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罪己诏
宝应元年四月五日
春日,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李隆基这位曾经的天子而言,却只有无尽的孤寂与寒凉。
太极宫,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皇宫,如今却显得分外冷清。
宫殿的每一处,都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气氛。
曾经金碧辉煌的装饰,如今也因疏于维护而略显沧桑。
庭院里,杂草丛生,花木无人修剪,显得凌乱不堪,仿佛是在述说帝国的衰败和帝王的孤独。
李隆基,这位昔日的帝王,如今已是一位被软禁的太上皇。
那些曾经围绕在他的身旁,享受着他荣光的宠臣与嫔妃,早已散去,只留下他一人面对着空旷的宫殿。
他的身影在太极宫的回廊中显得孤独而憔悴。
他的手颤抖着,无力地触摸着那些曾经描绘过开元盛世蓝图的笔迹,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恐惧。
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悔恨和无尽的哀愁,那些年轻时的辉煌与激情,如今只剩下回忆中的残影。
他悔恨自己晚年的放纵和对权力的盲目信任,这些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也葬送了他一手建立的盛世。
他怀念那些与杨贵妃共度的日子,但那些甜蜜的记忆如今只增添了他心中的痛苦。
他的儿子李亨,现在的唐肃宗,对他的猜忌和政治上的孤立,让他感到被家族和国家所抛弃。
在这座囚笼中,李隆基的生活被严格限制,他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也被剥夺。
他的儿媳,张皇后,通过宦官李辅国的手,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控制和折磨。
他的晚年不再有诗酒年华,不再有朝臣的朝拜,只有无尽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仿佛在与命运做最后的抗争。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隆基的面色越来越苍白,身体也越来越消瘦。
他拒绝了所有的食物和水,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光幕中,那些关于他一生功过、褒贬不一的评说,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心中波涛汹涌。
“朕……朕错了。”李隆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颤抖着伸出手。
他身旁,却无人回应。
在一片寂静中,李隆基开始书写,每一笔,都重若千钧。
他的手,虽已无力,但字迹却异常坚定。
【罪己诏】
「朕,大唐天宝皇帝李隆基,于晚年奄奄一息,神思恍惚,回首往昔,痛心疾首。
朕之过,非一朝一夕,非一误一失,乃积微成着,终致社稷之危,民生之苦。
曾记,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朕以为盛世长存,天命所归。
然而,天命难测,人心易变。
朕沉湎于声色犬马,忘却勤政爱民之本。
安禄山之乱,乃朕用人不察,朝纲废弛之果。
三子遭戮,贵妃陨落,皆朕之私欲所致,非天意也。
朕之罪,一在于耽于逸乐,忘却国事。
朕之罪,二在于亲佞远贤,误国误民。
朕之罪,三在于晚景奢靡,不知节俭。
朕之罪,四在于失察边疆,致安史之乱。
朕之罪,五在于杀子杀亲,背人伦之常。
朕今将去,痛悔莫及,愿后世君王,以此为鉴,勤于国事,亲贤远佞,以民为本,以俭为德。
朕愧对祖宗,愧对百姓,愿以余生,化为灰烬,以赎前愆。
大唐宝应元年四月五日,朕李隆基,于太极宫中,书此罪己诏,以告天下,以警后世。」
这份罪己诏,是李隆基晚年对自己一生政绩与过失的深刻反思,他以自己的经历警示后人,希望大唐能够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随后,李隆基的眼神锁定在光幕之上,嘴唇紧抿,仿佛在积攒力气,犹豫再三后。
他一字一句,用尽毕生的力气,在光幕上宣读出自己的罪己诏。
下一秒,他的头缓缓垂下,生命之光在这一刻悄然熄灭。
在他离世的那一刻,或许他的心灵终于得到了解脱,从世俗的纷扰和权力的游戏中解脱出来,回到了那个只属于他的开元盛世。
开元八年
唐玄宗李隆基凝视着光幕中褒贬不一的历史评价,心中五味杂陈。
光幕之上,开元盛世的辉煌与安史之乱的悲歌交织,如同历史的两面镜。
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可置信与决绝:“盛世之象,朕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