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弄兵柄马士英窃位,尽愚忠史可法出都(3) - 白门柳 - 刘斯奋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白门柳 >

第26章弄兵柄马士英窃位,尽愚忠史可法出都(3)

为着谋求这么个小差事,竟不得不借助吴、张二人的名声来自高身价,黄宗羲再一次感到屈辱和可羞。

“噢,原来如此!”店主人扬起粗短的眉毛,惊奇地说,“吴相公和张相公在坊间可是大名鼎鼎,无人不识。相公与他们既是知交好友,那就一切都容易之极了!纵然小店本小力薄,既已请了陈相公,便实在不敢再有劳相公,不过相公只需寻着吴、张二位,别说是受聘于一家,便是受聘于十家,也只是一句话的面子罢了!哈哈!”

张六说的也许是实情,但在黄宗羲听来,却分明是在挖苦自己,这种感觉,又由于曾经对仆人夸口在先,而变得更加尖锐。

“胡说!”他一挺身站起来,怒冲冲地说,“我为何非得去找他们不可?我用不着去找他们!什么选家,了不得就是那么一回事。我黄宗羲自问绝不会输给他们!不信,你马上拿一部时文出来,我当场批给你看!你若挑得出纰漏,本相公马上就走;若是挑不出,你这坊里的选席,本相公就坐定了!啊?怎么样,你敢不敢?”

显然没有料到这位一心求职的书生还会这么大发脾气,张六一下子倒给吓住了,随后就妥协地摇着手,连声说:

“相公息怒,相公息怒!有话慢慢说,有话……”

“不,你拿出来,什么了不得的时文,你马上拿出来!”黄宗羲的声音提得更高,还激烈地做着手势,以至街上的行人也给惊动了,纷纷停下来,朝店里张望。

“哎,出了什么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一个急促的声音问。

“什么事,我让他——”黄宗羲大声回答,同时转过脸去。蓦地,他噎住了,因为他发现,发问的那个人,还有跟着他从书坊的里门走出来的几个儒生,不知为什么有点眼熟。

“哎呀,太冲兄,原来是你!”为首的那个高身量的儒生首先招呼说。

“……”

“弟是陈方策呀,兄莫非不认得了?”那人走前一步,热切地自我介绍说,一双剑眉下的眸子,在轮廓分明的脸上显得炯炯有神。

陈方策——南京国子监里的一名学生。此人平日于课业之余,还留心时事,喜好结交,遇事敢于出头,所以无形中便成了学生们的一个头儿。以往黄宗羲上国子监去访友,曾经与他见过,现在一经提醒,也就想起来了。

“不知适才仁兄何事动怒?莫非……”陈方策关心地问。

“这位黄、黄相公要……要见相公。”张六连忙顺水推舟地说,同时用袖子揩了揩额上渗出的汗珠子。

“要见小弟?”陈方策有点意外,但随即就似乎悟到了什么,马上拱着手,道歉说:“请仁兄息怒。这事怪不得张老爸,是小弟让他不要放人进来的,若早知黄兄见顾,自然要当别论!”

说完,他就侧转身,做出相让的手势:“那么,请!”

当认出对方是熟人之后,黄宗羲的火气已经失去了势头,同时意识到自己刚才有点过分。于是他皱起眉毛,默默地跟着陈方策往里走。

“……那么,贵社打算如何应变?”当他们走在天井里的时候,陈方策忽然转过脸来,神色郑重地问。

“应变?什么应变?”黄宗羲抬起眼睛,疑惑地问。

“就是史大人的事。”

“史大人——兄是说史道邻?他有什么事?”

“咦,兄不是为这事来找弟的么?”陈方策站住脚,颇感错愕。看见黄宗羲摇摇头,一派茫然的样子,他才“哎”的一声,苦笑着说:“误会了,弟闹误会了!”

“可是……”

陈方策没有立即回答。他似乎拿不定主意,是否就在这里谈,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继续往里走的打算。

“原来兄还不知道,今日朝廷可是出了大事了!”这么说了一句之后,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突然发红了,以致不得不停顿一下,直到把激动的情绪控制住之后,才一五一十地说起来。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一直留在凤阳等候朝廷任命的马士英,在接到关于内阁名单的邸报,以及着令他继续留在江北督师的诏书之后,极为不满。他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唆使正在扬州一带闹事的高杰,把十余万人马拉到长江北岸,沿江扎营,制造紧张空气;另一方面,他自己则借口入朝觐见,来到南京,公开扬言:他在外督师多年,已经感到“疲倦”,决意回到朝廷来任职,不想再走了。面对这种公然的讹诈,史可法为着避免冲突,竟然再一次作出重大让步,向弘光皇帝提出请求,表示愿意自行到江北去督师,而让马士英代替他在朝廷中的位置。结果,当即得到皇帝的允准。

今天,史可法已经正式搬出内阁,据说很快就要启程了。

“如此一来,”站在旁边的一位名叫卢谓的国子监生愤慨地插进来说,“岂不是成了秦桧在内、李纲在外之局。大明的中兴还有什么指望,江南还有什么指望!”

“前些日子,听说就连司礼监的韩太监也说:‘史公安靖宁一,堪任居守;马瑶草弘才大略,堪任督师。’今上及诸臣俱以为然,是故才有前命。如今只为姓马的一句话,就遽变成议,岂非视国事为儿戏么!”另一位监生也帮腔说。

黄宗羲却像当头挨了一棒,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呆了。是的,局面竟然变得这样快,这样容易!这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实上,仅仅在小半天前,他对于当前的一切,还那样兴奋,那样激动;而对于未来,又是那样的雄心勃勃,满怀希望。可是转眼工夫,这一切就给无情地打碎了!眼下,黄宗羲的感觉,就像给人摘去了五脏六腑,胸腹间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渐渐地,他又觉得像是落进了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中,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冷酷而自私地耍弄了一番,然后如同一只渺小的虫豸似的,被毫不在意地抛到一边去。“啊,史道邻,又是史道邻!”在充满心头的一片混乱中,他分明听见一个怨愤激动的声音在高喊。虽然陈方策在旁边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阻止史可法离去,他们已经决意联络南京的缙绅及士子,联名上书,向朝廷拼死一争,但是黄宗羲根本没有听见,只猛地旋过身,昏头昏脑地向外走去。

学子请愿

史可法突然决定自请出守淮扬,使黄宗羲的满腔热望再度归于破灭,同时,也给复社的社友们造成极大的冲击。侯方域、梅朗中、张自烈、沈士柱、左国棅等人,由于在各部衙门里充当幕僚,甚至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只是,当他们气急败坏地赶到兵部衙门,围着陈贞慧,询问该怎么办时,就连一向沉着稳重的这位头儿也忧心如焚,乱了方寸,末了,只表示要竭尽全力地进谏,以促使史可法改变主意。他还与社友们约定,于五月十七日——也就是黄宗羲同陈方策在书坊里谈话的第二天上午,到洪武门外的茶社去集中,看结果如何,再作计议。

现在,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从辰刻开始,社友们就陆续来到茶社里,在靠窗的地方占了一张桌子,叫了两壶“毛尖”,几样果品,一边喝着,一边等候。由于估计到事情不会太顺利,他们还特地把吴应箕和余怀也招了来,以便到时一道参与计议。谁知大家心神不定地守候了大半个时辰,不但不见陈贞慧前来露面,就连自告奋勇前去催请的侯方域,也失去了踪影,社友们就不由得愈来愈焦急不安了。

“哎,到底是怎么回事?定生怎么还不来?”梅朗中一边伸着脖子朝窗外张望,一边神情懊丧地说,“莫非史道邻已经出都,把他也带走了不成?”

“这倒不至于,”张自烈摇摇头,“史公出都之时,须得向皇上公行陛辞之礼,百官也须齐集城外替他‘郊饯’,岂有一声不响就走了之理!”

“哼,也难说。如今马瑶草已跑回留都,江北诸镇成了无头之蛇。若是流贼南下,军情紧急,史公便只有星夜赴任了!岂不闻兵法有云……”沈士柱提出他的见解,而且照例忘不了引用兵书,只是对于这种情况,兵书上到底有什么相应的说法,他却似乎一时想不起来,所以只管一个劲儿眨着眼睛,却没有了下文。

幸而左国棅接了上来:“江北军情紧急,事先岂能全无声响?况且,定生即使跟着走了,又岂能不给我们留个口信?”

听他这么一问,沈士柱立即又神气起来:“哎,老兄这就是外行了!”他把手一挥,说,“军机大事,岂能轻易泄露?岂不闻‘形人而我无形’乎?

即使是定生,到了此时此际,只怕也不敢给我们留什么口信哩!”

余怀摇摇头:“弟倒是想着,这两日留都上下,众议沸腾,都是争的史公赴淮扬督师的事。说不定马瑶草之流怕史公逗留一久,难免夜长梦多,又弄个什么奸诈的法儿,从速把他悄悄儿打发了出都也未可知!”

冲着这一阵子,弘光皇帝对马士英明显偏护,余怀的顾虑自然不无道理。大家顿时又焦急起来。

“若、若是这等,我们岂不是白、白等一场?”梅朗中结结巴巴地问。

“是呀,”左国棅也接了上来,“既然如此,我们还坐在这儿干什么?”

“对,不等了!”“算了,走吧,走!”更多的人哄然附和。

然而,没等他们站起来,就听见桌子被“砰”地拍了一下,接着,响起了吴应箕冷峻的声音:

“你们全都是瞎猜!瞎猜,懂吗?”他重复地呵斥说。到底为何是瞎猜,他似乎并不打算解释,但是那霍霍扫射着的目光,已经足以使社友们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不再作声了。

“那么,”大家闷闷地喝了一会子茶之后,终于又有人开口了,那是安静不下来的沈士柱,“史公纵然此刻尚未离京,可毕竟是要离京的——要是朝廷不肯收回成命的话。那么到时定生可怎么办?是跟着史公一道走,还是留下来?要是他也走了,丢下我们怎么办?这幕僚还当下去不当下去?”

“哼,其实,就算定生留下不走,我们这份幕僚的差事,也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左国棅垂头丧气地说。

“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