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王朝初立
第二章王朝初立
宋王朝的建立,虽然大有帝国崛起之势,但是其内部环境仍然危机四伏,其中最主要的威胁仍是藩镇割据。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新生的宋王朝很可能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成为下一个被新王朝取代的对象。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为此,赵普策划了一系列改革办法,将零碎的国家权力重新集中起来,表现出了一名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果敢。在此之后,“君弱臣强”以及“中央弱地方强”的社会局面不复存在,宋王朝的综合实力开始飞速发展。
杯酒释兵权
在赵普的帮助下,赵匡胤基本稳定了原后周势力范围内的朝野局势,而随着外部矛盾的大幅减弱,内部矛盾随即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此,当时的赵匡胤主要有三点担心:首先是后周势力的死灰复燃;其次是以赵普为首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再有就是以“义社十兄弟”为首的武将集团干涉朝政。
面对后周残余势力,赵匡胤的政策是既拉又打,只要对方没有树起反旗,他就采取各种方法拉拢安抚。但只要对方树起反旗,他就会予以坚决打击,前面提到的李筠和李重进就是这种情况,自此二人及其势力被消灭后,后周残余势力实际上已经不足为虑。至于文武两大集团,因为平定天下和治理天下需要依靠他们,赵匡胤的忧心虽然越来越重,却丝毫不敢贸然做出举动。但是,为了避免重蹈梁、唐、晋、汉、周的命运,赵匡胤又不能坐视不理。最终,他作出的决定是以文制武,即依靠文官集团牵制并打击武将集团,这就给了赵普更大的政治舞台。
宋初的军事体制,实际上沿袭了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的军事体制,又是唐朝军事体制的发展结果。
从经济方面来讲,唐朝各地方的税赋,只有一部分交给中央,地方政权可以留下一部分进行自主建设,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军事力量的建设。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波浪不可谓不壮阔,但是即便他们拿下了大唐首都长安城,还是在各地武装那里屡屡碰壁。一番消耗下来,唐王朝还是唐王朝,安禄山和史思明却被永远烙上了叛贼印记。唐王朝的统治阶层在这种国家体制上尝到甜头,不顾此一时彼一时的基本历史发展规律,继续加强这一国家体制的建设,最终导致中央政府的大权旁落。到唐朝末年,地方豪强已经完全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武装割据时代由此形成,这才有了五代十国的大乱局。
进入五代十国末期,武装割据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升级,地方豪强称帝建元的事件层出不穷。后晋一朝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曾说过:“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在这种形势下,几乎所有手握重兵的将领都想过一把皇帝瘾,而只要他们打了大胜仗,就会把这样的想法付诸实际行动。可惜,这些武将有定天下的神通,却没有治天下的方法,在他们谋权篡位之后,大多会被后来者赶下台,如此循环不止。以至于五代十国短短五十余年间,居然换了五个朝代,出现了十三位皇帝,其中不乏死于非命者,欧阳修对此曾经表示说:“五代之乱,可谓极也。”
大将篡权的事情频频发生,自然导致君主对大将提防之心日重,而大将为了提防君主痛下杀手,也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自保,“黄袍加身”有时也属无奈之举。这种“君不信将,将不信臣”的现实,不仅苦了君主,更苦了大将,因而为君为臣者都期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善。建立政权之后,由于赵匡胤的亲兵部队足够强大,其他将领想要篡权夺位的通道基本被堵死。上述两点,为赵匡胤解除大将兵权,包括解除各地武装,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不过,具体怎么做,赵匡胤还是要依赖赵普。长期的君臣合作,已经让他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哪怕必须使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经过赵普带领的文官集团运作,也能够把解决问题的难度降到最低。有时候,甚至不必使用军事手段,仅凭赵普集团的运筹帷幄,就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经过一番周密考量,赵普慎重地提出了兵制改革策略,即“先中央,后地方”,同时建议赵匡胤首先解除“义社十兄弟”的兵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赵匡胤居然对此存在犹豫,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兄弟”断然不会背叛自己。何况,一旦国家出现乱局,还要依靠他们去平叛。
为了打破赵匡胤的幻想,赵普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办,北宋将会成为下一个后周,他也将会成为下一个世宗。听了赵普的话,赵匡胤终于下定决心,采纳赵普的建议。一日朝议之时,赵匡胤故意把时间拖得很晚,然后顺势设宴,款待众将领。菜过无味,酒至半酣,赵匡胤忽然吩咐闲杂人等退出,然后颇为感慨地说:“世人都觉得做皇帝好,朕却觉得这是天下最苦的差事,真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做皇帝。”
赵匡胤的话一语双关,明面上是说其他国家的君主,实际上却暗指在座的各位将领。在座的各位都是人中龙凤,赵匡胤此话一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因而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表示自己是真心拥护赵匡胤,绝对没有二心。
赵匡胤却说:“朕当然相信你们,只是担心你们的属下贪图富贵,胁迫你们做天子。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受到形势逼迫,就算不想做皇帝,也会身不由己啊。”
众将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请赵匡胤明示,这才听他说道:“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啊,我们拼死拼活地征战四方,说到底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最多也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孙过上好日子。既然如此,何不释去兵权,置办良田美宅,从此安享齐天之乐呢?朕欲与你们结成亲家,这样你们的子孙就是朕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尽荣华富贵。”
众将这才弄清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他们也早就厌倦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再加上赵匡胤的恩威并施,因此谁都没有提出异议。第二天,众将领纷纷递上辞呈,称病求退。赵匡胤再假意挽留一番,随即批复了他们的请求,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事后,赵匡胤说到做到,不仅赏赐众将大量财物,而且与他们结成亲家,修永世之好。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赵匡胤将诸将兵权进一步解除,同时提拔越来越多的年轻将领和底层士兵。这些人对赵匡胤怀有崇高的敬意,手中权力又非常有限,自然不敢窥视皇权,来自朝中大将的威胁就此消弭于无形。
兵制改革
对于此次兵制大改革,赵普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实际上乃是他改革的理论基础。赵普认为,国家权力自古都是由兵权和政权组成,此二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兵权宜分不宜专,而政权宜专不宜分。如果国家兵权集中在某位将领手中,朝廷就会对他失去有效的节制,这位将领很容易因手握重权而生出异心。与此同时,如果国家的政权分散到多人手中,将很难出台统一政策,国家治理注定会举步维艰。
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赵普在谋划一系列政权和兵权策略时,就能够拥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度。比如赵匡胤建立政权初期,看似一切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藏不尽杀机。试想,一旦赵匡胤像后周世宗柴荣那样英年早逝,其麾下大将谋权篡位几乎会成为板上钉钉的事。而赵匡胤出身行伍,多少有一些意气用事,他并不信自己的结义兄弟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另外,以石守信为首的结义兄弟,也是赵匡胤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若在此时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很容易让人寒心,甚至激起他们的不满和反叛。
赵普却能够冲破这些思想局限,他不遗余力地游说赵匡胤,一定要尽早将兵权收归国有,庆幸最终得到了赵匡胤的认可。事实上,建立北宋政权之初,正是赵匡胤进行兵制改革的最佳时机。首先,大家至少在名义上都拥护赵匡胤,他在这个时候发布命令,一定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其次,赵匡胤的亲兵部队实力强劲,任何想要违背其命令的人,不仅要担心被扣上欺君罔上的罪名,还要担心遭到实际征讨;最后,以“义社十兄弟”为主的将领,虽然手中握有重兵,但他们的势力均在赵匡胤之下,尤其政治羽翼并未丰满。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才得以成功举事,顺利完成权力过渡。
当然,将权力收归国有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划分和驾驭才是关键。对此,赵普的改革思想还是分权,具体就是把军队的人事权和指挥权一分为二,人事权继续由枢密使掌管,指挥权则进一步分成三大块:包括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人共同管理禁军部队,是为“三衙”体制。需要提出注意的是,“三衙”虽然都是武将,但枢密使基本都是文臣,这也是有宋一朝“以文制武”局面的开端。
发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赵匡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通常会临时任命一些将领统辖军队,战事结束后再各归其职。这样既可以防止握有重兵的将领在战时做强,也可以防止指挥作战的将领在平时做大,实际上是人事和指挥二权分立的升级做法。与此同时,这种战时临时组建的统帅部,还会被赵匡胤糅进副职武将和主职文官。其中,副职武将通常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主要在军事上牵制主职武将。而文官则通常被任命为监军,以便在兵政上牵制主职武官,同时充当皇帝的耳目。
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军事体制虽然有利于维系皇权,在战场上却会不同程度制约军事主将的正常发挥。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衡量一个制度是否合理,以及制定和推行这一制度的人是否独具智慧,要看这种制度是否适用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赵匡胤在以赵普为首的文官集团帮助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了改变当时“主弱将强”的不利局面,采用这种政策方针显然无可厚非。经过如此一番梳理,宋朝的军官可谓“彼此相制,罔敢异志”,武将篡权的局面基本得到了遏止。
军队部署方面,赵普向赵匡胤提供的政策以“相互制衡”为原则,实际上还是“分权”思想的演变。虽然名义上皇帝是天下兵马的统帅,但他不可能顾及全国所有驻军,因而必须由将领代管。而如果兵权落到有异心的将领手中,对于皇帝来说,将等同于自取灭亡,至少也是自找麻烦。为此,赵匡胤将一半禁军派往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驻扎,另一半则留在京师附近驻扎,同时又在都城内和皇宫内安排两股防御力量,以求全面拱卫中央权力。由于两部分禁军实力相当,如果地方军队有变,可以派中央军去平叛;如果中央军队有变,也可以调地方军队来平乱,是为“内外相维”政策。
在此基础上,赵普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更戍法”,并且得到了赵匡胤的认可。具体来说,就是国家的所有军队,都要不断地更换驻地,以防他们在同一个地方驻扎时间长了以后无限制地坐大。这个政策当中,最大的亮点是中央禁军和戍边禁军的换防,在当时有一举三得之妙。首先,可以避免戍边禁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权力;其次,也能够让中央禁军在行军途中和边境作战中得到锤炼,保持其作战能力。或者说,在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下,根本就没有中央禁军和戍边禁军之分了;最后,还能让禁军士兵对全国地形有所了解,以便在作战的过程中增加胜算。
总体来讲,赵匡胤治兵遵循了赵普提出的三条原则,即少、严、精。首先是少,主要指士兵的年龄,因为年少的士兵身体强壮,思想单纯,很容易培养成为优秀的职业军人;其次是严,主要指对军队的管理,赵匡胤对各级士兵奖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最后是精,主要指对士兵的磨砺,在赵匡胤的授意下,赵普进行了各种训练科目的设定,同时派遣文官和经验丰富的将领讲解兵法,赵匡胤还曾亲自给士兵上课,并且用自己的战斗经历现身说法。
由赵匡胤发起,由赵普主持的此次兵制大改革,让当时的宋朝军队为之面貌一新。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兵制大改革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君将之间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经过制度和法律规定,一直深化到了各级军官和基层士兵当中。发展到后来,皇帝对将领的要求,以及上级军官对下级军官的要求,都是忠诚大于能力,以至于大批能力平庸的将士得到提升任用,导致了宋朝“养兵而不强兵”的异常局面,彻底背离了赵匡胤和赵普最初的治兵初衷。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会在后续内容中逐步阐明。
中央与地方
自赵匡胤平定李筠和李重进之后,地方权力便不复对中央权力构成威胁,但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权限过小,中央和地方基本上属于两个世界。当时,地方政权不仅建立了强大的私人武装,而且具有人事任免权,同时还掌控着财政大权。他们名义上隶属中央,每年按时缴纳税赋,实际上却自成一体。只要中央政权有变,就会纷纷恢复到之前的割据状态,不再向中央缴纳税赋,甚至称王称帝,与中央分庭抗礼。这也是自唐朝藩镇割据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基础性社会问题。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由于不断征战四方,中央政权无暇顾及地方事务,地方权力暂时留在了地方政权手中。此时天下既定,中央重要军事将领的兵权也已经解除,是时候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一次大洗牌了。
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三大纲领。
其中,“稍夺其权”并不是一次性政策,而是一种持续性政策,即一点一点地夺取地方政权。这里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一个“稍”字,因为当时的地方政权虽然势力较小,但是,如果中央操之过急,激起大范围不满,很有可能迫使地方政权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到时必将生出祸乱。因而,这实际上是一条“温水煮青蛙”的政策,就是让地方政权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解殆尽,等到他们终于反应过来,已经彻底无力反抗。当然,就算他们此时起兵反抗,也根本不是中央政权的对手。赵普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让地方权力尽可能平稳地过渡到中央手中。
其次,“制其钱谷”是一条釜底抽薪之计,地方政权之所以无视中央,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着财政大权。有了钱粮,就可以招兵买马,有了兵马就可以攫取更多钱粮,从而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就是地方藩镇的自肥之道。赵普对地方财政大权加以限制,乃是从根本上断了地方政权的生命线,只要假以时日,随着中央政权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度逐步加强加大,地方政权就会失去“活水之源”,迟早面临土崩瓦解。
再者,“抽其精兵”是一条保险之策,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当时社会,精兵强将是地方政权赖以坐大的资本。只要断了地方藩镇的兵源,就算他们有心谋反,且积攒了足够的钱粮,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胜算。再加上中央军队(禁军)连年行军打仗,地方军队(厢军)只是维持社会治安,二者的实战能力便越来越悬殊。如此一来,中央政权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地方政权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小,地方政权也就逐渐成了中央政权的附属。
经过如此一番整治,“禁军强悍,远胜前朝”的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由此初具规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赵匡胤以前,也有很多君王想要推行这样的改革,但是由于他们没有重用像赵普这样的文官领袖,也就没有得到文官集团的大力支持,因而都未能制订系统的改革方案,其改革计划也就多半面临中途夭折的命运。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原本可以有一番建树,可惜天不假岁,英年早逝,呕心沥血建立的大好局面,让赵匡胤捡了便宜。赵匡胤此人,虽然出身行伍,且隐隐有意气用事的风范,但是对赵普的信任和依赖,让他享受到了文官治国的巨大红利,因而才能完成前人所不能完成的伟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北宋王朝。
一般认为,赵匡胤之所以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收取地方权力,其完全掌控了当时的局面自然是强大外因,但主要功绩还是要归于以赵普为首的文官集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赵匡胤急于平定内部,以防外敌发难,采用疾风骤雨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最为合适。但是在赵普看来,既然地方政权已是囊中之物,就应该使用相对温和的政策,如此名正言顺,不仅能够让地方政权折服,而且能够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使赵匡胤的德治美名远播四方,何乐而不为?即使从军事角度来讲,我国自古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改革事宜同样急不得。
当然,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不识时务的跳梁小丑。赵匡胤剿灭“二李”之后,持观望态度的各地藩镇统帅纷纷上表称臣,这些人当中有些是真心称臣,也有人不过是做出权宜之计。但不论藩镇统帅们持何种心思,每个人都以为事情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之前已经发生过太多次。直到赵匡胤和赵普的改革方案推行下来,这些藩镇统帅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他们也由此开始面临真正的抉择。很多人顺势而动,选择归顺中央。但也有些人雄踞一方惯了,完全无视赵匡胤的政令,甚至想出了一些旁门左道对抗中央政策。
对于这些人,赵匡胤就没那么客气了,为表明改革决心,他也需要这样的“出头鸟”来杀一儆百。首先以身试法的是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此人独镇易州(今河北易县)长达8年时间,对平定边乱有功绩,对百姓有福泽,势力由此盘根错节。赵匡胤和赵普推行改革后,孙行友纵容境内的土匪做大做强,然后上表中央,想要继续留任剿匪。孙行友的这种做法,在政治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作“养寇自保”。如此伎俩对付别人还行,在赵匡胤面前未免显得不自量力,何况他身后还有一个运筹帷幄的赵普。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赵匡胤密令正在巡边的阁门副使武怀节,趁孙行友疏忽大意之际,率军进入易州城,迅速控制了局面。与此同时,武怀节发兵剿匪,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大宋王师的对手,顷刻间灰飞烟灭。匪首被处死,并运回开封当众焚烧,以儆效尤,余众四散逃亡。孙行友最初被监禁,后来赵匡胤为了表示自己德行高远,再度将他起用,并且一再提拔,算是赵匡胤恩威并施的一个典型案例。
对于那些敢于露头的反叛势力,赵匡胤和赵普坚决予以痛击,而对于那些积极采取合作态度的势力,他们则是恩宠备至。比如赵匡胤曾经的直属上司张永德,被后周世宗柴荣罢权之后派驻许州(今河南许昌),赵匡胤称帝之后,他立即入朝觐见,称臣献地。赵匡胤为表其功,不但没有削去他的职位,反而一再加官晋爵。且每次赵永德进京朝见,赵匡胤都会让赵普等近臣作陪,甚至举行家宴招待他。这对于张永德来说,乃是至高的荣耀,同时和他情况相仿的一批前朝老将也由此得到了安抚。
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势力,赵普则进行了区分对待,那就是驻守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藩王。这些人虽然作战勇猛,兵强马壮,但是无心于中原政权。在派遣文官牵制后,赵匡胤允许他们长期驻扎自己的封地,并且允许他们的子嗣世袭职位。当然,作为代价,他们不许踏出自己的封地一步,同时必须担起抵御外敌入侵的责任。对于这些将领,赵匡胤同样礼遇有加,封赏更是从不吝啬。这些将领也被赵匡胤的恩德折服,不但按时进贡辖区内的特产,比如定难节度使李彝兴,镇守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每年进贡大量优质战马,戍守边防也很卖力。
然而,赵匡胤真正让天下人信服的,还是他对“自己人”的做法。比如天雄节度使符彦卿,乃是皇弟赵光义的岳父,他经营自己的属地多年,接到朝廷的调令后拒不执行。当时,为了避免直接忤逆赵匡胤的旨意,他谎称自己病体沉重,需要留在属地内休养。赵匡胤看到赵普递上的报告,明知他是故意推脱,却还是许以百日假期。百日之后,符彦卿还是不愿动身,并且摆出大堆借口。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符彦卿身上,每个人也都在等着看赵匡胤会怎么做。很快,圣旨公开发布,符彦卿被革除节度使职务,同时交由御史台调查其任内的不法事宜。
应该说,此次对地方政权的大举改革,赵普的身影并不时常出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要做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培植大批新生骨干力量,同时择优派往全国各地担任重要官职。这些人不仅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耳目,同时也是宣传中央思想的重要机器,而且清一色的都是文官。实际上,在赵普的统一规划和运筹下,一个最为庞大的计划已经开始悄然执行,那就是用文臣代替武将,或者说用文治代替武治,这就为宋朝的“文治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以赵普的心思之缜密,以及想法之熟虑,也不会允许赵匡胤把权力放心地交给文官。为此,他们参照了排布禁军的做法,对文官实行“三岁一易”政策,即文官在某地任职三年之后,必须调往另外一地任职,以防止其专权做大。其间,有北海(今山东潍坊)知军杨光美廉洁强干,受到百姓热烈拥戴,期满后有数百人前往京都请愿留任。赵匡胤先礼后兵,在遣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派兵强行驱散,并逮捕带头者,才将此事镇压下去。为此,赵匡胤还曾立下律法,禁止吏民进京请愿官员留任,甚至不允许百姓为官员立碑撰颂。
在此基础上,赵普还加了一道保险,就是在每个地方文职官员身边都安排一个副职,称为通判。通判不掌实权,但他是连接地方和中央的主要纽带,地方官员的所有举动都会通过他们直达圣听。为了避免通判流于形式,宋朝的法律还规定,所有经地方官员颁布的法令,都必须有通判的署名才能生效,这也是赵普“稍夺其权”政策的具体显现。而为了避免通判的权力过大,其调遣频率比地方官员更高,有时候甚至一道任命接着一道任命下达,身为通判者只能全国各地不停地跑。
总而言之,经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大政策的推行,北宋王朝的地方政权基本归于中央。地方藩镇的权力也被缴了,钱粮也被收了,就连他们赖以起家的兵权都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谋权篡位,就是维系自己的割据地位都成了天方夜谭。于是,赵匡胤将整个国家的权力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着后周世宗的脚印,开疆拓土,强盛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