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坏了日本人的好事
随着杜月笙在香港安顿下来,他渐渐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
这个时候,他接受了南京政府的一项特殊使命——先下手为强,瓦解日本人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构想,将日本人选定的傀儡政权领导人选“解救”到香港。
当时的首都南京沦陷后,日本人想要快速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以将兵力投入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于是授意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中国政府提出议和,但面对日本人苛刻的议和条件,南京政府断然拒绝。
日本人恼羞成怒,内阁总理近卫文麿于1938年1月16日发表声明:
今后,日本政府不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象,期望由日本提携之“新政府”成立且发展,而日方拟与此“新政府”调整两国邦交。
之后,日本人开始着手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以贯彻其“以华灭华、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狼子野心。而自1926年段祺瑞垮台后分布于平津京沪一带做了寓公的皖系人物,即所谓的安福派人,成了日本人争取的主要对象。这些人多半亲日,而且大都很有官瘾,因此,要说服他们放弃汉奸“官位”,远逃香港,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而杜月笙接受的,正是这个棘手的任务。
当时,戴笠已升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副局长,而且实际上主持着军统的事务。杜月笙此次任务的经费,正是由戴笠所拨。
杜月笙接到任务后,经过一番谋划,决定请吴家元出面,帮他完成戴笠托付的使命。
吴家元曾是北洋军阀张宗昌的帐下谋士,因此与北洋遗老十分相熟。而且,吴家元的两个朋友——李择一和何益三,是日本在华三大特务机关之一的“松”机关首领和知鹰二的手下,凭着与这两人的关系,吴家元可以自由出入沦陷区,而不会有任何生命危险。
而且李择一既是安福旧人,又算是杜月笙的朋友,可以为此事出力。
另外,为了保险起见,杜月笙还请出“松”机关中的两位朋友朱秀峰与陈兰帮忙,暗中穿梭于港沪、港津的路上,对于那些被日本人相中的“汉奸名单”上的昔日大佬,不遗余力地分头拜访、诚心劝说、拍胸承诺,并充分安排,最终,居然在敌伪特务的眼皮子底下,把名列“汉奸名单”的大部分北洋大佬给“解救”了出来。
如此一来,日本人处心积虑拼凑起来的傀儡政权领导人阵容,竟然一瞬间土崩瓦解,只剩下一些不入流的人物,在那里强力支撑。
这段时间内,由杜月笙“解救”到香港的北洋遗老主要有: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章土钊、外交总长颜惠庆、交通总长曾毓隽、财政总长贺德霖、陆军总长吴光新、临时参政院副议长汤漪,等等。
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皖系大佬,刚到香港时,都被杜月笙安排住在了杜公馆。每次酒宴,放眼望去,恍然有时空穿越之感,仿佛是段祺瑞政府的内阁复活,聚在一块商讨国家大事。因为,这些人,再加上早就来港的、曾经担任过段祺瑞任临时执政的北京政府第28任国务总理的许世英,在杜公馆凑在一起的段祺瑞内阁成员竟然有六七名。而当时的段祺瑞内阁成员,总数才不过十名。
除了“解救”皖系大佬,坏了日本人组建傀儡政权的好事,杜月笙还顺便搅和了日本人在上海组织的“市民协会”。协会中的21名委员,在杜月笙的动员和安排下,要么逃到了香港,要么在租界藏了起来。反正,日本人苦心拉拢的21名“市民协会”的委员,忽然之间都不见了踪影,所谓“市民协会”也处于了名存实亡的状态。
此外,杜月笙还把上海滩另外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劝到了香港,这些人中有前清遗老、北洋遗老、文人学者,等等。那些选择暂时留在香港的,杜月笙也派留在上海的杜氏门人好生照顾,按月送钱,尽最大力量避免他们落水当了汉奸。
经过杜月笙的不懈努力,日本人于1938年3月27日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维新政府”时,只能矬子里拔将军,靠一些没什么名望的小角色勉力支撑。
比如,“维新政府”为首的竟只是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秘书长梁鸿志,由此可见这个傀儡政权的班底之差。
而之所以能出现这种情况,杜月笙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