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荣耀的登场 - 帝国的智囊团·大宋名相 - 姜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荣耀的登场

第二章荣耀的登场

王安石在地方任上可谓表现突出,同时也让他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政治经验,再加上朝中重臣的欣赏,他的政治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上天想要一个人担起重大使命,通常会让他饱经磨难,以便在遭遇不幸时能够以坚定的意志走到最后,拥抱胜利。王安石进入京城后虽然春风得意,但是对于他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王安石也将以他一贯的风骨,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直至完成自己的梦想。

上书

奉调回到京城任支度判官,王安石便着手参与中央政务,这也是继承先贤的脚步。受寇准和范仲淹影响,王安石对于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思想,也在于进行变法革新。为此,他上书赵祯,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在奏疏中,他明确提出了“法先王之意”,而不是“法先王之制”的思想,意思是说,先王的法律是根据当时社会问题制定的,因而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问题的变化,先王的制度已经逐渐不适用了,只有根据先王制定法律的主旨,重新制定符合当下社会问题的法律,才能让整个国家的秩序恢复井然。

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改革思想,王安石还做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必须为变法做好充足准备,而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储备。王安石认为,之前的变法之所以会失败,就在于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这样就让变法失去了坚固的武器。为此,王安石建议,朝廷要精心挑选一批年轻学子,在传授他们报国理想的同时,也教给他们治国的能力。王安石以“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步骤为总体指导,提醒赵祯在人才任用方面多加留意。

与人才准备一衣带水的就是科举制度改革,由于宋朝滥用“恩荫制度”,导致士大夫阶层基本垄断了国家的高级官位。一些出身低微贫贱的学子,即使本身颇具才华,也只能长期游弋在官场边缘。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才,也磨去了锐意进取和为国为民者的决心,等到这些人终于进入官场上层,多半已经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官场习惯,导致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办事效率低下,热衷于谋求一己之私利,置国家社稷和万民福祉于不顾。对此,王安石建议大幅减免恩荫做法,改为主要依靠审核与举荐制度选贤任能。与此同时,还要废止科举考试中的一些表面文章,注重提高和培养学子的德行,尤其要注重他们的报国之思和治世之能。

另一条重要的改革思想是注重经济建设,王安石提出了“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的宏观建议,意思是调动天下的所有百姓,根据他们所处的地方特点和资源,进行不同的财富创造和积累,以便将国家的产能激发到最大限度。比如某地盛产粮食,朝廷要着重关注那里的粮食生产,然后适当增加那里的粮食税收,但必须减少当地的徭役和兵役等负担。再比如某地比较贫瘠,就要减少他们的粮食税收,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那里的徭役和兵役等负担,其他情况以此类推。总之,朝廷要“因地而行,量力取用”,而不是笼统地“一刀切”,因为这样虽然方便了朝廷,却纵容了官吏,又害苦了百姓,到头来也必定让国家的税收陷入举步维艰且大打折扣的困境。

奏疏递交皇帝后,还是一如既往地杳无音信,王安石也只能耐心地等待。这个时候,由于王安石的另类做派,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他。一天,王安石闲来无事,到某地游览,一时诗兴大起,在山崖上刻了几行小诗。结果引来很多人观看,其中不乏一些朝廷重臣派来的耳目,他们甚至想要通过王安石的诗句,分析他的政治思想,以便确定他是敌是友。后来,受到欧阳修的建议,王安石才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高调,为了避免授人以柄,很少再有公开文字发表出来了。

有了这样的关注度,赵祯再将王安石闲置不用,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然而,新的任命下来,着实令王安石哭笑不得,因为他虽然被任命为皇帝的近臣,却只是负责记录起居注一类的琐碎差事。本来,王安石还想借故推脱,但是赵祯已经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因而对王安石的调令不仅有吏部的批文,还有皇帝亲自拟定的圣旨,如此王安石也就只好勉强上任了。但是很快,王安石就发现在赵祯身边做事,有很多职务以外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劝谏皇帝大胆起用贤才,为此他还写了一篇《人才论》,对如何使用人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然而,赵祯此人仁厚有加却优柔寡断,内心向治,却又害怕因治生乱。当时,宋朝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雄踞北方的辽国和西夏,但是经过寇准和范仲淹的经营,北宋和他们都签订了相互约束的条约,赵祯也就乐得做一个太平天子。然而,王安石却很清楚,辽国和西夏都是狼子野心,他们之所以一时按兵不动,是因为忌惮北宋的强大,同时又遇到了寇准和范仲淹这样的强手。但是,如果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不用外敌入侵,宋朝内部的腐朽就会导致败亡,再加上朝廷风气日渐不古,像寇准和范仲淹一样的正直大臣都遭到排挤,一旦辽国和西夏发难,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再次向赵祯递上了一封言辞激烈的奏疏,希望他能够下定决心励精图治。看完王安石的奏疏,赵祯心中也惊起一丝波澜,但是说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改革,他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不过,为了奖励王安石的拳拳报国之心,赵祯升了他的官。可王安石的心思并不在此,因而虽然得到封赏,却丝毫没有喜悦之情,反而更加愁眉苦脸,着实令那些蝇营狗苟的奸佞官员们为之不解。一些人甚至攻击王安石故作姿态,意在沽名钓誉,谋求更加丰厚的官爵。本来,王安石还想发文斥责这些人一番,但是在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劝阻下,他并没有这样做。

与此同时,王安石还从二人口中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貌似风华正茂的赵祯,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王安石只是一心扑在国家社稷上,对于赵祯的关注也仅限于政务方面,其身体变化根本没有觉察到。当然,为了避免引起政治风波,赵祯的身体情况也始终不为外人所知,只有一些极为亲近的大臣和每天服侍他的内臣才知道详情。因此,当王安石明白这一情况之后,才发现很多政治嗅觉敏感的大臣,都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将来铺路。宋嘉祐三年(1063)三月三十日,仁宗皇帝赵祯驾崩,这个消息不禁让王安石悲痛万分,除了痛失仁宗皇帝的悲伤,他倾尽努力所取得的一点成绩,也极有可能因此付诸东流。

新的开始

皇位传承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王安石却被最高权力阶层排除在外。面对这种情况,他倒也乐得安享宁静,独自一人在家赋闲。恰逢这个时候,王安石母亲的病情日趋加重,他干脆把大量工作任务交给下属去做,用更多的时间在家中照顾老母。可惜,王安石虽然为人至孝,对母亲的照顾尤其无微不至,但是天不假年,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王母不幸离世。按照当时的惯例,王安石要居家为母亲守丧三年,于是在告假之后,他便举家服丧,回到江宁(王安石出生时,其父王益任临江军判官,按照当时“落地为籍”的规定,王安石便为临江人。后来,王益出任江宁府通判,两年后去世,家业便落在了江宁。王安石读书、守丧、参加府试,都在江宁,其父母和早亡的两个哥哥,也都葬于江宁)。居家期间,王安石除了按例丁忧,还一连给赵祯写了四封挽词,这也表明了他心向朝堂的真实想法。

闲来无事,王安石只能每天寄情山水,还好江宁紧靠长江天险,有很多景致可以供他游览。作为一名读书人,王安石除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吟诗作赋也是他性情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在这段时间里,他广结四方好友,时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有万卷书籍可读,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但是,王安石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国家社稷和苍生福祉始终寄存在他的心头,现实的境遇不禁让他郁郁寡欢。因而即便是在诗词当中,他也透露出了不尽的感怀,忧国忧民之心溢于字里行间。应该说,王安石内心当中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入朝为官,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作为。但另一方面,皇帝的不作为,以及群臣的相互倾轧,又让他四顾茫然。

但是无论如何,王安石还是无法放下自己的抱负,而且生活越是安逸,他的内心就越是焦急。于是,利用这段难得的平静时间,王安石翻遍各类古今书籍,对于历史上的历次变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再结合当时宋朝社会的实际情况,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变法思路。应该说,王安石就是为变法而生的,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理想形成,几乎都是在为变法做准备。与此同时,大宋王朝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并且实现理想中的伟大复兴,也需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而这样的历史潮流,无疑也需要王安石这样一个强干人物,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他将成为站在风口浪尖的那个人。

然而,新继位的英宗皇帝赵曙因循旧制,不愿改革。对外方面,赵曙和辽国、西夏也只是维持现状,国家局面和赵祯时期相比并无变化。这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且热衷于蝇营狗苟的奸佞之臣来说,无疑是难得的福音。但是对于那些正直大臣来说,却无疑是一个噩耗,因为国家发展如同逆水行舟,如果不前进就只能不断走向衰亡。何况,此时的辽国和西夏正处在国运上升期,对于北宋王朝的威胁正在日益加重。当然,赵曙之所以毫无作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太后曹氏把持朝政。欧阳修和韩琦等大臣,只能不断周旋于皇帝和太后之间,以便维持国家秩序的正常运转。等到赵曙好不容易熬到亲政,国家又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加之赵曙一心想要为自己的生父(仁宗皇帝赵祯原本无子,赵曙是过继来的宗室之子,后来赵祯虽然生子,却不幸夭折,如此才由赵曙继任皇位)正名,又不得不与大臣们长期斗法,使得举朝上下都无暇顾及政事。

如此一来,奉行改革的王安石便逐渐被朝廷淡忘,以至于在他守孝期满后,一直闲居在江宁。在这种情况下,始终思忖自身使命和国家未来的王安石,也只能寄希望于明日之君,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恰逢这个时候,王安石的好友韩维出任太子讲师,其间主动到江宁来拜访王安石。他告诉王安石,太子赵顼有旷世之才,且一心图治,将来必定能够有所作为,届时他也将得到起用,希望他不要灰心丧志。王安石也在始终密切关注时事,加之好友的用心安抚,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由于赵曙体弱多病,且安于享乐,又纵欲无度,所以他仅仅在位五年,便一命呜呼,太子赵顼继承皇位,是为宋神宗。在韩维的长期教导下,赵顼不仅想要成就一番功绩,而且经常听人提起王安石的名字。事实上,赵顼对王安石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但是在看到王安石当年写给赵祯的《万言书》后,随即认可了韩维的说法,这也让他最终想到了起用王安石,因为奏疏中的内容基本吻合了他的治国思想。为此,王安石很快被任命为江宁知府,但是他意在入朝为官,于是以退为进,称病不仕。赵顼不解其意,经韩维等人从旁指点,旋即擢升王安石为翰林学士,使他从此进入国家高级官员的备选行列。

离开江宁之前,王安石便邀好友在家中聚会,作为临行前的宴请。在此次宴会上,王安石难掩心中的激动,即兴写了一首小诗,名曰《赠宝觉》:

大师京国旧,兴趣江湖迥。

往与惠询辈,一宿金山顶。

怀哉苦留恋,王事有朝请。

别来能几时,浮念剧含梗。

今朝忽相见,眸子清炯炯。

夜阑接软语,令人发深省。

化城出天半,远色有诸岭。

白首对汀洲,犹思理烟艇。

物极必反,王安石从江宁知府转而成为朝堂翰林,基本上暗合了这样的规律。当时,赵顼只有20岁,赵曙为他选定了两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位是韩琦,另一位是曾公亮,二人背后也都有着强大的势力。在权力面前,二人面和心不合,各种明争暗斗的伎俩接连上演。王安石作为范仲淹的后继者,也得到了欧阳修等一干正直大臣的鼎力相助,在当时属于新生势力。如此一来,为了壮大自身实力,韩琦和曾公亮都有意拉拢王安石。

本来,韩琦作为王安石进入朝廷的领路人,理应得到他的无条件支持。可惜,由于二人政见不和,王安石入朝为官之后,与韩琦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虽然没有公开矛盾,却基本上已经没有联盟的可能。曾公亮及时抓住机会,主动在赵顼面前举荐王安石,希望对他委任更加重要的官职。韩琦不甘落后,也向赵顼举荐王安石,并且将王安石引为自己的门生。再加上欧阳修和韩维等人的推波助澜,以及赵顼本人的一心求治,王安石的政治前景之乐观也就可想而知了。

执掌朝政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王安石正式进入朝廷之前,赵顼已经对最高权力阶层进行了一场大换血。曾公亮、欧阳修、文彦博和吴奎等大臣纷纷担任要职,而韩琦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已经被驱离出核心权力层。赵顼虽然年仅20,但是仅从这套领导班子的组合来看,就足以表明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比如曾公亮和欧阳修,都是持重老成的大臣,只要有他们坐镇,就不怕朝政紊乱。与此同时,他也提拔了很多新锐之臣,在他们的作用下,北宋政权的革新又势在必行。当然,新锐之臣中还有一位属于重中之重,那就是王安石。

宋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受到了赵顼的召见,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在当时,王安石想要觐见皇帝,也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和流程,因而赵祯的直接召见,足以表明对王安石的重视程度。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同时他也为这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他的满腹经纶,即将在这次召见中显露。史料记载,君臣二人之间的此次会谈,进行到当天深夜,赵顼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地接待过一位臣子,王安石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如此兴奋。

当天夜里回到家中,王安石彻夜未眠,他将自己与赵顼的谈话进行书面整理,最终写出了一封《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这封奏疏中,王安石纵横捭阖,论述天下大势,切中时弊,力透纸背。当赵顼看到这封奏疏之后,他的内心当中已经无比坚信,王安石就是那个帮助自己中兴大宋的理想人选,一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也随之酝酿开来。然而,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还存在一层忧虑,那就是赵顼年轻气盛。此时的他虽然锐意进取,但是改革成功必定面临重重险阻,只要他稍有沉不住气,很可能就会以虎头蛇尾收场。因此,赵顼越是着急,王安石就越是动作迟缓,因为他深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逐步实行为好。

在当时,由于宋朝政府奉行以文抑武策略,国家权力逐渐转移到文人手中,但是自古文人相轻,拥有了权力的文臣更是极善相互攻击,其中尤其以谏官为主。所谓谏官,最早分为两种,一种监察王室和宫廷,一种监察百官,皆由宰相节制。但随着皇权的集中,谏官改为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久而久之,谏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只要他们攻击谁,即便以“莫须有”的罪名也能得逞。发展到赵顼一朝,谏官势力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们自己不做任何实事,却对每一个做实事的大臣妄加评论和攻击,偶尔还会对皇帝指指点点。因此,王安石想要推行改革,首先就要杀一杀谏官的威风。

赵顼对于王安石的想法予以大力支持,授命他为文德殿讲师,名为和谏官们坐而论道,实际上是要通过辩论让谏官们理屈词穷,知难而退。由于王安石满腹经纶,当朝的大多数谏官都不是他的对手,几番激辩下来,王安石开始占据上风。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也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他曾经的朋友和盟友———司马光。王安石是一个凡事从现实出发的政治家,因而主张对朝廷礼法进行全面革新;但司马光却是一个凡事从历史出发的理想者,因而主张改良旧法。双方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辩论也进行得势均力敌,一时间难分难解。最终,由于赵顼站在了王安石一边,司马光不得不败下阵去。

应该说,在皇权集中的古代社会,任何势均力敌的政治集团发生争斗,皇帝选择站在谁的一边,都将直接左右结局。王安石代表的革新势力虽然羽翼未丰,但是毕竟源远流长,又代表着普天之下所有读书人的意愿,因而在赵顼的支持下,没有丝毫悬念地占据了上风。不过,赵顼想要重用王安石,还必须履行一道手续,那就是让他出任宰相。但宰相乃是国家重器,皇帝想要任命宰相,也必须通过主要大臣的同意和支持。而赵顼需要询问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欧阳修,另一个则是曾公亮。欧阳修自不必说,曾公亮虽然已经对王安石心存芥蒂,但是一来他先前举荐过王安石,二来他是极聪明的人,心中知道赵顼已经决定重用王安石,于是也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重用王安石。

就这样,在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赵顼正式任命为参知政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安石居然上书请辞,理由是自己升官太快,不符合国家的体制规定。赵顼虽然年轻,也知道王安石此举是对职位的不满,何况他已经多次以退为进,想要谋求更高的权位。而在副宰相之上,就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这一官位意味着绝对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仅仅在一年之前,王安石还仅仅是一个居家丁忧的挂职官员,此时也不过是一介翰林。虽然此前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政治经验,但是在朝廷当中,基本没有经历过政治运动的锤炼和打磨。

事实上,王安石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推行改革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权力过小,哪怕有皇帝的支持,也会处处被掣肘,何况当时的宰相富弼乃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因此,在性格倔强的王安石看来,赵顼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不仅是对他的不信任,甚至是对改革的没信心,是对君臣二人之前达成协议的一种背叛。然而,如果站在赵顼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却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王安石虽然极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根基不稳,如果信马由缰地让他去推行改革,势必搅得朝政大乱,到时候不要说改革,即使维持稳定都会成问题。如此一来,君臣二人陷入了尴尬的僵持当中,谁也不肯做出让步。

关键时刻,又是欧阳修出面调解,即便是当年的寇准执掌朝政,也还有一个牵制他的毕士安。因循守旧的人不仅都是一些奸佞小人,也有很多为国为民的正直之士,只不过他们不敢冒太大的风险而已。毕士安虽然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但是他和寇准珠联璧合,也创下了大宋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毕士安的保驾护航,就算赵祯鼎力支持寇准,很可能也无法完成万世瞩目的伟业。欧阳修的劝导,从根本上对王安石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何况他所言的道理句句发人深省。王安石得到他的指点,也就主动做出让步,上书表示愿意接受参知政事的任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