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耳光多响亮(1)
第270章耳光多响亮(1)
霍亦还在旁边煞有介事的点点头:“本宫倒是觉得辽生的提议不错,这件事想必也是皇上心头的一件大事。他老人家可还是很关心王爷你的婚事呢。”薄宁跟着说:“皇上还曾经问我过,王爷可否有动心的女子呢。”
裴元予看着这几人联合起来戏弄他,登时觉得了无生趣了:“我不如去死好了,一个两个都盼着我成亲。成亲有什么好,女人是洪水猛兽……”
“洪水猛兽?”薄宁挑眉看向裴元予,薄唇微扬:“嗯?”
裴元予大汗,他怎么还忘记了,身边还有个不能得罪的。顿时脸色又不好了。
“也罢,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吧。”霍亦道,他就算想成亲也得有个姑娘肯嫁给他才行。至于自己要怎么过,只能说是让皇帝放心自己。
裴元予看了看薄宁的眼色,也没发现薄宁有什么不一样的表情,也就是放心来。他如今可不是想成亲,这成亲以后不知有多少麻烦事。况且……裴元予眼神一暗,他爹娘的事儿还没算解决完。
几人又说了几句,也只是互通有无。而薄宁和霍亦自然是不能在外停留太久,今日差不多也是在外逗留了一日。
薄宁和霍亦离开国色楼的时候,还带走了不少美酒,这是准备先给皇帝陛下的。
“今日时间不够,下次再带你回府。”霍亦揽着娇妻,有些心疼。她这些日子也劳累许多,今日若不是因为裴元予,也不会出宫。而霍亦早早就注意到了,娇妻自与裴元予回来,神色还是有些沉重。
薄宁昂首,笑道:“爹娘不会介意这点小事儿的。”
“倒是你大哥,只怕近日来就要添个麟儿了。”霍亦和薄宁感情好,自然也爱屋及乌会关心到大舅哥的子嗣问题。
说道薄今和曹卉,薄宁也是满心欢喜,有些小得意道:“我是妹妹,但是哥哥的孩子是小的,我也能当一回大的。”
霍亦失笑,他这个小娇妻倒是愈发调皮了,就为这个还想和大舅哥一争高下。霍亦对薄宁笑道:“若是小的,可叫大舅哥疼爱,若你是个大的,岂不是要花心思照顾大舅哥?我是舍不得你费这份心。”
薄宁听他这样说,脸色有些发红,推搡了霍亦一把,道:“又是你。”
“只怕接下来的日子,要教你辛苦一些了。”霍亦正色看向薄宁,皇帝的旨意若是一下,那么众人就会即刻做出反应来了。
只是身为皇太子,若是那时候才做出反应,众人便更加意外了。
薄宁自然是明白霍亦的意思,这件事亦太子不能做出什么反应,所以只能是静观其变。薄宁深知霍亦的性格,也明白,他既然已经在太子这个位置上坐了这么久,也不会害怕要继续等下去。
要耐心,霍亦一直都是最有耐心的那一个。
薄宁和霍亦都清楚,皇帝的身子虽说不如前些年那么健壮,可是继续个十年八年也不会有问题。所以,这时候只需要轻轻松松在皇帝面前,在政务上稍稍帮帮忙就可以过关。至于朝中还有大事发生,只要不是涉及皇帝的重大事件,太子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自然也不会有大动作。
这一点,霍亦最最清楚。
自古皇帝疑心重,哪怕皇帝决定的继承人是霍亦,可若是霍亦让皇帝觉得有危机感,那么皇帝也会对霍亦生出别的心思。
不过,目前来看,皇帝对于霍亦还是十分满意的。否则的话,怎么会给他这样强有力的岳家呢?
薄家,虽说不是文官,可是黎国公府是啊!薄家和黎国公府可是姻亲呢!再说了,黎国公的长女嫁给了支持太子的十二殿下,这件事不就是皇帝对亦太子放心的最好证明么?
至于霍准和霍祯,这两人从来就不在霍亦和薄宁的考虑范围之内。莫说秦家是皇帝忌惮的,就看这两人本人也不具备当皇帝的资格。
薄宁歪头看向霍亦,看见霍亦的目光之中带着情深,又有些笑意:“元颂你准备怎么做?”
“装病,这可是最简单的法子。”霍亦笑。
薄宁也笑着点头,这可不就是最最好的法子?以自己的医术,伪造个脉象又如何?再说了,皇帝知道太子的想法,也不过是想表忠心,自然不会刻意较真。
“这件事已经是铁板钉钉,连封号都想好了。”霍亦又道。
但这句话倒是让薄宁有些惊讶了:“不是还有待考证?”
“已经拟好封号。”霍亦道:“四哥赐号秦王,五哥赐号燕王,六哥赐号成王,八哥赐号潞王,至于十二,他的赐号是英王。”
听到十二的封号,薄宁忍不住失笑,道:“这莫不是十二自己求来的封号?英王?”英俊潇洒么?若不是十二亲自去说,皇上怎么也会给个庄王或者蔺王,他可倒好,英王。
霍亦点头:“此事皇上倒是曾经问过十二,十二那时不过是十岁,也说‘自然是我英俊潇洒,英王最好’。”
“小小年纪倒是知道爱美潇洒了。”薄宁笑。
霍亦点头:“可不是。”
“十二的年纪太小了些吧,仪妃娘娘必定不会舍得幼子前去封地。”薄宁想到十二,仪妃肯定不会让十二这么早去封地的。
“自然是,只是这件事还会让皇贵妃头疼一阵子。”霍亦说道。
薄宁看向霍亦,忽而想到,的确如此。皇贵妃近日可是在相看十一公主的驸马呢,若是哥哥们都去了封地,这驸马只怕也没这么有分量了。
东宫亦太子感染风寒,请辞不上早朝。而皇帝则是在这时候颁布了一道圣旨,上面的意思就是几位皇子封王赐字,可前去封地。
老四霍启封秦王,封地宣南;老五霍准封燕王,封地淮西;老六霍祯封成王,封地西平;老八霍靳封潞王,封地河南;小十二霍楠封英王,封地平津。
这消息一出,满朝上下惊诧不断,皇上这是意欲何为啊?武官们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他们只觉得皇帝身子健朗,还在位就没得说了,几位王爷去了封地谁也别想起幺蛾子。文官们可就没有武官们这么简单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