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有情人终成兄妹?
崂山县
安幼舆之女安花儿,已有七月余身孕,正为若璃娘亲去世,又被偷去尸骨而悲伤落泪不止,险些动了胎气。
她的夫君,正是安幼舆好友马子才之子。马靖元已正急得团团转,又劝不住伤心的花儿,只能来请老开心果老道长燕天翔。
燕天翔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但毕竟修道之人,精神依旧矍铄,可整日闲散无聊,平日里在书院除了逗逗小徒孙们玩,对其余一切事情他都似乎已经提不起兴致。
这么多年,徒弟安幼舆虽已不再限制他饮酒,可自几十年前陶老弟消失后,无人作陪,发觉酒都不够香不够醇,忽然对酒少了许多兴趣依赖,再也不会抱着酒坛痛快畅饮。
钟府大火一事波及安幼舆子安书院,更闹得沸沸扬扬。
若璃是个好姑娘,为他徒儿劳心劳力,却遭遇横祸而死,可怜可惜可叹。
钟姑娘为陶老弟一生守诺,就等陶老弟有朝一日能归来团聚,却已落得无家可归,真是命运多舛,天公不怜人……
马靖元来找他之时,道长也正也一筹莫展,一早安幼舆就来与他商讨了一些事情,正是安幼舆近日总感觉有一双似有似无的眼睛盯着他。
妖气,不仅可凭借形态辨别,还可闻味,可安幼舆的鼻子不如燕天翔那般灵敏,师傅多年教授他辨别妖的气味,却总得不到要领,失误连连。
可更为棘手的是,他的神笔不翼而飞,他有神笔在崂山县已算不上什么秘密,这么多年也一直安好,并未有人觊觎神笔而发生偷盗之事。
或许是自己救火那日太过大意,施展神笔法力之后,被人顺手牵羊也难说。
道长虽已许久不抓妖,脑子有时也有些糊涂,可鼻子,依旧是非常灵的。
燕天翔先随着马靖元前往马家看望花儿,道长天生的喜感,从小就能逗得花儿咯咯笑不停。
可这次,花儿过于伤悲,道长也无计可施,但他保证一定帮安幼舆找回若璃。
翌日,太阳已渐西斜
崂山县城外十余里处,此处离县城已不远,崂山风景秀丽,一路上虽只稍稍停留,却让素秋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陶醉此时牵着白驹,素秋亦下了马同行,往前面的村落走去,马儿跑太久,需喂些粮草休息后再走。
这一路顺利,天清气朗,虽山路有些难行,倒也比预期的提前到达崂山。
崂山不比金陵田地平坦,比起种植稻谷的繁琐,许多农户更喜种植地瓜。
这时陶醉与素秋顺着村道往村中走去,农户已在田间挖起一筐筐地瓜往田边上送,田间与道路落差三尺有余,地瓜太重,一般女子根本无法搬运得动。
这时,素秋不免向四周张望,看着这一片繁忙的景象,竟心生起丰收时收获满满的那种喜悦心情,不由赞叹道:
“民以食为天,仓满人心安……”
他们的笑容淳朴,虽劳作辛苦,可是丰收时的喜悦已将一切疲累祛除。
素秋的感慨,以及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陶醉更多的是对她的心疼与愧疚。
当知晓那些年她在白头山脚独自生活时,从一切都不会种的千金小姐,到能在田间地头挖野菜,种番薯,种萝卜。
从一开始颗粒无收再至能有收获,究竟受过如何的的苦无人知。她亦更懂得那种收获时心中的喜悦与对粮食的珍惜。
她是忘记了,忘了所有自己所受过的苦,只留下心中那份满满的喜悦。
陶醉看着素秋清澈的眼眸忍不住牵起素秋的手,以同样的笑容回以她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片坚韧。
就在两人四目相对深情款款时,身后就传来一位妇人略显苍老却又带着些喜悦的声音
“让一让,让一让啦……”
当他们让开了路,那老妇人从中间而过时,陶醉忽然匆忙唤了一声
“琴嫂……”
那老妇人已满头白发,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可始终保持一张笑脸。
她推着独轮车,车上满是新收上来的地瓜。听见有人唤她琴嫂,不由得愣了愣,险些车子没把稳,陶醉急忙跨步上前扶了一把。
“琴嫂,可还记得在下?”
“你是?陶,公子?你怎么?不,不可能……如此年岁的……”
那被陶醉唤作琴嫂的妇人有些意外,碎碎念,又连连摇头,开始上下打量起陶醉,她又见仔细看了看站在陶醉身侧的素秋,像是恍然大悟,惊喜道:
“你们是,陶公子和钟姑娘的儿女吧,你们兄妹,长的跟你们爹娘可真像哩……”
陶醉惊愣住,尴尬的面上红了又红,侧身看向素秋同样惊诧的神情,他竟不知该如何解释才好。
见兄妹俩像是不好意思回话,她又打开话匣子,开始回忆起往昔……
“这么多年,没想到啊……还能见到陶公子与钟姑娘的后人,你们爹娘,可还好?想起那年,他们突然失去踪迹,我们还以为出了事呢?”
“琴嫂,在下……”
他正想打断琴嫂,素秋却先已走上前,帮她推起小推车,乖巧的边走边听她回忆过往。
“我就说嘛,你们爹娘肯定是一对,当时小四小五还不信,哦,小四小五就是当时你爹招的护院……他们后来应该也回乡下了,如今老咯,都老咯……”
琴嫂笑呵呵的说着,忽然停了下来,转身问牵着马跟在后边的陶醉疑惑的问道:
“陶小公子,是如何认出老妪来的?”
陶醉牵着马跟在她们身后正低头走路,正后悔不该如此冒昧冲动就与琴嫂相认,就听她果真问出这一问题。
“正因为,家父,当初未发工钱,就离了崂山县,多年未回,心有愧疚,只是这么多年,他已经……临走前才告诉我们,一定要来寻你,在下一路打听,才来到此地……”
说完还正儿八经的叹了叹气,从腰封间拿出钱袋双手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