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皇帝称神童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三月春,安帝司马德宗因心情舒畅,简装轻行,微服私访。一路南行至宛城时,在南阳郡衙歇息下来。南阳太守鲁宗之陪安帝察看了丹江口要冲,转回太守府时,安帝问鲁宗之道:“本朝原豫章太守范宁返乡后,不知现在可好?”
鲁宗之道:“回禀皇上,范大人回乡后著书立说,悠闲自得,尊老爱幼,广施民善,深受乡民们的爱戴。听说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孙子范晔二岁时就能背诵史经哩!”
“不愧士族家庭!”安帝不胜感叹地道,“朕欲诏见范宁祖孙俩,同他们畅谈畅谈心声。”
鲁宗之道:“皇上稍候,微臣这就前去通知范大人。”
顺阳县(今淅川县)离宛城约百十里路程。鲁宗之坐骑快马,天黑时,便把范宁、范晔祖孙俩请到了南阳郡衙。
南阳郡衙地处宛城,尽管已近亥时,但城内不少街道仍然灯火通明,生意兴隆,各类各色的小吃铺支着摊子,掌柜们大声吆喝,招徕顾客。那小笼包子、牛羊肉汤,飘散着诱人的悠悠香味儿,尤其那酒楼里,不时传出吆五喝六的划拳声,灯红酒绿,细语欢歌,看起来颇有一派盛世太平、天地人和的景象。
这里自秦昭王设郡以来,“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被列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其繁荣昌盛程度,被世人大加赞扬,但自东晋以来,十六国鼎立不说,又不断有农民起义,城里治安一度混乱不堪。适逢皇帝南巡,下榻宛城。更是草木皆兵,单说那郡衙,不分昼夜,均有衙役把守。
南阳郡衙坐落在宛城西关,宏伟的建筑群分外招眼,门前有一对精雕细刻、造型威猛雄壮的石狮,高约三米、龇牙咧嘴,尾朝北、头朝南地静卧着。十八层石梯拾阶而上,两扇朱漆大门紧闭,上方悬挂着“南阳郡署”四个金色大字。
鲁宗之带领范宁、范晔来到大门口,唤开大门,道:“范大人请。”
范宁手牵着范晔经仪门来到郡衙大堂,绕过寅恭门,步入后花园。花园东北隅便是安帝下榻的临时寝宫,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正房向南。厢房处东西两侧,倒座与正房遥遥相对,院子由四组建筑围合而成,辅以院墙,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环境。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遥知静者忘声色,满月清风未免贪”的意境。
鲁宗之在上房门口禀报道:“陛下,范宁和范晔,前来拜见!”
安帝在屋内道:“准见!”
大门开处,范宁整理了一下衣衫和发须,提起衣裙迈进屋内。匍匐在地道:“老臣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安帝坐于案几旁道:“范爱卿。不必拘礼,起来说话。”
范宁道:“谢皇上。”
安帝道:“你那小孙孙呢?”
范宁道:“在外面等候。”
安帝道:“快快进来!”
范晔听到唤声,手扶着门框,抬起腿欲往里进,但门槛过高,迈了几次也没跨进去。逗得安帝大笑道:“看来,这神童腿短啊!”
谁料到。范晔回口说道:“唯天子门高嘛!”
安帝哈哈大笑中,范晔弓下身,横着爬过了门槛。
安帝只见范晔个头敦实,又黑又胖,横着爬过了门槛,又被逗得喷鼻大笑道:“小小螃蟹浑身甲胄。”
范晔站起身,眨了眨眼道:“不大蜘蛛满腹经纶。”
安帝听后又惊又喜,不住地赞叹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小小毛孩。竟如此才能,真乃是神童啊!”
范宁拉着范晔跪地道:“皇上如此夸奖,吾孙受之有愧呀。”
安帝道:“范爱卿快快平身,朕本来就错怪于你,听信谗言,罢去太守之职,又不便改口,让爱卿受委屈了。”
范宁起身道:“皇上,微臣当时着实有些想不开,但返乡这些年,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安帝道:“悟!爱卿悟出什么了?”
范宁道:“在任是为朝上出力,卸任后也是为朝上贡献毕生啊。”
安帝道:“你说说,在乡间能为朝上做点什么呢?”
范宁道:“微臣借鉴前朝古代经验与教训,撰写出《古文尚书舜典》《礼杂问》等书合三十九卷,让后人以史为镜,以礼为德,不正是教化子孙吗?在家专心致志培养儿孙习文弄武,不是在为朝上奠定人基吗?”
“好啊!好啊!有范爱卿这等胸怀,我大晋王朝不会不繁荣昌盛的。”
安帝和范宁推心置腹的谈话持续到天明,这才草草告辞。范宁本想带着范晔在宛城游玩两日,再去会会多年未见面的老友,但范晔执意不从,闹着要去涅阳拜见宗炳,祖孙俩只好顺道向涅阳城走去。
〖bt2〗四〖ht〗
一望无际的南阳盆地,田野里麦青柳绿,花草争艳,一队鸿雁排成人字形由南向北掠过,在上空留下了“哇唔哇唔”的长鸣声。一路上,范宁不时地给范晔讲着前朝古代的人和事。当他们行至桑林庄时,翠绿的桑林间,穿梭着善男信女,有的提篮采着片片桑叶,有的躲在树下窃窃私语,有的嬉笑着,打闹着,好不开心舒畅。
范晔问范宁道:“他们采这桑叶有啥用呀?”
范宁道:“养蚕的吧。”
“养蚕好做啥呢?”
“蚕能吐丝,丝能织布啊!”
范晔低头看着自己身上穿的绫罗衣衫道:“这就是蚕丝织成的吧?”
范宁道:“是啊!说起这桑林庄,还有一段凄惨扼腕的爱情故事呢!”
范晔问道:“是不是天河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
“是啊,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就是在这桑林中认识的。”
“他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是怎么认识的呀?”
“说来话长啦。”范宁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起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传说中的牛郎原本是天庭玉皇大帝的侍卫十二金童,因与王母娘娘的外孙织女相爱。触犯了天条戒律,被贬下凡,投胎到宛城西南的牛家庄孙老五家,名曰如意。如意父母去世后,跟随哥嫂为生。嫂嫂对如意百般虐待,便与哥哥分家单过,哥哥只分给他一头老牛,如意就牵着老牛到牛家庄东边的山冈上。搭起一个草棚,终日与老牛为伴,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七里八乡的人们见了如意都叫他牛郎。织女在天庭编织彩云天衣时,不慎将云梭误投凡间,下凡寻梭时,在桑林中巧遇牛郎,后经老牛为媒,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结婚的当天夜晚,七衣仙女给他们送来了天蚕。从此,牛郎耕地种田,织女养蚕织布,你疼我,我爱你,生活得非常快乐。头一年生下一男,第二年生下一女,给牛郎织女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周围的农民们看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纷纷迁来与他们为邻。这千年来的偏僻荒冈。竟变成了人丁兴旺的牛郎庄。可是好景不长,织女下凡结婚生子的事被王母娘娘发觉。王母娘娘命天兵天将把织女收回了天庭。牛郎得知妻子被天兵天将押走,便披上老牛皮,挑起一双儿女追赶而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陡地拔出头上的金簪,在空中一划。霎时出现一条大河,汹涌的水面,阻止了牛郎的去路,从此他们夫妻被隔在了天河的两岸。牛郎和一双儿女为了见到织女,终日以瓢舀水,以乞讨为生,后来感动了太白金星和菩萨娘娘,他们以理相求。说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许织女每年七月初七与夫君和儿女们相见一次。花喜鹊们得知后。便都飞到天河中来,你拥我抢着搭起了一座鹊桥,织女和牛郎及一双儿女在鹊桥上相互拥抱倾吐心声,说到悲痛之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这就是民间每年七月初七夜间祭拜牛郎织女的缘故。
范晔听完爷爷讲的牛郎织女故事后,愤然不平地说:“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太不近人情了,别人不说,连自己的外孙儿也不放过。”
范宁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天有天条,三界亦是如此。对那些违法乱规之人,若不加以严惩,国法天威何振啊!”
说着说着,他们已经来到涅阳城,涅阳城位于宛城和顺阳中间,城池虽不算大,比不得宛城气派,但这里却是一个农产品的集散地。人来人往中,大多是村民们前来进行农事交易,大街上有卖粮买粮的,有卖菜买菜的,有卖农具买农具的。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西街那服饰店铺了,各色各样款式的奇特怪装,吸引着很多大姑娘小媳妇。她们有的在挑选着服饰,有的在试穿着衣裙,有的在讨价还价,还有的看着别人穿的怪服有说有笑,嘻嘻哈哈,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一点不假。
范宁领着范晔穿过服饰店铺,来到河边的一座宅院前停了下来。这座宅院三面环水,一条小溪从院西往北缓缓流淌,在一条高岗下又转向东方,汇入了赵河。宅院周围林木参天,花草铺地,松柏树上“哗哗”作响的树叶和各种鸟儿们的啾叫声,声声入耳,真乃是一块风水宝地,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范晔情不自禁地在前边走了进去。院中有一对中年夫妇正在为乔木施肥、浇水,一个小姑娘不停地摆弄着一株鲜艳的粉红牡丹花。当范晔走近小姑娘时,小姑娘惊得拉着中年男子的衣角道:“爹,有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