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唐宋风情(1) - 北大文学课 - 刘玉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北大文学课 >

第7章唐宋风情(1)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3]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6]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7]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8]

【说文】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章也颇负盛名。

【解字】

[1]舛:不顺利。

[2]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不能再出来任职。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能封侯。

[3]“屈贾谊”句: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窜:逐。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4]达人:通晓事理的人。

[5]青云之志:高远的志向。出自《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6]“酌贪泉”句:据说广州城外有贪泉,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晋书》记载,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但是他为官一直清廉耿直。这里指操守好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洁。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7]“北海虽赊”句:赊:远。扶摇:从下而上的旋风。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这两句的意思是,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8]孟尝:字伯周,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后来虽有人屡次荐举,但是没有被任用。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痛哭而返。猖狂:狂放不羁。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1]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2]神器之重,居域中[3]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说文】

唐太宗即位初期,虚心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不听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解字】

[1]浚:疏通、深挖。

[2]当:主持、掌握。

[3]域中:天地间。

[4]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以,用来。

《贞观政要》一则

朕能擢[1]而用之,何惭古烈[2]?然徵[3]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说文】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研究初唐的重要史料。《贞观政要》大约成书于唐玄宗在位期间,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解字】

[1]擢:提拔。

[2]古烈: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圣君。

[3]徵:指的是魏徵。

夫人性[1]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2]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3]。

【说文】

这则名言强调的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人的本性差不多,但是会因为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必须用学习来规范感情,所以古人将好学看做一种美德。

【解字】

[1]人性:人的本性,这里指的是善的本性。

[2]饬:规范、整治。

[3]懿德:美德。

杂说(节选)

唐·韩愈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4]马之千里者,[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7]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安[10]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11],食之不能尽其材[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3]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说文】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本篇文章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时作者初入仕途,很不得志,在文章中自喻“千里马”,感叹“伯乐不常有”。文章通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解字】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2]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埋没。

[3]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称,称颂,称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