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机辩 - 桃溪记事 - 鱼丸和粗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桃溪记事 >

第37章机辩

刚开始见衙役来势汹汹,阿桃着实吓了一跳。

紧接着,耳畔传来孟氏不高,但满是沉着的声音:“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都别怕。”

被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百姓围住,周围喧嚷声逐渐剥离,阿桃心情也随着这句话平静下来。

挽着孟氏胳膊,她黑白分明大眼睛眨下,满是天真地问道:“娘,那几亩田地不是魏家主动赔给我们,当日出事时附近几个村落好多叔伯婶娘都在场,他们都知道这事。那么清楚明白的事,为何我们还要贿赂官爷?”

阿桃声音虽甜糯,但话中的意思却很明白:是魏家主动给,不是他们强抢,很多人都可以作证。简简单单一句话,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咄咄逼人,但却直接把方才衙役信誓旦旦的那番说辞给驳回去。

土地是百姓的根和命,强抢简直不啻于断人生路。围过来的百姓方才听到衙役一番说辞,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他们丝毫不怀疑衙役的话,官府说得话哪有假?

可还没等那口气吐匀称了,剧情出现反转。

魏家主动给的?

魏……这姓氏怎么如此耳熟……

“好像是月前在石家门口闹事的那户人家,他家姑娘定了亲,但还跟石家二公子不清不楚,被定亲那户人家发现了。”

“对,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那这田地还真有可能是他们家主动给的。”

人群喧嚷声自然传到了衙役耳中,他目光中闪过一抹心虚。不过下一刻,想到上峰千叮咛万嘱咐,并且还暗示他林家人惹着了上面。这事做好了大大有赏,倘若搞砸了,以上峰性子肯定有他受的。

身形一僵,书吏打个机灵,结巴着开口:“就……就算姻亲不成,也不能强抢人家田地。”

对,就是这样!书吏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般,下面的话一气呵成:

“你家儿子不过少个媳妇,魏家全族姑娘名声可全坏了。就这样你们还不依不饶,一门心思想断了魏大贵那支生路。前几日我还见那支人出城,背着包裹像是要背井离乡另谋生路。当时我便后悔了,这才有当下这一出。”

人群静默,看看左边再看看右边,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他们竟不知该相信哪边才好。

站在庆丰楼门口,孟氏脸色逐渐变得沉静,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她要动怒的症状。

“不过少个媳妇?”

要糟……

孟氏一开口,阿桃便知道情况不对。世人大多同情弱者,无论魏家前面做了多大错事,如今他们名声尽毁祖产尽失,甚至连人都要被逼得背井离乡,这已然是百姓们眼中的弱者。

拿这点做文章,自家无疑不占优势。

那该如何呢……集中精神她心思一转,小手拉住孟氏,哀声道:“娘,您消消气,您这样女儿看了心疼。”

阿桃贴心的话语成功唤回孟氏理智,心思一凛,她把到嘴边的激烈言辞收回去,哀戚地看着林青山。

“可怜了我的儿。”

简单的一声,周围百姓突然想起来。魏家固然可怜,可无缘无故头顶被染成绿色的林家子难道就不可怜?

人群安静下来,阿桃抬头,满脸认真地看向对面衙役。瞥见他眼上慌乱,她直接抛出尖锐的问题:“这位官爷说我家贿赂,敢问可有证据?”

眼见情势被慢慢扳回,书吏心下一阵慌乱。这会听到她问,他只觉眼前一亮,想都没想便把当日陆传塞给他的荷包抛出来。

“便是此物!”

缎面荷包上绣着精致的花纹,荷包打开,露出里面成色十足的一角银子。

阿桃眼中闪过一抹狡黠,从刚开始她便注意到,书吏将“贿赂”二字咬得特别重,而且之后每次开口都提及这两个字。这般重视,后面肯定有文章。

而后她又想起当日去衙门变更文书时,陆传跟书吏靠得近时,约莫往他袖子里塞过个小东西。虽然塞东西的动机不同,但确有此事。

两处凑起来,她脑中生出个大胆的设想,便有了方才那一问。

结果跟他想得□□不离十,既然对面大大方方承认,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长舒一口气,阿桃重新恢复天真,仰脸问道孟氏:“娘,咱们家何时这般宽裕,能有这么好的料子做荷包,还能拿出成色那般好的银两。”

孟氏刚才还担心女儿会吃亏,直到现在反应过来阿桃话中意思,她终于把心揣回肚子里,而后同样疑惑地看向林富生。

“我也不是很清楚,可是富生从娘那边拿回来的?”

林富生想都没想,张口便道:“家里向来是惠娘做主,娘也都知道,往常给咱们家添什么也都是直接喊你过去。连你都不清楚的东西,我肯定不知道。”

说完他终于后知后觉反应过来,顿了顿,不可置信道:“你是说,这东西不是咱们家的?”

什么叫家里都是媳妇做主?你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说出来,满脸坦然丝毫不觉羞耻!

林富生撒狗粮的行为让不少围观的妇人吃味了,不少人伸手掐旁边夫婿。看看别家男人!

当然重点还是最后那句话。

金银是硬通货币没错,可时下多数人家用的是铜板,铜板下面还有更细的铜子。比如旁边包子铺就挂个牌子,一个铜板俩成人手掌大小的肉包子。

能用的起金银的,非富即贵,基本不可能是林家这般农家。

且书吏方才拿出来的银子成色极佳,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甚至比不少妇人头上常年带的银钗还要亮。这般好的成色一看便是上好的官银,即便林家有银子,也绝不可能是这般好的成色。

事实如何已经很清楚了。

“不会是从官衙里现拿的吧?”

“前面石家采买结账时给的银子成色都没这般好,除去官衙,整个宿安县哪里能找出这般好的银子。”

“不光那银子,还有荷包,这缎面这绣工,大老远离着都觉得怪好看,得是州城才有吧。”

围观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拼凑出“事实真相”。

银子的确是上好的官银,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宿安县城内几大商户手中都有不少这般成色的银子,石家更是不缺。之所以没拿出来,不过是石家仗着有权有势,在给小商贩结账时故意给成色差一等的银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