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日常说话的误区(2) - 演讲与口才知识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日常说话的误区(2)

第26章日常说话的误区(2)

小王和小李是一对关系不错的朋友,小王性情非常固执,无论自己是怎样的错误,他绝不肯认错。有一天,他们两人正在闲谈,无意中谈到一种叫砒的毒药,小王偏说没毒,有时吃了还可以滋补身体。小李觉得不对,则肯定砒就是一种毒药。小王见小李反对自己,想着法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他说医治梅毒的药“九一四”中就含有砒素,但是注射到人的血管中去,人并不会中毒而死。还说一到冬天,乞丐露宿街头,无法抵御寒冷,还吃砒来御寒。小李觉得小王说的话只是偶然的现象,不足为据,更不能以此判定砒就没毒,因此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小王见小李就是不承认他是对的,为证明自己没错,对小李说:“你不相信,那我们可以当场试验,我来吃给你看,看看到底我吃了砒之后会不会死。”小李听后深恐小王真的中毒而死,所以竭力说砒有大毒,劝小王无论如何不要冒险。然而,小王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如何肯承认砒有毒而不吃呢?结果,小李越是劝他不要吃,他越是要吃给乙看,最后吃了,也死了。  小王死后,小李深自悔恨,心想当时如果自己不和小王争辩,小王就不会死。小王的死,完全是他杀的,于是整日闷闷不乐,从此一病不起。

看了上面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笑小王和小李傻,但事实上,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整天都在上演,只是轻重不一,程度不同而已。

有的人为了一个字的对错争论,有的人为了一件事的虚实争论,有的人为了一个观点争论……生活中这样无谓的争论处处可见,可谓“波澜壮阔,层出不穷”。有时,你不想与人争论,别人还会想着法与你争论,争论好像一下成了“人之常情”,但这并不奇怪,如果细究起来,实在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我们必须把在社交中如何避免与人争论当成人际交往的第一要务,加以防范和杜绝,在与人交往中始终保持一颗澄静的平常心,从而正确认识争论,把握争论,运用争论。

长话不会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

一次,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

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

“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

教授笑着答道:“不必。”

接着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

(1)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

(2)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

(3)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

(4)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从上面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

不懂装懂

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心里便容易产生惟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作祟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处处装腔作势不懂装懂,以此来保全自己的面子。

这样的人并非是直率,就连单纯的事他都要咬文嚼字地卖弄一番,看起来好像是很精于大道理,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说穿了只是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产生的虚荣心在作祟。

但在生活中,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没有可贵之处。而经过认真的交谈之后,就能够很直接地被其内心的思想所感染,这种人待人往往坦诚直率,所使用的词汇也往往简单明了。朋友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之上,花哨不实的言论只适合逢场作戏,朋友是靠互相感动、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为了强硬地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卖弄一些偏僻冷门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这在对方看来,只觉得和你格格不入而无法接受你。

不难看出,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地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专精的地方就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专精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所谓很谦虚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专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是说话技巧要高明。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含万事万物。若没有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因为不论是不懂装懂或是真的无知,都同样有损交际范围的扩展。有位不具规模的小杂志社社长n先生,不管是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故意地降低自己的声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也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或英语来发表高见,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这位仁兄所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永远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来评判。当他一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会让人看做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朋友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总是不懂装懂的人。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切忌不懂装懂。

忠言逆耳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忠言逆耳,面对别人出现的错误宁愿三缄其口,也不愿吐一个能够劝告别人的字,虽然他(她)因此从未得罪过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但他(她)却无疑失去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我们常说,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无法得到对方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1.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行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