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站队
朝堂上一片肃静。
难得的文武百官都没有多言,皇上捏着额头沉思,方才他提出议题。
再过两月,就是来做客的娄国太子秦子烨归国之时,来前接风宴办得阵势不小,这送行礼又当如何?
十八年前,娄国与陈宋交战,死伤惨烈,娄国虽小,可誓死顽抗,一度双方都陷入鏖战中,不肯相让。
直到邻国开始虎视眈眈集结军队,妄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陈宋这才与娄国言和。
盟约已定,标志着和平的号角吹响。
近年来两国和谐友好,发展趋于平稳,娄国也已恢复元气,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谁也不肯承认自己是那场战争的输家。
再者,战死沙场的将军之子也已长大,有些许不安分。
“以臣之见,送行礼还是不办的好,少生些事端。”沈丞相拱了拱手,站了出来。
他一向保持朝堂上的中立态度,不得罪人,也不挑事儿。
皇上微乎其微地摇摇头,看来是很不满意丞相的答案。
“不妥。”
皇帝沉声道:“陈宋乃礼仪之邦,如此轻慢娄国太子,属实让人看了笑话。”
“送行礼得办,但这送行仪式规格众人有何见解?”
许若轩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诸位大臣的表情,皆不敢开口。
仪式重了,会让人觉得陈宋太客气好欺负。
不办仪式,又会让人觉得陈宋太骄傲自满,瞧不起娄国。
拿捏不稳,也很正常。
“臣有一言,依臣之见,送行仪式应当办得浓重些,一来体现本国持友好和平的态度,二来能够彰显国力,让娄国人忌惮。”
许若轩抱拳,站出来朗声道。
“娄国区区弹丸之地,何以让陈宋行如此大礼?”暴躁武官一甩袖子,不屑道:“寒王的这个提议,臣不赞同。”
“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本王觉得,永远用不了兵才是太平盛世。”许若轩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那还养兵做什么?放大家伙回去种田算了。”
“此言差矣,养兵是一种威慑力。”许若轩冷声道。
“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可算不得好士兵!”
一时间,朝堂上嘈杂起来。
连连战争,的确民不聊生,主和派赞同寒王的纷纷发声,主战派也跟着吵起来,为首的,便是太子引领的那批人。
闹得最欢的,是一把年纪说话很有分量的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武国年。
这个大将军是经历过十八年前战争的人,亲眼目睹自己的兄弟亲朋一个个死去,他不甘心就此结束,定要手刃敌国将领。
同样这也是武国年从不肯与寒王为伍的原因。
他打心眼里觉着寒王胆小怕事,一副云淡风轻,事不关己的模样,于是便随了太子。
年轻气盛,骁勇善战夫人太子,能对武国年的口味儿。
“够了。”
皇上清冷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朝堂:“众说纷纭,何时能定论。”
“臣惶恐。”众臣见皇上面色难看,纷纷下跪。
“知道你们的想法,容朕再好好想想,诸位若是有好主意再上奏折,退朝。”
文武百官们心事重重,三两聚在一起,结伴回家,路上,还不枉摊着袖子窃窃私语。
娄国的太子呆在陈宋时间也够久了,友好交流时间一到,相当于签证过期,端的是要回的。
但就不知,他回国后会做些什么来。
“寒王,请留步。”沈丞相老谋深算地叫住了许若轩。
许若轩若有若无地点点头,轻声道:“丞相何事?”
沈丞相摆摆手,“老臣有一事想问问寒王,不知可否为臣解答一二。”
“丞相但说无妨。”
“寒王何故要求和?这便是要站队了?你向来不问朝事,这一番见解,估计朝中之人要盯上你了。”他老气横秋地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大开大合道。
许若轩又何尝不知这个道理?
从前的他,的确无所谓,可现在有了想要保护的人,他也是有私心的。
犹记得十八年前自己流落他乡,辗转好几户人家寄人篱下,并且时时刻刻都要提防被杀手暗算。
如今身居高位,若是交战也免不了挂帅上阵,徒留刘锦寒一人,太过危险。
“主和派也没什么错。”许若轩轻声道,“本王不怕朝堂上的纷争,就怕朝堂外的不安宁,若是被他们骂几句能解气,倒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