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人工智能(zhang) - 学习使我富裕 - 青色的岩 - 二次元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二次元 > 学习使我富裕 >

第73章人工智能(zhang)

小c自制的爬虫是有一套默认的方案选择逻辑的。

具体使用通用网络爬虫,还是聚焦网络爬虫、增量式网络爬虫等等,还有一些搜索模式的选取,会根据所给定的要求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保证正常输出结果的。

在某搜索引擎被广告占据第一页搜索结果的情况下,偶尔使用一下爬虫,感觉还是可以的。

不过,距离真正的自动编程,这个还差的远。

但是随着积分的投入,相信也不会太远。

苏航又摆弄了几下电脑,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

这东西有什么用?

你要什么程序,只要描述妥当,小c基本就能自动生成出来,包括结果。

那还要它输出一段代码做什么用啊?

比如找出最值,它都已经能识别出最值来了,我还要它把是被最值的代码生成出来,我这不是闲得慌吗?

苏航看着电脑上那几个g的文件夹,里面全是小c训练用过的编程代码,这有什么用?

编程本就是为了让计算机明白要什么解决问题,并且自动解决它。

程序员只是把这个问题“翻译”成了机器能够听懂的语言而已。

最终的结果就是,机器听懂了人类的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把结果用人类能够看懂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现在呢?

小c听懂了苏航要做什么,然后它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这个结果用一个编程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再把这个编程语言“翻译”成人类的自然语言。

苏航就得到了一个编程语言的答案和一个自然语言的答案。

然后呢?

问题是原本就要自然语言答案就够了啊,我还要这个代码做什么用?

苏航静坐在书桌前。

为什么要生成一段代码出来?

要说有用,那自然是有用,起码苏航在做一些编程项目的时候就可以让小c替代一部分代码编辑。

而且,这部分代码可以光明正大拿出去,而不是得把小c也交出去,来证明自己的数据没错。

很多时候,当论文涉及一些代码运算的时候都会要求附上代码,用以验证论文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

苏航可以用小c简化自己的编程工作嘛,也算是不错。

想到这里苏航轻松了一点,但是还是有一种穿雨衣、撑雨伞——多此一举的感觉。

其实这要再往下挖,那就是可以说是“强”人工智能了,或者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强”人工智能的方向: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并作出反馈。

目前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上已经接近人类的水平,但是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识别上还是有一段距离。

比如,某个支付软件里的“形色识花”,还有一些类似的图片软件,都可以像人类一样识别图片。

但是在自然语言识别这一块就不同了,人工智能常常变成“人工智障”。

比如,“小x同学,打开微信,给‘青色的岩’发消息,说我已经把推荐票全投给你了。”

“好的,我将给青色的岩发消息:说我已经把推荐票全投给你了。”

喏,自然语言变化太多,而且很多日常用语会不遵循语法规则,像什么“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等等。

人工智能表示它太难了,除非是使用者正常的、按照语法规则来描述他要做的事情,目前的人工智能才能正确识别。

但是也仅仅是自动识别而已。

比如,“小x,打开qi’dian,搜索‘学习使我富裕’。”

“已为您打开qi’dian。”

然后就没了,没了。

这样一来就显得非常的多此一举,我要这“智障”有何用?

类似的例子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自动编程,也是机器识别自然语言的一个方面。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描述为一个关于输入和输出的转化问题,即通过一段代码实现输入字段对输出字段的转化,也就是学术上的“归纳程序综合”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前沿科研人员也有不同的想法。

有的人觉得,我不需要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做的,只需要把不同代码都试一试,让最后的结果符合输出字段就行了。

当然这里的都试一试不是随机组合,而是指不断学习转化规则,最终实现正常输出。

这一想法对于具体的代码要求不多,注重于转化规则和输出结果。

也有一些人认为,要让机器码农像人类程序员一样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代码片段。

给定一些代码片段,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来生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模型。

这两种方法,苏航说不上谁对谁错,因为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自动编程软件。

最最优秀的也只是matlab中的simulink模型自动生成代码,这一块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