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发挥余热
第四章发挥余热
范仲淹自解任四路安抚使之职后,就一心求退,想要闲居养病。但是一颗为国为民之心,还是让他始终记挂着天下百姓,因而只要情况允许,他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各地百姓谋求福祉。正因为如此,范仲淹虽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远离朝堂,却依旧心系社稷,直到发挥尽自己的最后一丝余热。如果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来评论范仲淹,那么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点,范仲淹都做到了。他推行新法,稳定西北,写就《岳阳楼记》,成为当时、后世读书人的楷模。
邓州任上
邓州是中原大州,不仅政事宽松,而且距开封不远。范仲淹意识到自己将要被贬时,主动上书,要求到邓州去做知府。事实上,范仲淹之所以请求出任邓州知府,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赵普和寇准都曾担任这一闲职。由此便不难看出范仲淹的心迹,他虽然无力再与自己的政敌抗争,但是只要社稷需要,他还是愿意为国效力。可惜,范仲淹的政敌并不这样想,他们见范仲淹主动上书请任邓州知府,认为他“贼心不死”,想要再次进入朝廷主政,因而对他的警觉丝毫没有放松。
相反,此时的范仲淹却表现出了难得的洒脱,地方官到底不比在朝为官繁忙,他也就乐得一边将养身体,一边处理政务了。事实上,之所以允许范仲淹出任邓州知府,赵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皇帝,他不仅担心范仲淹威胁自己的权力,同时也会警惕一众小人做强做大。把范仲淹留在邓州,就是要震慑那些肆无忌惮的大臣,让他们安心臣服在自己脚下。因为只要他们有不轨举动,赵祯就可以召范仲淹入朝为相,对他们展开打击。而只要有赵祯的支持,就算他们闹出的动静再大,凭借范仲淹的威望和能力也可保无忧。
即便如此,范仲淹在登州知府任上仍然大有作为。他所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兴办当地的教育。由于邓州知府多为朝廷贬谪官员,因而历任官员对于当地的建设并不用心,这就造成邓州虽然是临近开封的中原大州,各方面发展却非常滞后。范仲淹在邓州大举兴办学府,立即为当地注入了一丝活力,从此在邓州走出的学子,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出任朝廷的职位也越来越重。曾在宋庆历六年(1046)状元及第的邓州学子贾黯,就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范仲淹对他的教诲一生受用不尽。
为了开化当地的文学风气,范仲淹还在邓州城外选取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春风堂,一有空闲就亲自前去讲学。在他的带动下,春风堂成为当地的文学圣地,吸引了很多大儒前去授课,同时也有很多学子前去求教。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兴建和修缮诸多文化旧址,以至于邓州城内处处都被文化气息渲染,读书成了邓州百姓吃饭睡觉之外最重要的事情。而在此之前,邓州民风古朴,崇尚武力,读书人的数量极少,且大多不被尊重。经过范仲淹的一番开化,邓州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老幼妇女亦少有目不识丁者。
当然,作为一方官员,范仲淹在政绩方面也是非常卓著的。从到任开始,他挑选得力的下属深入各地调查,兴修了一大批基础水利设施,百姓受益无穷的同时,也为国家税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范仲淹还精简了官员编制,所用之人多为精干官吏,一时间整个邓州可谓政通人和。此外,范仲淹还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行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养蚕缫丝,此举大为发展了邓州的民生经济,提供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当时,朝廷曾有调令,让范仲淹到其他地方为官,当地百姓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让范仲淹留任,最终获得朝廷恩准。
这一时期,范仲淹的老友相继凋落,也让他感受到了一丝悲悯。尹洙是范仲淹的好友之一,他为官清廉,老年病重却无钱买药。范仲淹闻讯后上书朝廷,要求将尹洙调任邓州为官,以方便他得到自己的照顾。等到尹洙终于赶到邓州,早已是病入膏肓,实际上他也只是想见老友最后一面。虽然得到范仲淹细心照料,尹洙还是在不久之后黯然离世,范仲淹如约奉养了尹洙一家人。而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而且疾病缠身多年,行动已经多有不便。
为了将养身体,范仲淹开始抽出大部分时间游览山水,用以愉悦自己的身心。而文人游览山水,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因此这段时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一次,范仲淹和赶来造访的欧阳修同游邓州城外的百花洲,还亲手绘制了一幅《百花洲图》,寄给好友晏殊聊表怀念。晏殊也已经到了颓暮之年,接到画作后立即高调回诗一首,在当时还曾传位朝廷上下的美谈。当然,晏殊此举,也是为了暗示范仲淹的政敌,此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进入朝廷执政的心思,其最深一层的目的乃是为了保护范仲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也在这一时期完成,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当时后世读书人的最高品格。一般认为,这句诗也成了范仲淹的人生写照,作为忠实的儒家学者,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耗尽毕生心血为百姓谋福祉,哪怕遭受小人陷害和打击也在所不惜。由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范仲淹不仅作为北宋名臣被史家推崇,同时也成为夺目的文学巨匠,在艺术领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在他的带领下,北宋的文学创作达到了自唐朝以来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成为我国整个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个时候,由于范仲淹的主动退让,朝廷当中针对他的政治清算运动也已经进入尾声,这让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地安度晚年了。当然,范仲淹的变法大计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意义却影响深远,北宋后来的诸多有志之士,都曾发起改革,其具体内容多参照范仲淹的改革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范仲淹沿袭甚至发扬了北宋一朝由寇准兴起的浩然正气,使得百姓期待正直的官员出现,而正直的官员又期待像寇准和范仲淹一样的人出现。如此一来,读书人就找到了自己崇敬和效仿的对象,有这些后来人不绝如缕地倾注于国家社稷,才让大宋王朝得享了320年国运。
慈善第一人
范仲淹在邓州知府任上期满三年,按照惯例,应该进行调派。而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人生阶段,所以他主动上书,请求朝廷让自己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去,很快获得朝廷的同意。于是,在宋皇祐元年(1049)正月,已经年过花甲的范仲淹登上了前往杭州赴任的道路。到了杭州之后,范仲淹照例上书向赵祯表示感谢,然后就开始每日寄情山水和诗词了。在范仲淹看来,西湖是当年范蠡隐居的地方,此时正好契合了他的心境。至于范仲淹在朝廷里的政敌,看到他远赴杭州,也终于不再以他为患,范仲淹的晚年看似可以安然度过了。
但是,就在他到任杭州的第二年,江浙地区忽然出现大面积水灾,洪流吞噬了无数农田,杭州也在受灾之列。范仲淹立即下令开仓放粮,以赈济受灾百姓,避免了饿殍遍地的惨况。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百姓渡过灾荒。首先,他向朝廷申请修建基础设施,得到朝廷的允许和支持后,他立即带领灾民开始行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加强杭州地界抵御灾害的能力,同时也让大量百姓得到工作机会,从而能够养家糊口;其次,范仲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从那些未受灾且物产丰饶的地区大量调集粮食,囤积在杭州向百姓出售,从而避免了不法商贩随意抬高物价;最后,范仲淹还大搞划龙舟等娱乐活动,彻底扫清了杭州百姓受灾之后的心头阴霾。
由于范仲淹的大力运作,杭州虽然处于重灾区,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为此,朝廷还对范仲淹颁发了嘉奖令,赵祯更是派遣钦差大臣到杭州封赏范仲淹。当时,有人攻击范仲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贩卖粮食,又大举开展工程建设,还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乃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这种攻击在事实面前很快不攻自破,因为其他地方的百姓都在流离失所,逃荒的队伍连绵百里不止,道路两旁尽是被饿死的百姓。而杭州不仅本地百姓生活无虞,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有大量在杭州得到安置,范仲淹的做法虽然有反常规,但是其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除了这次大灾,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清闲,在他的诗作当中,也留下了很多记述当地名胜的文字。下面摘录一首《和运使舍人观潮》: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迭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从这首诗当中,不仅可以看出范仲淹的文才恢宏和胸襟广阔,也能看出他的心中已经全然没了政事牵挂。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且常年病痛缠身,能够被杭州美景涤荡一番身心,其心情之愉悦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即便范仲淹已经忘了政事,但心中还是留存着对百姓的牵挂。这一次,范仲淹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父老,他要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事,具体来说就是创办义庄,或者说做慈善。
在我国古代,乡土观念向来都是深入人心的,读书人更是讲求衣锦还乡。很多成就一番事业的朝廷大员,最终也会选择落叶归根,回自己的家乡置办田地并修建宅院。范仲淹的身世比较特别,他的家乡是苏州,出生在真定府,又在长山长大,最终定居在了洛阳,并且在全国各地做官。但是在范仲淹的内心当中,一直把江苏当成自己的家乡,因而他总是想着为这里的百姓做些事情。于是,当创立义庄的想法出现后,很快就在范仲淹的头脑中酝酿成行,并随之付诸实际行动了。
所谓义庄,就是有钱人置办一个较大的独立产业,不设定具体的拥有者,交由专门的团队运作,以救助贫弱者为责任的民办机构。范仲淹救助的主要对象是他的同族,为了明确救助的目标,他还重新修订了族谱,同时也得以把母亲和自己的名字写了上去。范仲淹此举,可谓大人大量,我们前面说过,范仲淹母子最初乃是被当地范氏扫地出门的。虽然继父朱文翰并没有为难他们母子二人,但是寄人篱下的屈辱,从范仲淹年轻时愤然前去应天府读书就可见一斑。
对于在苏州设立义庄,范仲淹的子女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范仲淹既然已经把母亲谢氏埋在了洛阳,就应该把洛阳当成家乡,即便要建立义庄,也应该在洛阳。当然,闲居洛阳的朝廷大员数之不尽,却从来没有人建立义庄。因此,子女们也在劝范仲淹放弃此举,改为在洛阳置办田园,然后回去养老。范仲淹的回答颇具智慧,他告诉子女们,置办田园是为了自己,而创立义庄则是为了别人,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何况自己年事已高,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动辄数载,多则十余年,自己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退一步讲,洛阳的园林比比皆是,主人多是自己的故交挚友,想要去哪里都是畅通无阻的。
主意已定,范仲淹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苏州陆续购置了良田上千亩,从此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当地范氏一族的生活。事实上,范仲淹之所以创办义庄,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为苏州范氏一族的后人创造基本读书条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实施,打破了士大夫阶级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再贫贱的人都可能通过科举考试一飞冲天,成为真正的富贵者。江浙地区自古就是我国读书人的盛产地,其强大的知识底蕴自然不容忽视,但是其基本的社会保障也可谓作用甚大,而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是一个缩影。
范氏义庄自创办以后,历经数代,直到日本入侵才被破坏,前后持续时间长达800余年。除此之外,范仲淹在第二故乡长山也创办了义庄,只是规模相比苏州要小一些。在范仲淹的带动下,其子孙也多有为义庄出钱出力者,他们或者耗资置办良田,或者直接将自己的良田转给义庄,遂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资历最深、作用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慈善事业。1977年,范仲淹后裔范止安先生还曾创办“景范教育基金会”,对我国多个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鞠躬尽瘁
范仲淹在杭州知府任上期满后,原本打算退职回洛阳养老,朝廷批复的公文都已经下发到了他的手上。但是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宋皇祐三年(1051),青州(今山东青州)忽然发生严重旱灾,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当中。这个时候,虽然范仲淹的病情恶化已经非常严重,但是在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他还是不假思索地出发了。
此去青州,范仲淹路过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长山,拜访了自己儿时的相亲朋友。一别数十年,乡亲父老又极为热情,范仲淹的心情可谓此起彼伏,感叹良多。当时,正值春花烂漫时节,乡亲们扶老携幼迎出数十里,吹吹打打的队伍一直把范仲淹送到老宅。在经过当年读书的地方时,范仲淹忍不住入园参观,物是人非间感慨颇深。接下来,范仲淹又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参观了长山的各处景观,虽然当年的玩伴此时都已两鬓斑白,但是那种恍然隔世的感觉,还是让范仲淹兴奋不已,以至于他在长山一连停留了数日之久。
当然,不管范仲淹如何留恋长山,赴青州上任才是他的紧要任务。因此,在拜别乡亲父老之后,范仲淹终于赶到了目的地青州。朝廷非要派范仲淹到青州,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此地灾情的严重性,范仲淹到任之后也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开展救灾事宜。这一次,范仲淹面临的情况比在杭州时更加棘手,因为当时的青州是整个灾区受灾最轻的地方,为此每天都会涌入大量难民。前任青州知府只知开仓放粮,不仅没有解决青州的问题,反而招致了更多的难民,以至于青州从受灾最轻的地方瞬时成为受灾最重的地方。
范仲淹接手救灾事宜后,首先还是解决粮食问题,他全面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人脉,向最近和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地区借粮,同时派遣心腹干吏前往朝廷周旋。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地百姓每天都有人饿死,并且有明显的恶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命令,就是拿出青州各地驻守部队的军粮赈济百姓。动用军粮,在当时乃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为军队是一方局势的“定海神针”,如果连军队都乱了,那么这个地方的局势必然面临危机。因此,范仲淹动用军粮的做法,显然具有很大风险,一旦出现差池没人能负得起责任。
不过,在范仲淹看来,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是救济百姓。于是,他派人把申请批准的奏疏送往朝廷后,不等回复便果断开放军粮赈济百姓。与此同时,范仲淹还下令减免各地百姓的赋税和欠账,并且允许商人以合理的价格向百姓出售粮食。由于范仲淹具有足够强大的威信,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也无论面对如何艰难的处境,整个青州都没有出现暴乱迹象。就这样,范仲淹带领灾区人民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当朝廷批复同意和救灾钱粮终于送达青州时,范仲淹已经因为连日操劳而病重卧床。
消息传到朝廷,赵祯立即派出使臣带着封赏和御医前往青州。但范仲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只能勉强支撑着接受封赏,对于御医的嘘寒问暖根本无力应答。最后,当使者离开青州的时候,已经知道这是与范仲淹相见的最后一面,因而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交代,自己会帮他转告赵祯。范仲淹随即命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单,交给使臣带回朝廷,那是他到任青州之后,新近发掘的一批青年官员,范仲淹希望这些官员可以得到朝廷的关注和提拔。与此同时,范仲淹还递交了一封奏疏,他想回到定居地洛阳,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
很快,朝廷批复同意的诏书下发到范仲淹手中。他强打精神,在仆人的搀扶下登上马车,在万千百姓的送别声中,终于踏上了遥遥回家路。然而,病体沉重的范仲淹已经禁不起路途颠簸,在途经徐州(今江苏徐州)时,他的病情陡然加重,因而只能暂时留在徐州将养。这个时候,范仲淹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利用少有的清醒时间,写了一封《遗表》,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作出分析,同时附上自己的治国方略,为国为民贡献了最后一丝余热。
在《遗表》的内容当中,范仲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自己的变法申诉,他仍然坚持自己当初的立场,希望赵祯能够选用得力大臣,努力推行新法,哪怕只是部分推行也好。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变法失败之后,欧阳修和韩琦等人都曾上书辩护,但是作为变法主要负责人的范仲淹,却始终一言不发,甚至主动请求调任西北。这是因为范仲淹心里很清楚,变法之所以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赵祯的不坚定,而这种不坚定显然是来自对他的不信任。如今,自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被赵祯怀疑的必要,所以他才做出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改革能够在自己身后实现。
宋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病重不治的范仲淹在徐州辞世,享年64岁。消息传出后,整个华夏大地为之肃穆,赵祯下诏停朝一天,以表示对范仲淹的怀念和敬意。全国各地自发悼念范仲淹的行为,更是数不胜数,就连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追悼范仲淹。很快,赵祯的诏书传到范仲淹的子女手上,他想知道自己还能为范仲淹做点什么。范仲淹的子女秉承了父亲的意愿,只求得到朝廷允许,尽快把范仲淹的遗体运回洛阳安葬,立即得到了赵祯的同意。于是,范仲淹最终被安葬在洛阳万安山下的家族陵园,欧阳修、王安石和司马光等,都有祭文送上,后世作文追悼者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