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情况不对 - 大明:四哥挺住!妙云被我截胡了 - 炒麦片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4章:情况不对

“此去盱眙两百余里,你们也不用着急,记住咱跟你们说的话,有时间就去田间地头转转,看看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  难得一家人一起吃晚饭,朱元璋不忘向朱橚兄弟几人交待这次的祭祖之外的目的。

“父皇放心,儿臣一定会趁此机会了解百姓疾苦!”

朱标站起来,躬身行礼说道。

朱橚等人也都跟着起身,重复了一遍。

“好,喝了这碗酒,你们就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出发!”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端起碗来。

好在这年头的酒精度数没那么高,这说是一碗酒其实也没有多少,否则光是这一碗酒,非得趴在桌子上不行。

第二天,朱橚等人坐上了马车,带上随侍的太监、宫女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一起,在礼部官员的陪同下,锦衣卫和上千士兵的护卫下,出了应天府,前往盱眙祭祖。

要不是后世看过江苏十三太保,他还真不知道这两个字念虚咦,怎么看着都应该年于台才是。

明朝祖陵有两个,一个是位于盱眙的明祖陵,埋葬着朱元璋的祖父、曾祖和高祖三代人。

另外一个是明皇陵位于凤阳,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嫂。

当然现在明祖陵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的修建,只是有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坟墓还有曾祖以及高祖的衣冠冢。

所谓祭祖,一是马上要到朱初一的诞辰,二就是朱元璋以此为契机,让几个儿子出去转转。

出了应天没多久,繁华的景象已经不在了。

即便是在官道两旁,也有不少的荒地。

越往北走,这种现象越为突出。

距离朱元璋拿下应天府也不过是十来年的时间,大明建立也才八年。

百姓即便是休养生息,速度也没有这么快。

“真想不到,这才刚出来了应天府不过百里,路边居然有抛荒的土地。”

这天吃晚饭的时候,朱标忍不住感慨。

“前朝皇帝荒淫无道,再加上天灾人祸,连年战乱,百姓们也跟着遭殃,想要恢复元气,恐怕还得有几年的时间。”

朱橚跟着说道。

“五弟,我听父皇说,你跟他说可以从山西迁徙百姓到缺少百姓的地方,现在朝中大臣对此争论不休。大部分人都觉得,眼下朝廷财政虽然好了一些,可还是不宜大规模的迁徙百姓。”

“你是怎么看的?”

朱标眼下也不把朱橚当成不懂事的弟弟看待,他的很多想法都能给人不小的启发。

“臣弟觉的大臣们的看法不错,此时确实不宜大规模的迁徙百姓。可以先让个地方上报当地的人口、土地情况,再分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迁徙百姓为好。”

“若是一下子迁徙太多的百姓,不见得是件好事。”

“主要迁徙的百姓,应该是无地百姓为主,朝廷给予安家费、在迁徙的目的地建好房屋,准备好种子、农具,给予他们几年免税的承诺等,尽量解除他们的后患,如此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迁徙。”

朱橚对此表示赞同。

这本就是一项持续日久的工作,没必要想着短时内完成。

“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另外咱们兄弟出门在外,你叫我大哥就成。”

珠宝笑着点了啊点头,随即对朱橚说道。

“那就听大哥的。”

朱橚对于臣弟、太子殿下这里的称呼,也有些别扭,只不过之前在宫中,言行举止都有那么多人看着,现在这方面的顾忌就少了不少。

吃过了晚饭,几人在驿站休息,第二天会在这里停留,哥几个也会正式的微服出巡。

第二天一早,他们换上了锦衣卫搞来的百姓的衣服。

可就算是换上了百姓的粗布麻衣,几人看起来也不像是普通百姓。

别的不说,这年头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有几个会养的白白净净的,更不用说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普通的百姓也有一定的差距。

好在他们只是到处转转,并不是扮演卧底的角色,就算百姓有所怀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橚甚至都怀疑,这些百姓是不是知道来的人是什么身份。

就比如现在这个刘老汉家,一家五口都穿着新衣服。

这倒是也没有什么,可那小孩的衣服明显有些小了。

要知道穷人家做衣服,一般都会做大一些,孩子长个子了,也能继续穿。

谁会给孩子做新衣服,还做小了的。

这年头,做衣服可都是量体裁衣。

更不用说,老汉一口一个皇帝圣明,少交赋税,自打皇帝登基风调雨顺,老天保佑之类的话,一听就是有人教的。

不过看到朱标兴致很高,朱橚也不愿意做恶人,只是笑眯眯的在那里逗着孩子。

这孩子虎头虎脑的,十分可爱,关键是还不怕人。

喝完了水,又休息了一会,一行几人便要起身离开。

朱标要给他们留点钱,他们说什么都不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