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转折一
从去年开始吴端就“撺掇”范兵找关系想让女儿上幼儿园,因为洋洋年龄太小还是没办成。今年洋洋还是不到三周岁,按说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在袁学武的运作下洋洋还是上学了。
范兵又陷入了无边的忙碌中,按下葫芦起来瓢,孩子上学是好事。可是吴端三班倒,婆婆在家种地,对孩子的接送问题两口子又产生了分歧。
“今天我上中班回不来,下班你早回家接孩子。幼儿园每次都是洋洋最后一名,人家老师不乐意了。”
“我还有个会要参加……”
“那也不行,你必须回家,不然孩子怎么办?”
“……”
“你不是说今天休班吗?”
“没人替班,领导不准我休班。”
“我真的有个重要的会议。”
“什么重要的会议还比你女儿重要?”
“这不是正在推行精益生产吗,前几天我刚刚去qd学习过的,今晚我要在会上发言,分享体会,不能请假。”
“那,我再问问,看能不能和人家换个班。”
电话里吴端的口气软了下来,对范兵的工作她是支持的,对孩子她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吴端的心情好了很多,范兵回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吴端知道,对于现在的范兵来说,也很为难,工作工作不能松懈,孩子孩子不能不顾,他是两头忙。
而吴端自己因为三班倒,当差不自由,很多时候还是范兵在照顾孩子,特别是晚上的时候。
“你快问问,给我回电话。”
范兵的车间副主任头衔摘掉了,成为一名正式车间主任,他参加了金润公司刚刚成立精益生产小组,并且作为骨干派到外地学习了一段时间。
从今年开始,金润公司又推行精益生产。从a管理模式,到精益生产,他们已经跨越了一道道鸿沟。其中的曲折,其中的汗水和泪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一年同时推行的还有“ipd”流程,这两架马车载着金润飞驰在扩张的道路上,永不停息。
范兵在办公室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等待着吴端的电话,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气愤。
孩子,事业,事业,孩子,真是让人头疼。
“我休班吧,让她们替我上连班,明天你一定早回,我上连班。”
听到吴端打来的电话,范兵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好!我知道了!”
“明天我上白班和中班连班,让孩子中午在幼儿园吃饭,下午你早回,明天星期六人家幼儿园放学提前半小时。”
“知道了!”
范兵挂掉电话,又趴在办公桌上研究起晚上的发言稿来。
现在三厂的这几个项目都处在运行良好阶段,特别是氯化物车间供不应求。范兵的办公室里除了他自己还没有别人,厂里还没有给他配副主任和核算员。所有的工作,从生产管理到设备管理,从数据统计到大小报表,范兵都是亲力亲为。任务多,时间紧,这也锻炼了他的能力,他也享受这种“折磨”。
范兵越看发言稿越觉得有问题,他一遍遍地修改着。说实话精益生产他还是头一次接触,不只是范兵金润的管理者们也是头一次接触。
一共有十名员工参与了在qd精益生产的学习,这些人员中范兵是职务最低的。培训由赵树人领队,三个生产厂的副厂长,工程项目部总监,科技开发部总监,采购部总监,还有财务中心审计部的赵树东,再就是范兵和丁立林。
今天晚上的研讨会,范兵作为一线代表要发表自己对精益生产的理解观点。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鞭策,自从李建设离开了氯化物,范兵的风头日渐增长。
他的狂妄也在膨胀,有了金钱和地位,剩下的不再是纯真和谦虚。在管理方式上范兵崇尚赵树人提出的“铁腕柔情”,铁腕他做的很到位,柔情方面就有些欠缺了。
毕竟没有过多的尔虞我诈,范兵的这个车间主任全凭自己的本事获得。一直以来李建设是范兵的榜样,范兵的一行一动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着李建设,强势,独断专行,很少听进别人的意见,再就是出了成绩容易固步自封。
当然,有时候范兵也害怕,回过头来想想这几年的经历,他的提升确实有点快,有点超乎寻常。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道理他懂,范兵害怕的是那些眼红的人给他使绊子,下套子。而且有的人已经开始疯传有关他的不良信息了,比如他和李立人的关系,和李建设的关系,随着范兵地位的提升有的人又开始拿出来炒作。
范兵很想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可是又不能真的不放在心上。此一时彼一时,李建设的下场就是范兵的前车之鉴,且不论李建设有没有传言中的那样。
此时此刻李建设正在一厂实施他的“雄心壮志”,他似乎完全被金润遗忘了,性格也收敛了很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使他更适合搞技术,而不是管理。有关金润管理的反动言论从李建设口里还是不时传出,特别是当他喝了酒的时候。
工段长以上人员都接到了今晚精益生产分享会议的通知,而且特别注明没有特别理由不准请假。自从李建设调到一厂之后,他很少参加这种会议,赵树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深究他的责任。对于本次范兵参加的精益生产培训,以及范兵将要分享演讲的东西,李建设很是挂念。他心里有种酸溜溜的滋味,不一定是嫉妒,很可能是失落。
“喂!老大!你怎么有空打电话来,有事吗?”
当范兵对着演讲稿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建设的电话打了过来。
“没什么事,就是好久不见你了,最近在忙什么?”李建设对范兵的底细一清二楚,他故意这么说。
“没什么,上班。”
“最近氯化物质量没出问题吧?”
“没有,很正常。”
“我听说你出去学习了,是不是?”
“啊。你说精益生产吗,出去学了几天。”
“受益匪浅吧?”
“唉!我还理解不了,有些东西看着容易,实施起来不是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