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怎样风趣幽默地说话(1)
第15章怎样风趣幽默地说话(1)
幽默在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而讽刺却在严肃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开玩笑。 ——(前苏联)普拉图谱夫
善谈者必善幽默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善于捕捉笑料和诙谐想像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及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
在通常情况下,真正精于谈话艺术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既善于引导话题,同时又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得风趣幽默者。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算做社交谈话中的幽默大师。单调的谈话令人生厌,因此,善谈者必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关于某种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绝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幽默,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这种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
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在华盛顿举行盛大国宴,欢迎邓小平和夫人。与卡特夫妇和邓小平夫妇同桌坐的,有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费正清问邓小平:“贵庚?”邓小平回答:“72岁。”费正清说:“我今年74岁。”邓小平说:“但你仍满头乌发,而我早已秃头了。”“这证明你脑筋用得太多了。”两人机智地对答,幽默风趣,其乐融融。
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
善于谈话的人,有时候为了需要常拿自己开开玩笑。美国著名律师迪特是一位善于讲自己笑话的人。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将他介绍给听众:“他算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公民!”迪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果真那样做,便是一个没有人瞧得起的傻瓜。
那他该如何说呢?他不仅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莎氏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是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口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是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话未说完,台下便响起来潮水般的掌声。
幽默从哪里来
幽默是美学上一个常见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幽默,幽默从哪里来,以往争论很多。《辞海》中对幽默的定义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显然,这是一个严肃的定义,与我们在生活中,人们所认可并喜闻乐见的幽默,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谈吐幽默,是同他的聪明才智紧密相连的,要求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一个人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风土人情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再加上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说话就容易生动、活泼和谐趣。遍观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师,往往又都是语言大师。因此幽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有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本来无心讲笑话,笑语自然就从口里出来了。”其中的道理正说明了这一点。
幽默是拥有智慧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信你看人之外的生物,有哪一个是懂得笑的。那么幽默又是源自哪里呢?幽默引人发笑,似乎是快乐的表示,但其实不然:幽默更多地源于痛苦——虽然痛苦这个词从年轻人口里说出来很有一些矫情。
王小波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基督徒被野蛮人抓住烤来吃,这个基督徒看到自己的下半身给烤得蠯蠯冒油,急忙说:“喂,下边已经烤好了,该烤烤上面了。”王小波一生都在强调有趣。王朔还说过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文革”中遭批斗,红卫兵喝令他跪下,侯宝林笑着说:“跪下太封建了,干脆我趴下得了。”这就是对幽默最好的注解了,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如果你暂时无力改变自己的遭遇,何不先试着改变一下对待遭遇的态度呢?人虽然不能永远快乐,但是可以永远乐观。这不是逃避现实的阿q精神,而恰恰是对强权的蔑视,对不公正命运的反抗——笑着的反抗。那些真正有幽默感的人,无一不是生活的强者。
幽默六法
在说话艺术中,幽默是运用意识深长的语言再现现实生活中喜剧性的特征和现象来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一种表达技巧。生活中懂得风趣幽默的人,往往三言两语,就妙趣横生,不仅使人忍俊不禁,而且能使人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毛泽东同志在陕北时,有一天夜间进入田次湾,住在一个老大娘家里,大娘见毛泽东与十几个同志挤在一座窑里睡,心里不安,一再说:
“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听了这话,依着房东大嫂说话的节律喃喃道:
“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房东大嫂和大家听罢都哈哈大笑起来。一阵会心的笑声,打消了房东大嫂的顾虑。
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列宁则认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按照其修辞表现手段的不同,常见的有六种,下面我们一一举例进行说明。
1.借代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时说: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人建议:对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没收一批回来。这意见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在这里邓小平把“老九”借代为“知识分子”,并引用毛泽东“老九不能走”这句话,风趣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拟人
南唐时,课税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师大旱,烈祖问群臣道:
“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
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
列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轻赋税。
例中,申渐高巧借话题,把“雨”拟人化,从而委婉地道出了“税收繁重,令人生畏”的意思,机智地讽谏烈祖减税,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夸张
夸张意即言过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里根竞选加州州长时,针对当时加州的经济情况,对物价上涨加以猛烈抨击,他说:“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些。”
还有一次,他说:“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4.讽喻
所谓讽喻,是用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有一个单位组织退休老干部乘大客车外出旅游,上车时你谦我让,耽误了不少时间。开车后,一位老同志朗声打趣道: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助兴:从前有一位妇女,怀孕10年才生下一对双胞胎。问这对双胞胎为何迟迟不肯面世,他们说,根据礼节,年长位尊者应该先行,但他们两个不知谁是兄长,就这样互相推让了10年,把妈妈生孩子的事给耽搁了。”
这番话引得车上的老干部们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
5.仿拟
仿拟即故意模仿套用已有的固定语言形式来叙说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特点是套用现有的词、句、篇等语言形式来揭示所描述事物的内在矛盾,创造出新的意境。
苏轼有位姓刘的朋友,因晚年患病,鬓发、眉毛尽皆脱落,鼻梁也快要断了。一天,苏轼同许多朋友相聚饮酒,这位姓刘的朋友建议大家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对这位姓刘的朋友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满座大笑。
苏轼仿的是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首尾两句,两相对照、趣味盎然。
6.反射
反射是现场套用对方的话语来戏谑、反驳对方,是一种语言回归,目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约翰放学回来,把成绩单交给爸爸,爸爸一看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就冲着约翰怒气冲冲地喊道:“你知道吗?华盛顿像你这个年龄时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约翰不慌不忙地回答:“你知道吗?爸爸,像你这个年龄时华盛顿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启人心智的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华盛顿会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与他们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英国物资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白宫居住。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他那特大号的雪茄烟。门开了,进来的正是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皮露出水面……这两个首脑人物此刻相见,不免有些尴尬。此刻丘吉尔灵机一动,把烟头一扔,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开诚布公,一点隐瞒也没有啊。”说完后,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双方的会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