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娶了孟小冬
跟着杜月笙来港的家眷中,除了他的妻儿,还有一位没有任何名分的情人——她就是一代名伶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自小耳濡目染,对京剧也是非常喜爱。她从5岁起开始学艺,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演出,14岁便与露兰春、姚玉兰等名角同台演出。她以扮演老生而闻名天下,被称为“冬皇”。
杜月笙与孟小冬的情谊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这年,孟小冬只身前往北平寻求发展,没多久,就名动京城,与“双胜班”(由京剧大师余叔岩、杨小楼、荀慧生等人组建)和伶王梅兰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杜月笙对孟小冬仰慕不已,于是专程前往北平拜访,互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不久后,孟小冬就下嫁梅兰芳,杜月笙也在1929年娶了名伶姚玉兰。
后来,梅兰芳与孟小冬闹离婚,差点闹到法院,幸由杜月笙出面调解,事情才以梅兰芳付给孟小冬4万元生活费而宣告结束。
通过这件事,两人的关系更进一层。
1934年5月,修葺一新的黄金大剧院重新开业,杜月笙邀请孟小冬前来参加剪彩仪式。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兰是发小,长大后又情同手足,十分亲密。因此,孟小冬一到上海,就被接到了辣斐坊的十八层楼,与姚玉兰同住。
姚玉兰知道杜月笙钟情孟小冬,而她也想充实自己在杜家的力量,以与杜月笙的另外三房太太分庭抗礼。因此,在她的积极撮合下,孟小冬就做了杜月笙的情人。
但孟小冬还有艺术上的追求,因此不愿就此下嫁杜月笙,专心做杜太太。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再次返回北平,一边演出,一边继续学艺。
孟小冬一直想拜余叔岩为师,但余叔岩轻易不肯收徒,因此她屡屡被拒。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直到1938年,余叔岩才被孟小冬的精诚所动,正式收她为徒。于是,孟小冬成了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此时的余叔岩已是体弱多病,早就不再登台。孟小冬守在师父的病床边,心无旁骛,精心照料。
这让余叔岩大为感动,他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最终,孟小冬得了余叔岩的真传,艺术水平大为提高,与当时专扮老生的京剧名伶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人相比,完全不处于下风,于是被尊称为“冬皇”。
1943年,余叔岩病逝。当时,北平正处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孟小冬不愿为日本人演出,就以“为师新丧三年”为借口,闭门隐居。此时,杜月笙正避难香港,但对孟小冬念念不忘,经常托人多方辗转,对她进行资助。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一回到上海,就迫不及待地把孟小冬接了过来,两人开始了半公开的同居生活。
有了孟小冬之后,杜月笙对姚玉兰再也没了昔日的热情,受到冷落的姚玉兰十分伤心,与孟小冬的关系也渐渐疏远。
孟小冬向来孤傲如霜,根本不屑于争风吃醋,此情此景,让她也伤心不已。于是,她辞别杜月笙,又回到了北平。
直到1947年9月,杜氏门人为杜月笙的六十大寿举行“祝寿义演”,孟小冬才再次来到上海。
这次义演可谓盛况空前,全中国的京剧名家几乎都被请了过来。原定五天的演出,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延迟到十天。
孟小冬在这次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两场余派名剧《搜孤救孤》的演出,可谓完美无瑕,把观众彻底征服,被一致誉为空前绝后的“广陵绝响”。
在这次义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被上海的大小报纸炒的火热。那就是孟小冬拒绝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不仅拒绝同台,只要有梅兰芳出现的地方,他就避着。
结果,在10天的演出时间里,孟小冬与梅兰芳竟连个照面也没打过。由此可见,在孟小冬的心里,与梅兰芳已是情断义绝。
义演结束后,杜月笙非常希望孟小冬能就此留在上海,至少也要在上海待一段时间。可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就向杜月笙和姚玉兰告辞,打算回到北平。
这让杜月笙大感意外,甚至连一度因她而醋意大发的姚玉兰也忍不住劝道:“留下来吧,至少别这么急着走。”
孟小冬心里想着上次与姚玉兰发生的龌龊,但口中却无法启齿。姚玉兰毕竟是他的闺中密友,有着几十年的情谊,冷傲的她不希望再出现那种情况。于是她言不由衷地答道:“思念高堂,不得不归。”
就这样,孟小冬又离开了杜月笙。
直到平津战役爆发后,杜月笙担心孟小冬的安危,于是让姚玉兰以好姐妹的名义修书一封,劝她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