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在修身中完善品行 - 中华处世经 - 任树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中华处世经 >

第5章在修身中完善品行

古代圣贤以律己修身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因为修身可以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人们通过修身才能达到怀仁和知礼的人格高度,但是,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而是要通过谨慎的内省和艰苦的克己才能达到。

古语云:“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良好的修养乃立身之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修养之路却是无止境的。持之以恒地践行修身之道,才是提高自身涵养与品行的根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出《论语·子路》

语意: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及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时,就会产生个性和共性的差异。君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的言行虽然彰显了个性,但是,不论是“狂”,还是“狷”,他们都始终行于方圆之内。而小人却不允许他人存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思想,大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

君子之所以“和而不同”,是因为君子重视公平、尊崇正义,没有乖戾之心,能从公众角度出发,顾全大局,以求达到政平、人和、心齐的境地。小人之所以“同而不和”,是由于其内心唯利是图。因此,若是与君子共事就要心存坦诚,和衷共济;若与小人共事就要懂得掩饰,还要谨慎小心。

总之,孔子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处世方面不宜见风使舵、盲目附从。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强的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功。

巧言令色,鲜矣仁。—语出《论语·学而》

语意:爱说漂亮话,喜爱哗众取宠的人中,很少有真正的仁者。

孔子鼓励人们少说多做,即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子还提倡“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祸从口出”,或者叫“言多语失”。孔子教导弟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是会少了很多怨尤。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因为人的心中出现困惑,多是由于眼界不够开阔。

谨慎的沉默是精明的回避。君子常能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因为若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则在无形中贬低了别人,其结果是使别人更看轻你。过多的抱怨和谎言也会使人丧失信誉和他人的信任,这是人生的一大损失。所以,君子要谨言慎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

语意:违背道义的人即使财产多、地位高,在我看来,这些物质上的财富都像天边的浮云一样缥缈、短暂、轻浮。

原句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能长久地享用;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真正地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就不再是君子。所以,君子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能照仁德办事。

人生就像以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生命就是这样短暂。在寸光中能够争夺多少名利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就像蜗牛触角那么大,在这狭小的地方争强斗胜,究竟能争取到多大的世界呢?今天,奉行“一切向钱看”之人生哲学的大有人在。以此作为人生准则,到头来只会徒劳无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出《汉书·董仲舒传》

语意: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还不如回家织一张网来捕鱼。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一个“退”字。我们的目的是得到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退”的意思就是在特定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样。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在现实生活中,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地空想,或者夸夸其谈,而不脚踏实地去实行,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一样,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能得到教训,为成功积累经验。

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语出《菜根谭》

语意:君子在闲暇的时候要有一种紧迫感,相反,在忙碌时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儿生活中悠闲的乐趣。

古人云:“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运转,这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

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也要做到闲时吃紧,忙里悠闲。闲时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为,成功要靠永不停息的奋斗才能获得。反之,在事情繁多、混乱不清时,要在忙中静下心来深思自己的方向对不对。要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

总而言之,人要学会“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生活方式,并使其成为处理事情的一个良好方法。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语出《菜根谭》

语意: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对他们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对他们存有真正的敬意。

原句为: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因此,一般人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做到对事不对人。人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抱有希望。若因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他们,那么这些小人依然会是小人,而我们也未必是君子。反之,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礼貌都应该合乎节度,否则就会流于谄媚。

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要因此而过度,不要忘记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出《论语·述而》

语意: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开阔,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意在教导人们不要苛责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从内心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儿。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要包容别人的过错,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这样的内心才是健康富足的。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虑与恐惧,自然就会减少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会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语出《菜根谭》

语意:追逐功名利禄不要抢在他人之先,进德修业不要落在他人之后;享受物质生活不要超过允许的范围,修养品德要达到自己分内所应达到的标准。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有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追求。君子、贤人的精神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人生痛苦,但他们最终能使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心理的和谐。

人的品德修养是在现实中体现出来的。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的正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出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只有苦尽之后才能甘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地重视名利,便会有无限的苦恼。

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一个人走向品德高尚境界的具体表现。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语出《菜根谭》

语意:要想整治邪恶之神,首先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平息了,邪恶之神自然会因在你身上不起作用而退却。

随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寂寥一生;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却穷困潦倒;有的人赢得了世界,而有的人却输掉了自己……面对差距的出现,也许有人会心怀不解,甚至是茫然失措,同样的时限之内为何会铸就出完全不同的生命境遇?因为,成功者战胜了自己的内心,失败者输给了自己的心魔。

就个人修养而言,人容易看到外在的邪恶并将之克服。而内在的难点会成为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消除内心的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心如止水才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因此,自我完善和心性的修养,对提高精神境界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语出《菜根谭》

语意: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

开始学做文章的人没有功底,所以只好用些华丽词藻。等文章真正做到好处了,让他用华丽词藻去矫饰,他却不愿用了。所以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就像白居易的诗,平实无华,妇孺皆能口诵,却余味无穷。进一步言之,这里不只是就文章本身而言,实际上还包含了对于写作者的道德及品格的内在要求。历史上的唐宋古文运动,就是反对此前文坛中堆砌词藻无病呻吟之风,提倡直抒胸臆之文。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实的思想。

做人同样如此,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和平凡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已回归到了纯真朴实的本性。儿童之心惹人喜爱,就是因为他们所想及所表达的一切都是出于纯真的自然本性,丝毫没有造作。因此,人要回归自然,假如每个人都能如此,这个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

当然,这里的回归自然是指经过一番修省和磨炼之后更高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会使人的言行变得自觉而高尚。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语出《二程遗书》

语意:如果不能控制一刹那间萌生的欲念,那么就可能产生无穷的后患。

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出现贪婪或偏私的念头,就会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为修身之本,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圣洁的一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