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知青办的通知
知青办的一纸通知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传开。它明确要求所有尚未就业且身体健康的青年,不论性别,都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的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这份通知,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让无数待业的青年陷入了沉思与焦虑之中。
当知青下乡的通知传到文家时,文母的心仿佛被猛地揪了一下。她看着文珠那双迷茫与不安的眼睛,心里比谁都急。在家里,她几乎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个不停,试图通过好友们的关系为文珠寻得一席之地。但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
而文父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文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文珠只会在文母面前哭唧唧。不下乡没有工作,就只能把选择找个人把自己给嫁了
文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开始一边继续为文珠打听工作的消息,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工作机会也不放过;另一边,她也开始悄悄地为文珠物色合适的对象,希望通过婚姻这条路,能为女儿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避免下乡的命运。于是,文家的客厅里,不时会有陌生人的到访,那是文母为文珠安排的相亲。
文珠与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年轻男人在她家里相亲。两人相互的看对了眼,男人叫赵海,身着整洁的蓝色工装,胸前挂着工作证,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踏实与稳重。这是见到众多相亲男中最顺眼的一个,文母看着也还算满意。
双方家长看两人都满意后,男方这边主动提出尽快办理婚事。为了表达对这桩婚事的重视与满意,毫不犹豫地提出了288元的彩礼,寓意着两人婚后生活“二百八十八稳”,富足安康。此外还带手表和收音机,
文珠这边,文母同样以最大的诚意回应说会陪嫁300块钱。两个母亲谈妥后,约定后天来送礼。等文父回到家知道这个事情后,差些栽倒在地。
“你怎么能这样草草的决定女儿的婚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了解过吗?”
“我当然了解过了,这小赵是一般的工作人员,他的父母在纺织厂工作,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文珠嫁过去,日子不会差的。我都没说你呢,你每天都找不到人,我想找人商量也得见到人啊!知青办天天来催,再这样拖下去就得强行下乡了。”
“为什么不能下乡?有合适的机会也可以回来啊,干什么要这么急!”
文父无力地坐在沙发,很是难受。看到对面她们母女没拿他说的话当回事。他叹了口气走进书房。
三天后,赵家一众人来到文家送彩礼,文父只是露个面闷不吭声就走了,剩下的事全由文母来负责。送完彩礼赵海就领着羞答答的文珠去领证。拿到结婚证的时,文珠整颗心才落了下来。她不用下乡了。
“珠珠,我们就不摆酒席了,现在主张不铺张浪费,我是公职人员得以身作则。现在你已经是我媳妇了,我们把钱留下来自己花,好吗?
“文珠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想到他的工作就点头同意了。”
“赵海见她同意了就开心的说道,珠珠,走我们回你家,你收拾收拾你的东西,跟我回家!”
文母见两人回来,文珠就对文母说她要收东西和赵海回家。他们不办酒席。文母蒙了,文珠见文母这个样子,就把赵海给她说的话对文母复制了一遍。此时文母后悔也来不及了。她把文珠悄悄拉一边。又塞给文珠500元告诉她是压箱底的,有急用才能拿出来,让她自己存着不能拿出来,文珠点头“谢谢妈妈。”也是在此时她才恍然觉得这个婚,她好像结得有些仓促,但是她已经选择了。
赵海拎着大包小包的东带着文珠走出文家向文母道别,“妈,我就接珠珠回去了,过两天她回门,我再来带她来看你和爸。”
“好,赵海,我把珠珠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她。”
“我会的,妈,你放心吧!”
赵海带着文珠来到了纺织厂的家属区,他家住的是筒子楼。50平的两室一厅,赵海带着文珠进了家门,客厅很小,只放下了一个饭桌和几张长板凳。赵海的房间里有张木床和衣柜。赵海带着文珠进了房间,东西随意丢在地上。把门刚关上就把文珠抱起来放到床上去,文珠都没反应过来,赵海就开始脱她的衣服。她本想阻止,又想到两人已经结婚了就随他。。。
直到赵母和赵父下班回来,房间里还传来两人没羞没躁的声音。夫妻干脆直接锁门出去,夫妻俩去国营饭店买了两个馒头配着咸菜吃。
“老赵,我们应该很快会抱孙子了吧!”
“瞎想啥,才哪跟哪。但是明天你还是跟他们俩说说,叫那么大声,周围邻居听见怪难为情的。”
“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上大房子。”
“你男人我,只有这点本事,所以,你别想了。”
赵母撇撇嘴不以为意。她可是娶了一个有钱的媳妇。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