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谈科学: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关于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这两方面的内容,梁启超十分痛快地承认自己在这个方面的外行人。他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要普及自己对于科学的思想表现出对科学的崇敬与喜爱,希望能够启示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或者蔑视科学的人,或者是厌恶科学的人能够觉醒,正确认识科学,接受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所以梁启超对于科学持支持的态度,认为科学发展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的。
国民错误观念:认为科学很粗浅
如今,生活中处处都有着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没有人会说科学是没有用的东西。但是在当时,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较少,对于科学还是持有着错误的观点。
首先,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科学很粗浅的粗鄙之物。他们觉得科学即使再深奥难懂,归根结底还是艺和器,这是学问在外的体现,所以认为科学根本没有什么难懂的,自然也不会认为科学是非常先进的。还有人认为中国的科学比不上其他国家的也没关系,比科学更加珍贵的是治理国家的理论或者是令人拍手称奇的本事本领,而这些在中国并不缺少,甚至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科学根本就只能算是一种有辅助作用的学问而已。
郭筠仙、张香涛曾经倡导着新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至理名言。
但梁启超对于他们的思想进行学习研究后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因为他们的主流思想其实就是以西方思想为外包装,实质还是“治国平天下”等所谓的理论。他们所谓的在哲学与文学的方面上所体现的精神,实质上也就是在西方外包装下令人拍手称奇但却并无什么实用的本事与本领。
最让梁启超所诟病的一点则是他们并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忽视实实在在的科学。没有人愿意去关注和研究科学,科学的书籍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受众,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人们根深蒂固的错误的观念影响了整个社会,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人重视科学,有时候甚至都比不上一些连篇空话有吸引力。
国民错误观念:认为科学狭隘与呆板
很多人认为科学是狭隘的和呆板的,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科学。我们先不说那些厌恶科学的人,就说那些对科学还是喜爱的人都不一定知道科学的性质和概念。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甚至认为,只有物理学、数学、化学才是科学,其实不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这些每一门其实也都是科学。
受当时那个社会背景的限制和影响,那些所谓的科学热爱者研究的只是科学的产物的价值,却忽视了科学的本身。而且有一个错误的科学观点便是认为只有学理工科的人才研究科学,不想当什么建筑师等等的便不用接触科学。包括到现在为止都有人不明白发展科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奖励制度的建立也是在人们学习制作火炮、船只等,没有人奖励的是科学。其实,深入思考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么多年中国的科学落后的根本原因便是没有人愿意无偿地去研究科学。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用科学的精神去研究科学,便无法知晓科学的意义所在。
真正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广义的系统的真知识称为科学,教导别人获得系统的真知识的方法便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分为三点:
一是求真知识。普遍的人和动物都有知识,但是科学教导我们的是这个“真”字。我们日常学习到的认识到的事物,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它们便是真理,但是用科学精神去研究时,发现它们有它们的奥妙之处。总而言之,我们想认知到一件事物的真实性质,需要涉及它的方方面面,而且从这个事物的更高的一个层面去研究,最后分析所有的结果才能总结出这个事物的大致属性。将类似的属性归类,找出它们的共同性,于是你才知道结果,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这就是科学第一点的主要精神。
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单单指的是单个知识,还涉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求系统的知识其实就是从已知的条件推算出未知的条件。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分为横和竖两种,横的系统就是事物的普遍性,竖的系统就是指事物的因果规律。若一个事物是因为另外一个事物才产生,而另外一个事物如果发生了变化,这个事物也会随之变化,这个就是所说的“因果律”。搞清楚了因和果,才能增长新的知识,这才是寻求系统知识的真理。因果律不一定说都具有“必然性”,但“必然性”的范围越精准越好,之前也要有“普遍性”,如果只有“偶然性”,那么就根本算不上是因果律。就好像太阳西边落下、东边升起一样,都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它们没有过否定这个观点的现象。
三是可以教人的知识。学问都有传授学识的功能,人类的文化之所以繁茂,正是可以代代相传的缘故。学识可以进行传授以后,人就可以通过别人的学识来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了许多空闲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如此积累下来就形成了文化底蕴。有一句话说的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其实这句话并不利于学识的传播。中国的许多技艺是以家族相传的方式进行的,在家族内部还有着“传男不传女”之类的规定,以至于在遭受了灾难或者战乱以后,一门非常高深的技艺就有可能失传。再有,修习禅学的人所获得的境界是圆满而庄严的,但是别的人却感受不到那种境界,这只能是他一个人自己享受。
科学发展却与此种情况迥异。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思维和逻辑以及非常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研究,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学问和研究过程向别人讲述和传授的过程。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听懂理解并接受他的研究结果,自然也就接受了他的研究方法。如果有质疑的地方可以非常直接地提出来,还可以应用他的方法去批判他的错误。所以方法普及于社会,人人可以研究,那么人人都会有发明。这便是科学第三点主要精神。
梁启超认为,在中国,缺少这三点科学精神的学术界会出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虚伪。虚伪还分二种:一是语句上虚伪。比如隐藏真实性,编造假证据和理由等;二是思想内容虚伪。在研究过程中其实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但就瞎编胡造研究结果和论文,表面上看很深奥,实际上就是在骗人。
二是散失。这个就是上面所说的问题,成功的手艺人没有把自己的技艺流传下来,他们死去,技艺也随之消逝。而蕴含在技艺深处的那些学识自然也得不到继承和发展。
三是笼统。当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描述非常笼统的话,会让听众不知道到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可以解释出好多层意思。也会让人看不出作者的态度和主张的时候,自然也不能看出来特点所在,或许可以直接认为连学者都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研究到底是什么。
四是武断。如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轻率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且不寻求证据和理由,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很多的有名专家所说的观点都是违反真理和常识的,也没有进行讨论学问的公认标准,即使是谬论也没有人矫正,于是谬论深入了人心。
五是抄袭。在发展过程中,真正有学识的人越来越少,有资格能够成为裁判的人也越来越少,人们只以为的追随所谓的名人学者,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这个学者的思想言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那么这个人就在谬误的道路上就会越走越远。
这五个特点都是自从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思想界没有进步的原因。梁启超认为提倡科学精神,这就是唯一的解决学术发展和生存的真正的解决方法。
上面所说的五个特点,就是进入了教会垄断学问时代,中国全都具备了。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我们的思想才开始复活。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计较过去,我们现在只需要放眼未来,正视自己的错误,到了未来谁比谁厉害还不清楚呢!
梁启超还认为对于科学精神有或者没有的判断只能用在评论新旧的文化,而不能用来衡量东西文化。假如有人说西方人便是科学的人民,而我们中国天生不是科学的人民,我们绝对会对此种观点进行抗议。
就好像拿中国的战国时代和欧洲希腊时代比较,我们都不能说是具有现代的崭新的科学精神。谁都不是所谓的反科学的精神,东西方都也都没有反科学的精神。只有秦汉之后,中国才开始反科学的精神,甚至持续了两千多年。而西方,在罗马帝国以后,反科学精神也持续了一千多年。科学精神是我们一直要秉持的一个观点,谁也不能在脱离了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研究,这样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