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忠诚
【秦缪公听完,找内史廖:“听说邻国要是有圣人是敌国的麻烦。
现在由余挺厉害,是我的麻烦,咋办?”
内史廖说:“戎王在偏僻地方,没听过中原的音乐。
你送他些女乐,分散他的注意力。
再给由余请个假,让他们之间生疏。
留余由余不让他回去,让他错过时间。
戎王就会奇怪,会怀疑由余。
他们君臣闹别扭,就容易抓住由余。
而且戎王好音乐,肯定就顾不上政事。”
秦缪公说:“行。”然后秦缪公跟由余一起吃饭,问了地形和兵力的事,之后让内史廖给戎王送了十六个美女,戎王很高兴。
由余在那儿待了一年。然后秦国送由余回去。
由余多次劝戎王不要只知道沉迷酒色,他不听。
秦缪公又多次派人暗地里约由余,由余最后离开戎国,投靠了秦国。
秦缪公好好待他,问了攻伐戎国的事。】
明民:“哎,那秦缪公真会玩心眼,用美人计把戎王的心都勾走了,咱们打仗也得靠计谋啊!”
隋民:“戎王那老糊涂,美女一送,政事都忘了,国家大事哪能这么儿戏!”
宋民:“咱以前的人说跑就跑,一点都不忠诚。”
春秋·管仲:“君臣之义,基于互信。由余之去,实为戎王失策。君不明,臣难忠。故君需明辨是非,方能得贤臣之心。”
明月湾:“在春秋那会儿,忠这事可不像后世那么死板。
那时候的规矩是‘君主待臣子得有礼,臣子对君主才得忠’。
意思就是,君主对臣子好,臣子才对君主忠心,这事是相互的。
不只是君主挑臣子,臣子也能挑君主。”
战国·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余若见戎王无道,弃之而去,实为‘去就之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由余之举,若能安民利国,亦不失为仁人之心。”
宋·太宗·赵光义:“忠臣不事二主,此古之遗训,朕之天下,岂容叛臣?”
清·乾隆·弘历:“君臣相知,如鱼得水,然水之去留,由鱼定,非水自择。”
咸鱼翻身:“啧啧啧,怎么着?你俩还想管到春秋时期去了?”
春秋·孔子:“宋太宗、乾隆,君臣之道,贵在相知相敬,非拘泥于古训。
‘不事二主’,诚然可贵,然君不君时,臣又何以臣?”
战国·荀子:“人性本恶,需教化以善。君主失德,臣子当谏,而非死忠。
‘不事二主’,非人之本性,何以强求?”
咸鱼翻身:“好、好、好,造反!造反!”
豆包:“哈哈,人家就想换个明君,你就想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清民:“你们为什么加密聊天,俺看不懂。”
洪武四年
朱元璋端坐于上首,目光深邃,环视着在座的群臣。
光幕中的讨论如清风拂面,尤其是乾隆与赵光义的言论,让朱元璋心中有所触动,他决定借机重申“忠君”之道,以正视听。
“诸位爱卿,”朱元璋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今日所闻,乾隆与赵光义之言,皆道出了为臣之根本。
朕之江山,乃我大明子民之基业,忠诚与忠君,是维持国家稳定,保障社稷安宁之基石。”
朱标深知父皇之意,亦附和道:“父皇所言极是。君臣之道,首重忠诚。
然忠诚非盲从,而需以国家大局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先。
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我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
群臣纷纷起身,向着朱元璋躬身行礼,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深知,忠君为臣之本,为国为民,方为忠诚之最高境界。”
李善长语气中带着坚定与忠诚:“陛下,臣等深受教诲,深知忠君爱国之重。
臣等誓将陛下的教诲铭记于心,以国家社稷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先,为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基也紧随其后:“陛下圣鉴,臣等定当以忠君爱国为己任,不慕虚名,不图私利,唯愿为大明江山添砖加瓦,为百姓谋福祉,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之义。”
文武百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皆纷纷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决心。
陈诚言辞恳切:“陛下,臣等誓将忠诚与忠君,化为行动,无论文治武功,皆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为大明江山的繁荣昌盛而竭尽全力。”
徐达声音洪亮,豪情万丈:“陛下,臣等武将,誓将忠诚之心化为铁血丹心,保家卫国,不畏艰险,不惧强敌,誓为大明江山的安宁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