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注释
第107章注释
[1]尹志平,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邱处机卒时遗命其嗣教,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2]所谓暗构就是暗藏的建筑,但不是墓穴,而是类似人们传说中的宝藏、宝库。
[3]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乃道教诸天界中最高者,也是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同时是唐明宫中一座宫殿的名称。
[4]《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5]墨子一生共著有七十一篇著作,但留世的只有五十三篇。缺少的十八篇并不是在流传中遗失,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不传之密。在这十八篇中收录了最为精巧的各类技艺,而且暗藏了八宝的秘密。
[6]一种结合了扣子和迷魂术的机关布置,是用掺杂幻药的“蔽日烟”改变光线,再用“垂云幔”将周围环境里具有特征的东西遮掩,同时所有“垂云幔”按一定规律不断变化位置,扰乱敌人的方向感。
[7]针对迷雾混沌状布局的一种破解技法。从坎面外部,用专用的灯具射出七种色彩的光线,对准坎面中的主要部件,并且紧随着坎面部件的变化而动,这样就相当于将整个坎面的变化标示出来,指引被困坎面中的人走出去。
[8]这工具其实是一种漆器,扇形的盒子。扇子柄为射口,扇身为鼓风部分。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可以将其中的翎羽射出,翎羽见风即燃,速度极快;而且风劲成线,能在大堆的东西里吹走目标而不影响其他东西。多个火风扇配合使用更为奇妙,它们能以几点之力将整片布匹平展在空中。
[9]用密宗的说法就是七轮中的梵穴轮。是在人体之外、头顶之上的光轮,只有在红外摄影出现之后才被发现,并被认为是科学未知领域。其实这种光轮谁都有,只是有强有弱,与身体状况息息相关,越是健康强壮,光轮越是明显。
[10]这种符咒可以让人的心跳变得极慢,呼吸也微弱得近似停止。这是茅山道法中几乎失传的咒符。用现在的知识来解释,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加药物辅助而产生的假死现象。
[11]又叫狩子巫,巫术的一种,最早流传在云南一带的猎人当中。运用此术,能画出追踪血气和体温的咒符,附在箭矢上,能使箭更准确地命中目标;附在猎犬身上,可以让它们更敏锐地发现猎物。
[12]这是茅山术的一种,以对应的真人气血为引子,使得假人能模仿真人的动作,惟妙惟肖。一般被盗墓人用来诱拿起毛僵尸,因为可以诱骗从阴府溜出来找替身的鬼魂错上到假人身上。
[13]一种剥去包裹物后便能散发出淡雾状气息的药丸,而且气息的扩散和起伏跟人一致。放在假人身上,可以骗过依靠气息追踪猎物的活坎。
[14]这是一部裨史,作者青庭闲人,这肯定是为化名。其中有十个怪异的故事,是否作者杜撰无从考证。不过其中故事确实很吸引人,多被借鉴修改后用到其他著作中。此书最后一版是清雍正时出的,如今藏书界可偶见。
[15]道家著作,明末清初时,姑苏玄妙观无拙道长收集整理。但后人指出,当时的姑苏玄妙观破落得很,几乎是殿倾观空。所以很可能是其他什么人托玄妙观名头而作。
[16]道家一种修炼的状态。是将心元化作一盏明灯,然后再一盏化作五盏,四盏围住中间一盏盘旋;然后这五个灯盏再各自化作五个,同样是四个围住中间一个盘旋。这种状态与佛教中“心生莲花,莲中生莲”的修炼状态很相似,也与星体的运行有相似之处。
[17]清顺治年间成立,和白莲教、天地会一样,是反清复明的组织。据说其中大部分都是明朝官宦的后裔。但此组织存在的时间很短,社会影响也不大。据说是因为其内部矛盾导致了它快速瓦解。
[18]这是个极为巧妙的镇物。和一般的石头、砖头做的经幢不一样。它是铁制的幢顶,而且经文都打铸在幢顶上。幢身是木制结构,而且这结构别有一番讲究,它是既结实又脆弱。平常就是十几个人一起撞击,都无法撼动它分毫。但是阴性的邪风从中一过,木架立刻四处崩散。此时铸有经文的铁幢顶立刻落下,压镇住下面挟带阴风的妖魔鬼怪。
[19]一种神奇的虫子,又叫“十爪百刺”。这虫子就是植入人体的过程比较困难,必须是是被植入者身体有破损和无意识状态下才行。但只要有一条植入,它的十个足爪便会直刺入脊骨髓脉之中,全身百刺也便会连接神经和血管,这样这个虫子通过脊髓、神经最终和大脑连接在一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连接会越来越牢靠紧密。然后控制者可以通过声响来控制虫子的蠕动。虫子不同形式的蠕动,便会带动不同的神经和血脉。控制着便是以此来影响和控制植入者的行动和思想。
[20]过去以门上铜钉多少定门大小,八铜钉大约宽度在三米左右。
[21]此书没有实际的依据证实其存在,只是清代江南讲武堂编撰的教学书籍中提到过两次,说其中收录的都是一些古老的兵家攻伐守防的器械。落石角架这种守城装置其实不是收录在此书中的,而是西方国家的一种古老守城器械。作者是洋为中用,刻意表现中华祖先的智慧。
[22]最简单的支撑与脱扣装置,是现在机械机构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最为实用的一种结构形态。但这也是一种极为专业的机械装置,原理的具体解释比较复杂,现代机械类教学书籍针对它都有专门的讲解章节。
[23]一踏之下,积雪土石都将活动坍塌。
[24]这种说法最早是在唐朝初期出现的,其实就是一种结构转换的技法。据说这种技法和袁天罡的星理术数有关,其中结构变化都需经过周密计算。是《机巧集》中的天授之工。
[25]民间传说,这是岳飞所著的兵法,但没有任何真实依据。另一种说法是后人对岳飞用兵方法的总结。但此书版本很多,每种版本的内容基本上都不相同,也不知哪种才是正宗。
[26]刀形后宽前尖,有一定弯度,能砍能刺,出刀迅疾。特别是突然出刀时,其器形让人不宜觉察,就像是泼出的一股风,故名泼风刀。
[27]匈奴刀的一种,刀柄刀身为一体,造型比较简单粗糙。也正因为造型简单,所以其敲击的声音很清朗悦耳,匈奴人常以此刀敲击声和歌而唱,故名击歌刀。
[28]小杂木的一种,木质较松,树纹呈松散曲折状,吸水量大,不易燃烧。
[29]小杂木的一种,木质纤维呈竖条状,纤维之间有间隙。
[30]绳索多道缠绕,每绕一圈便做个挽扣,这样所有挽扣连成一条线,受力方向变成竖直方向。多道缠绕、竖直受力,可以让被拖拉的物件和人减少捆绑部位的伤害。
[31]一种长在榛子木上的小蘑菇,有些像香菇,因为有榛子木的香味,所以这种蘑菇味道特别好。数量很少,特别是野生的。
[32]传说中的古代小国,靠近越南一带。
[33]这是一部元代初期盛行的军队培训书。因为元朝政府不断扩张的心态和做法,不断地攻城略地。所以军队中对攻城的器械和用法非常重视,于是专门编撰了这样一本书籍。印数不多,而且最初只在军队中流行,元后期才少量流入民间。现在在藏书界和古玩界都是价值极高的珍品。
[34]清代中期,山西集成印舍先后印了三版,为群体编著。其中收录了三教九流中各种娱乐玩物的制作和玩法。因为其中有些东西过于荒淫,民国之后便被禁止,如今只有极少的藏书。
[35]民间故事,最早流传时是说落魄秀才王吉安古道热肠,救助贫困。一个老人赠他一支玉杆笔,从此自信十足,文采横溢,连中三元,最后进爵封侯,被招为驸马。故事有很多版本,有说那老人是文曲星下凡,有说那老人就是微服私访的皇帝。
[36]民间故事,讲的是许天宝为治老母痼疾,独探仙山,遭遇千种辛苦万般凶险,最终感动仙山神女,送他仙草和聚宝盆,更随他入世合百年凡缘。
[37]清代初期,由浙江民间出资自印,主要是家具制作指导,现在犹有大量存世。大都为技艺高超的家具制作者和红木雕刻者持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不是清原版,而是后来抄手画的。
[38]连居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是将许多小居室利用通道相互连接成一个对外封闭的整体,这整体内部都是一个氏族的人,对外就如同一个堡垒。
[39]坎面中,最后一个或者已经没有继续动作变化的扣子。
[40]元代时朝鲜人李善礼所著。主要描绘的是古燕国以北地区的风物人情和传奇传说。这书因为地域关系,流传很少,解放前便已经难觅原版。
[41]过去妓院行当中常用的计量暗语,一梳大概一张扑克牌大小。
[42]这其实不是一部书,而只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著作者一说是太医官司马芝根,另一说是民间游医冯仕盛。这篇文章结合了各种医药典籍和传说,对各种奇药异草作出了分析和讲解。当然,其中存在一些糟粕和偏差,但仍有不少内容是被中医奉为经要的。
[43]木纹精石是火山熔浆快冷却前裹住树木,蒸发了树木的水分,然后在数千年之后形成的矿石,此石记载于唐朝时《西域贡物册》。
[44]机关传动部分的部件是不能裸露的,而是安装在一些暗藏着的槽道、暗沟之中,否则机关的运动方式和布置就一目了然了。暗藏传动部件的槽道暗沟统称为杆子槽。
[45]滑动的倒锁装置,正向可滑动,到位后便锁死,要想反向滑动必须将这装置脱开后才能进行。这和我们常用的弹舌锁道理上有些相似。
[46]鲁家技艺中有一种长条状或带状的装饰和设置,在合适位置扭转角度,多个这样的扭转便会产生不断延伸的错觉。这个扭转的位置就叫扭口。
[47]与《西域异物录》只有一字之差,为唐朝时西凉道接送使吴景全编著,内容均是西域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残本存世。
[48]鲁家木工的数目代称,以普通民房梁架之间的跨度大小为准。每一架梁的长度大概在两米左右,十八架梁大约就是在三十五米到四十米之间。
[49]过去匠人常用的估算单位,一米六左右。
[50]地光是指地震时天空的发光现象。地光出现的时间大多与地震同时,低空大气中出现的片状光、弧状光和带状光等多为青白色,地面上冒出的火球、火团则多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