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关键
第269章关键
土豆已经出现了,红薯还会远吗? 等土豆与红薯广泛种植,就能很好地解决粮食短缺,仅够温饱的局面。
且,袁茵记得,棉花似乎是与土豆前后脚出现的。
不过,摸索棉花的正确用途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大约是天启三十年,棉花用于织布裁衣才多了起来。
也是袁茵穿的时机不对。
若是在去年冬穿来,她就会知道土豆红薯与棉花都已经出现。
可她穿来时已是三月,又一直在陈老三家。
因陈老三身负救命之恩,就想暗搓搓地娶了她当媳妇,这还没得手,自然宝贝得很,并未叫她去地里帮忙,只在家里看着做些家务。
叶小四是个秀才,却不是一心只知道念书,农忙的时候也要搭把手,脑子转得也快,想套他的话儿不大容易。
他跟袁茵说的那些,基本上全庄子的人都知道。
虽沟通上没太大障碍,可袁茵的口音听着怪怪的,又是突然出现在庄子,被陈老三救了也不大安分,叶小四就留了个心眼儿。
真正对袁茵有用的消息,他是一个字儿也没有透露的。
袁茵又饿又馋,风卷残云般将饭菜一扫而空。
饭后也懒怠动弹,又会床上躺着去了,心中五味杂陈。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改变呢?
袁茵脑子转得飞快,将本就烂熟于心的武帝本纪又过了一遍。
除了端王夫妇,定然还有别的因素,到底是忽略了什么?
胤武帝的成就号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细算来,前人也贡献了经验教训。
袁茵便试着朝前推算。
胤高祖生于高门,生母早逝,不被生父所喜,被继母磋磨,用计过继至族亲膝下。
时北狄破镇北关,中原危及,诸侯并起,胤高祖最终势成。
开国之后,制胤会典,明确嫡庶,抬举嫡妻,传位给唯一嫡子,也就是太宗。
太宗性情冷硬,手腕高明,驭下极严,文臣武将皆似其主,威震四邻。
时隐侯入北狄,以一己之力,挑五部之乱,北狄分裂。
终其一朝,边关无大战,偶有天灾,并无动乱。
太宗嫡长子端慧太子秀雅绝伦,守成之继,可惜天不假年,盛年而逝。
晚年得嫡幼子,爱若珍宝,惜其年幼,恐国祚动荡,传位庶长子,史称高宗。
高宗一朝乏善可陈,朝纲循太宗旧例,嫡出的幼弟生而封王,是他心上的刺。
太宗留下忠臣护佑嫡幼子,高宗竟束手无策,令襄王长成,忌惮却无能为力。
仁宗在位的时间比他爹高宗还短,只有嫡女没有嫡子,为夺嫡,爆发六王之乱,最后至和帝上位。
袁茵脑中有什么一闪而过,仔细琢磨又不得其法,烦躁地翻一个身,灵机一动:襄王!
这位太宗嫡幼子历经四朝,在宗室中最是显赫贵重,别说仁宗至和帝这样的小辈儿,就是高宗,在他面前都直不起腰杆子!
胤史上对他的记载不多,却都很关键,对后世研究大胤前期很有帮助。
据记载,这襄王是出了名的旅行家——走遍大胤的山山水水还不够,他还出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