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黑衣宰相 - 阴阳古董商 - 大明海刚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阴阳古董商 >

123黑衣宰相

啊……

南天门上传来一声杀猪般的惨叫。

风沙散尽。

众人急忙去看张牧之,心想别是青云道人一下子忍不住气,把他给做掉了。

此人虽然神憎鬼厌,但怎么也说也是和马邦德一样的国家秘密组织的人。

“张局,你没事吧。”

“饭桶,你们都是饭桶!”张牧之气急败坏。

我松了一口气,又有点失望,这家伙居然没有死掉。等看到他的样子,众人都是忍俊不禁。

原来,青云道人的第三剑并非取他的性命,而是剃了他的眉头。

一个满面胡子的中年男人,突然没了胡子,要多滑稽有多滑稽。张牧之摸着光滑的眉毛,又怒又惭愧,但就是不敢对青云道人下手。

青云道人风轻云淡收了剑匣子,凛然道:“贫道要动手,这第三剑你就死了。还在这里放肆,休怪贫道手下无情,现在带着你的人滚吧。这次武当让你们一步,倘若再有下次,绝不容情。”

张牧之敢怒不敢言,脸皮一阵苍白,最后哼了一声,带着玉玺和他的人灰溜溜下山了。

青云道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损毁的龙头石,不禁叹息了口气。

其实不消武当众位弟子出手,单凭他一人就可以挫败张牧之一干人,无非是惧怕其背后代表的国家机器的力量,因而选择了退让。

马邦德见了他这个模样,脸色颇有愧色,抱拳道:“道长,实在抱歉,都是因为我才牵扯出这许多事来了……”

青云道人摆摆手,“不必说了,你们早点下山吧。”随即又命师弟青松择日,找人修复龙头石。

青松欲言又止,得悉掌门师兄的苦心,当下也没说什么,一拂袖子跟上去了。

马邦德见我痊愈得差不多,起码是暂时没事,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我奇怪地问起,那个张牧之是什么来头。

“咱们边走边说吧。”

在马邦德的口中我得悉了张牧之的来历,原来此人也是701的一个高级干部,由于上一代的701决策人病逝,马邦德成了临时代理人,和他竞争最大的就是张牧之了。

张牧之此人,本事没什么,却最会拉帮结派,溜须拍马,和马邦德势成水火。偏701的顶级上司——一位姓林的国老级人物对他偏袒有加,所以名义上701是由马邦德统领,但张牧之也形成了不小的势力,俨然有分庭抗礼之势。

两人明争暗斗已久,正等对方出现一个大纰漏,一击击沉对方。可以说,马邦德把宝都压在了唐婉月身上,现下婉月不知所踪,计划和部署被打乱,而有可能被上头中断,如此一来他的心血就算白费了。

张牧之也有他的一套办法,但观其人正气不足邪气有余,他的办法未必是什么好方子,没准还捅出很大的篓子,造成恶劣的影响。

“这件事就当被狗咬了一口,现下最重要的是找出婉月,拼凑出华夏龙脉的消息。”马邦德语重心长道。

我点点头,即便不为华夏龙脉的事,于公于私,我都会这么做。

“陆施主,麻烦等等,贫道有话对你说。”

走着走着,忽然听到青云道人在叫我。

有点奇怪,青云道人想对我说什么呢?但他的人品我是信得过的,于是我便对马邦德等人说,先让他们下山,在酒店回合。

青云道人把我带到他的房间,各色各样的一个房间,退开窗子可见一株大松树,亭亭如盖。

树下有石椅,石桌,棋盘上落了零星的松果,显示无人来坐有段时间了。

早有弟子上了茶,揭开茶盖,清香四溢。

青云道人介绍道,“武当道茶,又因其武当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境平和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由此,成为名茶和贡品,历史悠久,陆居士不妨试试。”

我尝了一口,赞不绝口,随后道:“道长请我到此,想来不只是为了喝茶这么简单吧?”

青云道人哈哈一笑,“自然不是,请阁下到此处,其实有一事相询。”

我有点意外,“指教谈不上,道长请说。”

“陆居士,可知张牧之从龙头石取出的东西为何物?”

我心念一动,考我来着呢。心想青云道人或许知道此物来历,瞒他那是班门弄斧,得不偿失,于是按我所知,一无保留地告诉了他。

此物不是凡品,乃是华夏帝王历代的传国玉玺!

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篆文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玉玺代代相传,辗转于无数帝王手中,一直传到唐朝末年,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因而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就不知所踪了,直到元末的乱世,有一道士在深山中发现了传国玉玺,将此物献给当年的起义军头领朱元璋。朱元璋统一华夏之后,此物又诡异离奇地失踪了。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