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游龙戏凤,魂系何方?7
敖曹曰:‘陛下既已许臣言,臣当敢言:皇太子何罪废为庐陵王,远谪房州?况闻此来改过自新,天下但闻陛下欲削唐社稷,臣恐千秋万岁后,吕氏之祸及矣。人心未厌唐,陛下宜速召庐陵王来,付以大位,陛下高拱九重,何乐为如之?’
后有难色,敖曹曰:‘陛下如不从,臣请割去阳事,以谢天下。’
遽起小匕首,向尘尾欲自裁,后急夺之,尘首已伤入半寸许....................................吆喝?欲炼此功,必先自宫。难道说,这薛小子要炼阴阳大法之一《癸花宝典》乎?可是,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后起用净帕试(拭)干,以口呵之,且泣骂曰:‘痴儿何至如此?’
敖曹曰:‘臣之为儿,乃片时儿耳,陛下自有万岁儿,系陛下亲骨肉,何忽弃文?’
后乃心动,敖曹自是每以为劝,后得狄梁公(指狄人杰)言,召庐陵王复为皇太嗣,中外谓曹久秽宫掖,及闻内助于唐,反德之矣。”
这简直是太荒唐太离奇太可笑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庐陵王李哲得以重新被立为皇太子复登皇位,不是狄仁(人)杰、张柬之等良臣之功,而是靠如意君一根“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比“金蛇郎君”还要厉害得多多!古来面首,谁立过这等盖世功勋?从来只闻舍身谏君的,而割性具谏君的,真可谓独绝千古!“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荒唐之中演大荒,滑稽之中笑千古。
由此可见,《如意君传》必是作者望空臆造,荒诞不经,趣味低下到何种地步?敢于胡说,嘲弄青史,竟到这种程度!
作为一条面首,薛敖曹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为武则天提供性服务。所以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描写武氏与敖曹的细节,极尽夸张露骨肉麻之能事,在同类小说中,堪称翘楚。比起《金瓶梅》中的淫秽描写,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意君”这个称号是武氏所赐,称敖曹的雄伟适意可口者也。在《如意君传》中,武后不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政治家,而完全被写成一个玩弄面首淫欲成性的市井。反映了封建时代,对不守本分的女性的污辱蔑视,也多少显示了明清小说中不堪入目的末流现象。小说最后写薛敖曹这只面首,竟因“积善成德”,得以全身,隐居民间,竟得道入仙。至天宝年间,人偶尔见之,羽衣黄冠,童颜绀发,望去如二十许人。
这可以说一段乱史、怪史、野史、艳史别传,接下来咱们再看看这大唐宗室的正传:
二张既诛,武则天退位,中宗李哲登基。自从武则天革命称帝,改大唐国号为大周,至今已是十六年。中宗即位后传谕恢复大唐国号,天下江山得复归李姓。而中宗自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被废,贬为庐陵王,幽居房州,复立为太子,今得重登大统,也已整整二十个春秋至公元704年。光阴荏苒,而人生须臾,中宗一生,那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中宗的皇后韦氏,当初与中宗一同被废,一同被幽禁,备尝恐惧孤寂之苦,情爱甚笃,可谓患难与共的夫妻。中宗一直对母后武则天恐惧异常,其时武后正对唐朝宗室大肆杀戮,每当武后派遣使臣,来到房州,中宗就浑身颤栗,就想自尽。武后之威,于此可见一斑。而当此时,韦氏总是耐心地劝阻他,她说:“祸福无常,未必定是赐死,何用这般慌张呢?”既延入内使,果然没有意外祸事。中宗遂深信韦氏,倍加情好。人在落难中,最易被感动。“患难出知己”,所以一次中宗私下里对韦氏说:“他日如能重新登基,定当随你所欲,想干啥就干啥,甚至给我戴绿帽子,我决不加以禁止。”中宗也是一时冲动,立下了这等无拘无束的誓言。不想韦氏却将这话牢记于心,后宫,祸由此始。
中宗本是个糊涂无能而又好淫乐的皇帝,自此事听由韦后决断,牝鸡司晨,情形与高宗在位时相同。
当初武则天身体渐渐不济之时,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纷纷劝谏武后召中宗回宫。武后年纪虽大,头脑却非常清楚,她看看身边武姓子弟一个个獐头鼠目,都是不成器的东西,难承大统。如让中宗即位,那么天下归心,于己于国都有所交待,于是主意已定。武三思、闻知此事,就主动要求去房州迎李哲返宫,从而为日后立功荣宠打下根基。武三思捧了圣旨来到房州,中宗一想三思正尽力谋为太子,正是取自己性命而来。心中恐慌,只拉住韦氏抱头痛哭,韦后被他哭得也没主意。
正在这时,三思已走进中宗韦氏居住的狭小阴暗的房中,韦氏此时,也不顾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了,急抢上前去,伸着两条纤纤玉臂攀住三思的手,要他不要宣读圣旨。武三思本是个好色之徒,如今他手尖儿触着韦氏的手臂,滑腻香软,不觉心头一动,低头看时,只见她肌理莹洁,一张玉脸,含悲含戚,越发勾人心魂。当下三思忍不住抓着韦氏的双臂,扶她起来,口中道:“王爷王妃大喜了,是我在万岁面前劝谏,她不容易,挽回天心,如今圣旨下来,正是要召王爷王妃回京,王爷将要重登帝位呢。”中宗、韦氏哪里肯信?直至宣读了圣旨,才破颜为笑,即刻盛情款待三思。翌日,打点起程。中宗果然重新做了皇帝,想起在房州的凄苦,心中感激三思,赏赐甚隆。哪知三思淫心已动,得陇望蜀,心中念念不忘韦后。
当初上官婉儿与张昌宗相私,被武后识破,金刀刺伤额角后,幡然而悟,知道武后禁脔,接近不得。时三思出入宫中,乃色中饿鬼,因与婉儿眉来眼去,竟勾搭成奸。婉儿虽比三思年轻许多,但宫中找个男人不容易,且三思生得颀白,枕席上功夫又具特长,便也乐得将就,聊解寂寞情怀。
据说婉儿尚在母腹中时,其母梦见大秤一杆,颇不可解。请教相士,相士掐指一算,惊称:“此子日后当称量天下。”四座闻之皆惊。待到婉儿娩出,竟是一女孩,大家都失望,都说相术骗人,无非为钱财而已,也就不再意。待到婉儿祖父上官仪被武后杀掉,童年的婉儿与母郑氏被没入宫中为奴,本以为暗无天日。谁知婉儿长成,才华横溢,机敏过人,诗文清越,比起朝廷内外的腐儒酸调,真是天上人间,深得武后喜欢。武后厌烦文牍制诰,所以都托给婉儿处理。大臣的奏本,由她览阅,皇上的圣旨诏书,由她起草,由是宠贵无比,正应了“称量天下”的预言,大臣皆奔走门下。
待到中宗复位,亦为婉儿才貌所迷,便将婉儿召幸,册为婕妤,并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但婉儿并不高兴,每自叹命不由人,嫁给中宗懦弱老夫。床第风光,远逊三思数倍,只因皇上恩宠,没法推辞,只得敷衍成事,背地里仍与三思通好。偏偏韦氏也是条成性的妇人,早年幽禁在房州,命且不保,无法解馋。待到位居正宫,便贪起风月来,变本加厉(利),似乎要补回往昔的蹉跎损失。婉儿素性机警,相处不数日,已把韦后淫心猜透,便放出柔媚手段,取悦韦后。韦后不胜喜欢,竟引婉儿为知己,即所谓的“闺(鬼)蜜”。无话不说,甚至连个人私情,竟也不分“张长李短”地连根拔出!
韦氏自从在房州与武三思肌肤相亲后,一直对三思恋恋不忘,思想与三思有更进一步的“深交”,幻想着...................................................................
婉儿察言观色,心中暗暗有数,知道韦后竟意在自己的情郎,倒也不吝啬,颇有太平公主孝敬武后的大将风度。一夜正值中宗留宿别寝,韦氏闲暇,婉儿便把情人送入。这韦后与三思,神交已久,相思成渴。如今得以正中下怀,那真是——................................................
自此,韦...........................................................................。唐朝的皇帝被加冕“皇冠”和“绿帽子”者,何其多者也哉?
韦后渐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处处临驾于中宗之上,肆意妄为,中宗稍有责备,便把房州之誓约,用来唐塞。中宗本暗弱,只得任她胡作非为。三思出入宫帏,竟无阻碍。一日三思入宫,与韦氏掷赌双陆游戏,调谑猛浪,如北里妓间。中宗不仅加以阻止,竟至屈蹲,在一旁为三思点筹,此等行径,虽民里布衣,犹为自愧。韦后的淫威,多半是由中宗惯养成的。英国有句谚、谚、谚语,叫做:“一只宠坏的小羊,将来会变成一头蛮横的大羊!”真不好意思!这句谚、谚、谚语,竟在中国古典社会久已有之。真是“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吃肉就得瘦!就得瘦!”
韦氏与婉儿,平日里在中宗面前,屡说三思才具优长。中宗竟拜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封婉儿为昭容,命她一如武后当政时,专掌诏命。三思子武窠训娶安乐公主,武攸暨又是太平公主的附马,中宗复封他为定王。诸武子弟的声势复振。朝中大臣屡有谏阻中宗,请削诸武权力。结果都由于韦氏从中作阻,功败垂成。先后有太子重俊、张柬之、玄晖、袁恕己、敬晖、框彦范等被残害至死。三思也不忘为韦氏奔走效劳。怂恿群臣,上书韦后号为“顺天皇后”,并赠韦氏父亲为上洛郡王。但韦氏的淫心,不减武后。不久就嫌三思年老,要效法武则天收集小白脸,以满足自己旺盛的阶级淫欲。
在韦氏偷得与武三思交欢之前,尝语婉儿道:“你经皇上宠幸,滋味如何?我看似食哀家梨,未曾削皮,何能有味?”婉儿乘势迎合道:“皇后与皇上同经患难,理应同享安乐,试思皇上自复位后,今日册妃,明日选嫔,何人敢说声不是?难道皇上可以行乐,皇后独不能行乐么?”这数语正中韦氏心坎里→充满希望,却又“假丝溜文”,故作嗔语道:“你这个小坏蛋!youarestupid!我等备位宫闱,尚可以学村俗妇人去偷汉子么?”婉儿又道:“则天大圣皇帝,皇后以为如何?她还用得着偷汉子么?那是明目张胆在要汉子。”韦氏不禁一笑。婉儿索性走近数步,与韦氏附耳数语,韦氏恰装着一种半嗔半喜的样儿。婉儿知已认可,遂出去引导可人儿,黑夜入宫。..........................................................................................................
然而,韦氏淫欲盛炽,只一个武三思已不行矣!于是她也效仿武则天广选面首,尝尝各种各色的味道。首先被选中的是宫廷御医马秦容,其后有国子监祭酒叶静能叶大侠,光禄少卿杨均、术士郑普思、胡僧惠等充当面首职务。一时中宫成为欲海色林,淫风之炽,与武氏当政时相比,有过之而无所不及。韦氏处处仿效武则天武女侠,她欺中宗懦弱无能,妄想夺权,自立为女皇。事为中宗所知,韦氏竟唆使马秦容、杨均等情夫,配制毒药,放在饼中,将中宗活活毒死。中宗李显被逼退位幽囚二十载,复位不到三年,竟惨遭奸夫之毒手。其不幸,难道不是可悲可叹可怜的么?一入宫门深似海!九重深宫,阴风惨惨。宫廷女性的淫毒,令人发指,令人瞠目结舌!
唐中宗李显被毒杀之后,韦后加快了实现她女皇之梦的步伐。她首先大力扶植韦氏家族,让其宗属拥有重兵,身居要职。命令附马都尉韦捷、韦濯,王尉卿韦睿,左千牛中郎将韦琦、长安令韦播等,率领府兵五万人,驻守京城,分左右二营屯师。一面命中书舍人韦元徼,领兵巡行京城各条街道,草拟中宗遗诏,立太子重茂为皇太子,然后发丧。诸韦气焰之器张,野心之膨胀,比武后当政时诸武更甚。
李重茂即位,是为殇帝,尊韦氏为皇太后,改国号为唐隆。重茂这一年年仅十六岁,懦弱无知,不下乃父。真正的皇权落在韦太后手心里。韦氏问揽朝政,尤嫌不足,宗楚客之辈也极力劝韦氏效法武则天榜样,除去小皇帝,让韦氏子弟统领大军,杀死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自立为女皇,成为第二条武则天。
可惜阴谋败露,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这是大唐后来的又有英明之主:唐明皇唐玄宗)率羽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宫中。韦太后的面首马秦容、杨均正与韦氏奸宿,闻变不及穿衣,只着内衣仓皇逃命,均被逮杀死。韦太后被剁成两段,枭首陈尸长安街头,韦后家族大大小小被杀得一个不剩。韦后的面首们、上官婉儿、诸武子弟如延秀等都被斩杀。安乐公主,助恶韦后,参与毒杀亲父中宗,亦被斩首陈尸街头,可谓罪有应得。看看咋样?韦后?是不是“女人当家,墙倒屋塌?”你女儿叫啥“安乐公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呀。
韦太后被杀的第二天,被追贬为庶人,葬以一品礼。中宗不得善终,盖在他本人缺少人主之才,徒为韦后傀儡,养成韦后的大逆不道之身心。等到略察她的野心,想制服她时,又事机不密,且又没有心腹大臣谋助其事,所以被韦后先发制人,反而招来杀生之祸。咳!真不值古!枉死了中宗!竟死在身边最亲近的妻女之手!何其悲哉?“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呀!”
韦氏处处以武则天为榜样,她以纵欲、残忍刻毒、专政野心、重用诸韦等秽行,与武则天相比,她决不是一个劣等学生,确实学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然而,她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武则天的聪慧绝伦、雄才大略,不仅仅韦后不及,无法学来,即便在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的。故武后虽残暴犹能寿终正寝。武后在日,就深知自己功过难分,所以遗诏在自己的陵前立一无字碑。无字碑高大巍峨,可是一千多年过去,武后的千秋功罪谁能在碑上书写清楚?
怎么写不清楚?不必劳思伤神,三个字足矣!在她的无字碑上用大毛笔写上,“娘匹屁”三个字便可也!啥功?功不抵过,功不抵耻也哉。
可笑韦氏自不量力,东施效颦,终于落得身首异处,遗臭千古的下场!试想,武后难道不遗臭千古吗?缺了她,地球照样转;缺了她,大唐难道就一定要因她而亡么?作为一个女人,不安分守己地好好居家过日子,竟搞什么政治,还毒杀过自己亲生子女,简直无人性!“虎毒不食子吗?武则天却是食了子女。”说你个“娘希屁”都是轻的!!!电影《东陵大盗》,国民党杂牌军军阀“孙子”孙殿英不是遭踏过慈禧太后的宝墓么?这武后之墓又能保持多久?恐怕她的尸体久已臭烂无余!不信?!你扒开去看看!不管她是战国时的夏姬、秦太后赵姬、吕后、贾皇后、武后、韦后,还是慈禧太后,都是吃饱了撑了的“淫奔”女巫!搞得皇宫大内乌七八糟,骚臭腥烂,简直是野兽的群居杂交!甚至野兽不如!无独有偶,一些金枝玉叶的娇公主也仿之广蓄面首,简直不知羞耻。“脏唐乱宋”的功绩就有她们一份!
君若对此有疑义(议),那你请看:唐室继则天武后始,宫廷女权嚣张日盛。不仅仅后妃们逾越常礼,大肆雌威,乃至鸩夫杀子,广置男妾。就是唐室的公主们也受后妃们的影响,广为效法,颇不安分。窃势弄权,淫风成风,横行不法者,如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其丑行不亚于女主。
《新唐书•列传第八》载唐朝二十帝共有公主二百一十二人。当然不是所有的公主都如太平、安乐公主一样淫毒跋扈,其中也不乏孝悌贤惠的。如太宗女襄城公主,《新唐书》称她“性孝睦,动循矩,来诸公主视为师式”;还有太宗女文成公主远嫁吐番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吐之间政治、文化交流;而高祖之女平阳昭公主则更是了不起,公主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不愿深锁闺中,而是着戎装,领精兵,佐父兄平定天下。公主薨,高祖葬之甚隆,葬仪中并用乐器鼓吹。当时就有大臣谏阻说,自古以来,妇人死,葬仪中没有鼓吹之制。高祖不听,说鼓吹,是军乐罢了。过去公主身执金鼓,驰骋疆场,千古以来,有如公主的妇人吗?应当使用鼓吹之仪。
唐代对妇女的禁规很少,在婚姻上,相对后世来说比较自由。公主们可以对自己的夫婿表示不满,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也扁担找着走。”的思想对她们是不存在的。《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高祖之女丹阳公主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最后太宗皇帝不得不亲自出马,施用计谋,方才做好丹阳公主的思想政治工作:
“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闻笑焉。为置酒,召宅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槊赌所佩刀,佯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
这显然是一桩很不幸的婚姻。丹阳公主嫁给薛万彻,很可能更多地是为政治服务的,就像当时许多公主被远嫁边境民族一样,是为了安定团结。可后来又怎么样呢?
唐代妇女的贞节观尤为淡薄。官家可以公开劳妓,女尼可以养汉,后宫可以置面首。受这种淫风影响,反映在唐室的公主身上,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便是公主改嫁,如同家常便饭一样!那种夫死之后,对夫守节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新唐书》记载公主改嫁之事颇为详细。如——
“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纶。”
“长广公主始封桂阳,下嫁赵慈景……更嫁杨师道……。”
“安定公主始封千金,下嫁温挺,挺死,又嫁郑敬玄。”
“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
“城阳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灌。”
“常山公主下嫁薛潭又嫁窦泽。”
……
不胜枚举,这里我们只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封建时代的那种“从一而终”的贞节思想在唐代是如何的不被重视。没想到她们也很开放搞活!甚至就连太宗所欣赏以“性孝睦,动循矩。”而被立为诸公主“师表”的襄城公主,也是先适萧锐,及萧锐死,更嫁姜简。完喽!完喽!没有一个从一而终的!?
上列公主改嫁的目录,有的记明了是丈夫死后复嫁,而有的则含糊其辞。那么是不是因为夫死而更弦、或者不满婚姻从而引起婚变的,因缺少史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新唐书•列传第八》记载中宗之女安定公主一生曾嫁过三条丈夫。这一说法应有误,结合上下文所言,安定公主一生应嫁过2+3=5条丈夫!名为安定公主,实则为“不安定之主。”公主死后,到底将她与哪条丈夫合葬,引起了纷争:
“安定公主始封新宁郡,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时又嫁与韦濯濯,即韦皇后从祖弟,以卫尉少卿诛,更嫁大府卿崔铣。主薨,王同皎子请与父合葬。给事中夏侯恬曰:‘主义绝王庙,恩成崔室,逝者有知,同皎将拒诸泉。’恬或诉于帝,乃止。恬坐是贬泸州都督。”
你瞧瞧!你看看!贞洁观之不被重视,改嫁在唐代简直是司空见惯的家常饭菜。什嘛“贞观之治”?唐太宗呀唐太宗,李世民呀李世民,你治理出的后世天下竟是这等遗风遗气?伤风败俗,遗臭万年。真是应了那句话,“父母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富不过三代,贫不过三代。”而一些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