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张氏
沈安安悄无声息的将吃食摆在桌上,茶水也放在了一边。
姜煜头也没抬,十分矜贵的样子:“放下便出去吧!”
这才是他对外人一贯的样子,沈安安觉得这样的姜煜格外的吸引人,她故意走到近前,端起一杯倒好的茶水递给姜煜。
姜煜只觉得今日的刘掌柜格外殷勤,自己明明都让对方离开了,对方却还是等在此处,不过这人是沈安安得用的人,他也不会如何。
抬头正准备说什么的时候,却看到沈安安满脸笑意的站在眼前,手中端着茶杯。
“丞相大人,喝口茶水吧!”
姜煜满脸的不耐烦瞬间就变成了喜悦,表情变化之快,让整张俊脸都显得有些滑稽了。
“噗嗤”沈安安被逗笑了,将茶杯又往前推了推。
“丞相大人,你渴不渴?”
丞相大人觉得非常渴,不只是渴,随着沈安安的靠近,重重属于凡人的七情六欲都复苏了,放佛沈安安是自己身体之内的某个开关一样。
他接过那杯茶,眼睛依然一瞬不瞬的盯着沈安安,茶水滑下喉咙的时候,沈安安终于忍不住脸红了。
“做什么一直盯着我?”
姜煜只觉得自己怎么也看不够眼前的这张芙蓉面。
沈安安只觉得房间中的气温急速上升,她急忙侧过头:“你快用些吃食吧!用过之后,我们出去走一走。”
必须要出去走一走,密闭空间中,本就互相有意的妙龄男女,沈安安觉得自己可能都有些把持不住了。
姜煜自然不会有意见,三两口挑拣了一些吃食,吃到差不多的时候,他直接站起身来:“走吧!”
京中他们两人都还算熟悉,姜煜是一直在京中做官,沈安安则是最近这段时间经商,随着沈家的店铺一点点的将京城每条街都走过的。
“不如我们去大明寺吧?”
大明寺又是京郊的一座寺庙,香火旺盛不旺盛众人不知,这寺庙闻名于世的原因只在于寺庙所在的山,此山原名枫山,顾名思义便是枫叶枫树之山,没到秋季,漫山遍野的枫树都会变成红色。
远远看过去,像是燃烧了整座山坡。
古往今来的名人来往此处的非常多,也留下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作品,沈安安所在的后世,对于这枫山也是有开发的,不过她是一直没有空闲出来游玩罢了。
在沈安安那个年代,这座山被开发成为了爱情山,因为爱情是热烈的,而遍山的红枫也是热烈的,不知道何人将两者放在了一起,枫山也就成为了爱情山。
不过此时,这里还只是大明寺附属的山而已。
大明寺的路途不算近,两个人乘着马车前往,这次出行,沈安安并不想带着其他人,因此两人便只叫了一个马夫跟上,雨露连带着其他人都被留在了京中。
“自古寺庙都喜欢种树,尤其是这种能够造景的树。”
沈安安忽然便想到了从前背过的许多诗词中,出现在寺庙中的桃花,荷花以及竹子等,似乎寺庙总是跟这些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源自禅宗的一个典故,临济宗义玄祖师当年也在寺庙周围许多树,人问为何种树,义玄打,一为山门添景致,二为子孙树榜样,其实佛教典故中,就出现过很多树,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公案,也会有树木在其中,所以后来种树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
而十年树木,树木一旦长成,便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景致,尤其是成群种同样的树。
沈安安双眸亮晶晶的看着姜煜,他们本该生活在两个完全不相通的世界,沈安安不会知道这些禅宗公案之类的东西,姜煜也永远不会知道另一个世界是怎么样子的。
但天赐的缘分,沈安安不知道为何出现在了这里,他们在朱家村初遇,又一起经历了这许多,最终走到了一起。
就像是两条永远平行的线条,在某个角度某个长度上,总会有相互交汇的点。
沈安安觉得,这就是缘分。
马车原本正在平稳行驶着,心灵贴近的两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忽然,马车一个猛烈的颠簸,沈安安不受控制的倒在了姜煜怀中。
车帘外的马车夫轻斥了什么人一声,接着传来女人的声音,还有似乎从远处传来的更嘈杂的什么声音。
“怎么回事?”
姜煜撩起车帘,看向了外面。
他们的马车撞上了一个女人,不,也不应该是撞上,是对面一个女人直直的冲着他们的马车而来了,马车夫为了不伤人,将马侧拉开了,但地上的女人还是面无血色的倒在了地上。
不远处的山林中,钻出来三五个人,穿着打扮俱是普通农夫的样子,手中拿着绳子,一边跑过来,一边喊着什么。
“这,大人......”
马车夫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姜煜制止了,姜煜指使马车夫将地上的人扶了起来。
本想叫沈安安在马车中等待的,却想到沈安安并不是那种需要被呵护在掌心的娇花,于是他撩起来车帘,让沈安安也出来了。
远处来的一群人很明显是追着这女人来的,这里还没有出京城的地界,不远处还能看到京城城墙,一般的贼人不敢在这个地方出没,这也是姜煜敢于不待侍从的原因。
“什么人?”
马车夫将女人扶起来放在一边,站直了身子气势汹汹的问着远处来的一行人。
那些人应当是一直在京郊生活的人,此时看到姜煜的马车,知道这是自己惹不起的人,因此立刻停下了脚步,领头的人甚至配上了笑脸。
“官老爷,这是一件小事。”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眼去看那个女人,对着马车夫解释着事情的原委。
这个女人,被对方成为张氏,张氏是他们村子里面一家寡居的妇人,前不久有人发现张氏与人私通,这事情是被村中许多人当场抓奸的。
那男人是个外乡人,很快跑了,只留下张氏一个妇人。
寡妇与外乡人私通到底不是个体面事情,因此村中人决定将张氏浸猪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