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 - 大明漕事 - 骈四俪六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明漕事 >

☆、迷

烟花三月里,凤阳河堤上,有工匠五百人手持铁锹,聚拢筑堤,凤阳府监工水利的老人手持军户名册,一一唱名。

大都督孟微冬就站在高处,旁边是户部侍郎兼任应天巡抚史纪冬史大人,下头唱名一个,便从行伍中站出来一个,此为这次负责筑堤之军户,这些军户来自的卫所各有不同,如今无战事,便聚集一处屯田务农。

孟大都督来了凤阳府,凤阳府千户立马派出五名百户并着辖下五百一十二人供他驱使,孟微冬听说淮河边上在引水动工,加筑堤坝,当即便指了人马过来。

原先史纪冬初到凤阳,只想着天将大雨,大雨不要冲了皇陵皇祠,后头在淮河边上看了两日,又觉得春水初盛,怕到汛期更为凶险,便找了凤阳知府来商量此事。谁知道知府大人与千户所说不到一块去,千户所非说要兵部的调令来,才受指派。

凤阳知府回来与史纪冬说,史纪冬又写信给南京兵部,这一来一回,已经过去大半个月,如今南京兵部还未回应,谁知先等来了孟微冬。后军大都督孟微冬直辖卫所,凤阳府千户见了孟微冬,二话不说便指派五百余人出来,史纪冬见了那千户,只是一笑,“千户大人这头也不要那甚么调令了?”

千户低着头,“巡抚大人哪里话,我等也是照朝廷规章办事而已。”

孟微冬指了人来,下头唱完名,管河事水工的老人上来汇报,“点兵五百一十二,实到四百零七人。”

孟微冬瞧那老人,“余下百人去了何处?”

老人回:“余下百人尚在漕军中服役,不在卫所。”

那千户扭过头来赔笑,“春季的漕粮正要入京,如今卫所里人员不齐也是难免的。”

几人正说着,下头一个兵士拿了名帖上来,那兵士自低处往堤坝上面跑,一个大跨步,脚下险些收不住,就要扑倒孟微冬身上去,千户长一把抓住那人,“跑甚么,冒冒失失,气喘匀了说话!”

那兵士递上名帖,“漕军......漕军把总......陈、陈大人来了......”

漕军十二总,一总一万人,共计十二万人,这头说把总来了,千户长问:“漕军都指挥使?”

那兵士摇头,“是陈把总,陈把总来啦!”

史纪冬在旁边听着,问一声:“是陈u陈大人?”

那兵士拼命点头,“正......正是、正是陈、陈把总!”

孟微冬从千户手里将帖子拿过来,落款正写着陈u二字,他看一眼堤坝下头,“说人,人就到了。”

堤坝下头除了卫所的四百兵士,还有几十劳役,另外有管理劳役的“老人”,再就是边上站着两名主簿,陈u一一看过去,笑一声:“哟,人来得挺齐啊,这是要挖沟啊,还是要修渠?”

站在最边上那名主簿还是有些眼光,瞧见陈u衣上补服,立即站出来,“回这位大人,我等受了诏令,在这里等着筑坝。”

陈u睃了周遭的人一眼,“修河筑堤自有劳役,这些人在这里做甚么?”

陈u说的是卫所的兵士,“这头调这么多人过来,可有兵部调令?”

“这......”

那主簿讷讷。陈u瞧了他一眼,“说。”

主簿低着头,回道:“回这位大人,未曾接到兵部调令。”

“哼”,陈u冷笑一声,“你们胆子真大啊,动辄聚集数百人在一处,就不怕他们聚众闹事?”

陈荣附耳到陈u耳边,“大人,此处共有军士四百人,另有劳役六十多人。”

陈u瞧那几百兵士,“百户长在哪里?出来!”

下头已经开始起哄,陈u在那处不知说些甚么,下头熙熙攘攘,有闹起来的趋势,年轻的男人过去同陈u道:“岳父大人,这是卫所的事情,您......”顾惟玉一直站在陈荣的身后,他穿和陈荣一样的衣服,与陈荣站在一处,只觉得陈u身后是跟着自家的两个家丁侍卫。

传话的兵士已经下来,“陈......陈把总,您、您请上去吧。”

陈u早已瞧见了堤坝之上的众人,他同那主簿道:“都散了吧,诸多人聚集此处,容易滋事,这回我就当没看到,若有下次,军法伺候。”

陈u带着两个人上了堤坝,孟微冬迎过去,“陈大人,真是稀客,早前听闻陈大人下了江南,不想在此地遇上了。”

陈u眼睛落在史纪冬身上,他道:“史大人也在这里,这下头大兴土木,不知道的以为二位要炸了这淮河边上的堤坝呢。”

史纪冬在凤阳停留多日,这几日一直住在堤坝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这一刻他卷着裤腿,瞧见陈u,他倒是笑,“许久不见陈大人,陈大人远道而来,风采依旧。”

“诶,甚么风采依旧,我老啦!倒是侍郎大人离京之后,到这江南地方,年轻了不少。”

陈u又看孟微冬,“孟大都督怎么也在此处,凤阳府今日好生热闹呀!”

几人一通寒暄,孟微冬笑嘻嘻的,目光拂过陈荣,又落在顾惟玉身上,顾惟玉穿着深色布衣,与陈荣一般,又站得略微靠后,孟微冬这一眼过去,陈荣正好动了一动,截住了孟大都督瞟过来的这一眼,被陈荣这么一打岔,孟微冬便没瞧真切。

孟微冬收回了眼睛,对着陈u道:“陈总兵是大忙人,比不得我们,我等就是日乘马,具名刺相过从饮酒游山而已。”

陈u笑,“大都督为驻外军队统帅,如何能说自己无事可做,瞧下头五百行伍,不就听大都督号令,只要大都督一声号令,他们就要撸袖子上阵了,嗯?”

陈u这话刻薄,孟微冬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不假,可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实,却无调兵之权,卫所人马出动,必须得兵部调令,包括这些由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陈u笑看孟微冬,“想必孟大都督是取了南京兵部的调令,才这样大张旗鼓地动工。”

“哦!这么多人聚集此处,是要铲平这大堤是吧?”陈u故作惊讶,“春日涨水,夏季汛期,铲平这堤坝,淮河之水恐怕就要涌进来了......”

“咳”,史纪冬轻咳一声,“陈大人,这是......”

孟微冬笑,“陈总兵来得正好,照道理,这河运疏通之工事本该由漕军承担,正巧,陈总兵来了此处,我等正好全身而退,这淮河边上水利之事,不若交由陈总兵一手负责,免得来日我等不懂漕事,好心要办了坏事。”

陈u站在坝上,滚滚淮水南奔而去,他说:“倒淮就要分黄,一则永远封闭黄河北部支流,使之永远流入淮河,不许黄河走其北部河道,这样才能治理两河的运输,也不会对其中一条水道有损。二则,这黄河的事情,自有黄河河道总督来管。”

陈u一顿,“总而言之,这黄河水也好,淮河水也好,都与五军都督府攀不上甚么关系。”

陈u看向史纪冬,“侍郎大人,您说是吗?”

孟微冬目光一样瞟向史纪冬,“照陈总兵的意思,这一回倒是本督多事了?”

陈u与孟微冬一样看着史纪冬,史侍郎浅咳一声,“我先要多谢孟大都督慷慨无私之举,我等都是大明朝的臣子,本应不分你我,守望相助。”

语罢,史纪冬又道:“陈大人应该知道,黄河下游河道支离破碎,时而会危害漕河,方才陈大人说黄河自有黄河河道总督治理,这话对,却也不对。”

陈u笑道:“怎么说?”

史纪冬笑道:“在徐州和济宁的漕河河段上,河岸西侧是一片开阔地,因为受到黄河的冲击,所以一直不断受到洪灾。原先朝廷说要‘用湖避黄、凿岭避湖’,这事听起来简单,又符合逻辑,实施起来却遭遇了无数障碍。陈总兵也知道,这工程自永乐七年凿到永乐十六年,将近十年才算完工,陈总兵也参与其中,这其中曲折原委,总兵大人可又知道为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