对这首词推崇备至,并写了一首也很著名的和词。和词如下:

沁园春·次韵和□□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其时,尹瘦石曾为□□画像。尹瘦石向柳亚子索取□□的《沁园春·雪》和柳亚子的和词,柳亚子遂书赠尹瘦石,并加写如下跋语:

□□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诸子,禁余流播,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姿;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名,固哉高叟,暇日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欺,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以下之讥欤?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瘦石既为润之绘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概;更爱此词,欲乞其无路以去,余忍痛诺之,并写和作,庶几词坛双璧欤?瘦石其永宝之。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亚子记于渝洲津南村寓庐

未几,此词广为流传,蒋公遂命人以词牌沁园春为名写词,以期压倒毛诗。可惜的是,国共两党数十首沁园春,无论文采格调还是气魄没有一首能及毛词。蒋公无奈,遂偃旗息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