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刘伯升说服兄弟刘文叔投身大义
这件事发生以后不多久的一天,大哥刘縯,再次回到了舂陵白水的家中,帮助娘亲料理家族之事。
看见一向开朗爽快的弟弟刘秀,痛苦不堪,整天都是一副郁郁寡欢,不言不语,潜思默想的样子,刘縯不禁有些心疼后悔,甚至有些想放弃自己的打算了。
然而,刘縯终于狠下心来,思量道:
“反抗王莽,兴复汉室,恢复汉家基业,是会掉脑袋的事情。
如果我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说服,动员他们入伙聚义。我还有什么希望,去说服其他的英雄豪杰,参加反莽大业,匡扶社稷呢?
看样子,我的激将计谋,已经产生了一些效果。
如果趁热打铁,也许就能够夺取最后的胜利,成功地说服弟弟们,加入反莽的队伍。到时候,我不是如虎添翼,更有了成功的希望吗?”
想到这里,刘縯暗暗高兴,轻轻地走到刘秀的跟前来,态度和蔼,语气坦诚地对刘秀说道:
“文叔三弟啊:
你还在为那一天,你当众受到兄弟们的羞辱,而生你大哥的气吗?
说实话,大哥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身不由己、迫不得已啊!
三弟啊,你认真地想想,在如今的乱世里,凭借你一个人的力量,辛苦地稼穑,整日不停劳碌,经商谋生,维持一家的生计,你能够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苟全你和家族亲人的性命吗?
大哥我想,如果现在是太平盛世,世事公平、公正,发展机会均等,三弟你,的确可以凭你的本领,你的才能,很好地生存,有所作为,大展你的拳脚,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
大哥一直坚信,凭弟弟你的聪明才智,依靠你的本事才干,发家致富,维持一家生计,也完全是游刃有余的。
你甚至非常有可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绅士、大财主,像我们的外祖父那样,拥有万贯家私,让全家衣食无忧。
问题是,现在天下纷扰,百姓不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摊派分摊,要人老命;关系至上,任人唯亲。
观察如今大新王朝的用人体制,完完全全是任人唯亲,已经完全没有寒门士子、庶民百姓、底层士大夫公平公正发展的立足之地了。
三弟你认为,凭借你的才能,你的聪明才智,你能够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吗?
大智大慧之人,必然会富有远见,未雨绸缪,做出预先的防备。
大哥我私下观察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体察我刘氏家族连遭打压的惨景,分析权高位重者聚敛财富、贪婪搜刮百姓财富的所作所为,初步推断,如今百姓水深火热,民怨沸腾,不堪苛政久也,也许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天下定会大乱兴起。
到时候,我们舂陵侯刘氏家族,一大家子人,将如何生存呢?
到了那时,你一个人凭借什么条件,去苟且偷生呢?你一个人凭什么本事,去独善其身呢?
这些急迫的问题,正是大哥辗转反侧、日夜担忧的问题,也正是大哥图谋自救的原因啊!
从近处讲,我们的舂陵侯堂叔(刘敞)如今的处境,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现实例子。
为兄就是因为耳闻目睹堂叔(刘敞)的处境和遭遇,才怵然惊惧,幡然醒悟的。
为兄彻底明白,我们刘氏家族,如今的处境,已经是岌岌可危,危如累卵了。不图自保求存,恐怕唯有自取灭亡一条路而已!
我们怎能够认输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蝇营狗苟、苟且偷生地忙活一辈子呢?
三弟啊,你可还记得,当初发生在堂叔(刘敞)身上的往事吗?
居摄元年(公元六年),发生那件大事的时候,我的刘祉弟弟,才刚刚十四岁。而小弟你,也才刚刚十二岁,还不是十分醒事啊!
舂陵侯叔父(刘敞-刘祉的父亲)与安众侯伯父(刘崇-舂陵节侯刘买曾孙),为了维护我们刘氏家族宗室子弟的利益,就密谋高举义旗,兴起义兵,反抗王莽的专制。
那年的四月,舂陵侯叔父与安众侯依朝请之制,从舂陵一道去长安,参加朝廷的助祭明堂典礼。
安众侯伯父见王莽大权独揽,篡位之兆已萌,就忧心忡忡地对舂陵侯叔父说道:
‘兄弟啊:
如今安汉公王莽,专擅国权,恐怕迟早要祸害天下。而朝廷的群臣,却对安汉公阿谀逢迎,百般迎合,朝廷上噤若寒蝉,莫不曲从。
看来,我们大汉社稷,很快就要倾覆了!
皇太后年已古稀,圣上又冲龄,而安汉公权势熏天,无人能制!
高祖皇帝当年为何要分封诸侯,难道不就是为预防今日之事的发生么?
我们兄弟,乃刘氏子孙,难道能够对发生的事情置若罔闻,采取委曲求全的方法,对国难临头的局势,也置之不理吗?’
叔父舂陵侯深然其议。
二人秘密商议,最后决定,两人回到各自的封国以后,就立即准备,密谋为国讨灭逆贼,还我大汉江山社稷。到那时,天下义士,势必群起响应。
助祭明堂典礼归来以后,安众侯伯父就与自己封国的丞相张绍,详细商量诛灭逆贼之事道:
‘丞相大人啊:
照本爵看来,王莽那厮,肯定迟早要篡汉自立的。这样一来,就一定会伤害到我们的刘氏皇族的利益!
可是如今,天下人虽然在心里反对他,都对他不满和怨恨,却没有人敢率先举义起事,对他进行讨伐。
这实在是我们刘氏皇族之耻啊!
本爵是高皇子孙,破贼卫国自然是责无旁贷!我当代表皇家,奋起一击。则全国定会群起响应!
如果本爵率先振臂一呼,在舂陵率领我们的族人,高举义旗,大军西向,则大事就一定可成!
大人认为如何呢?’
张绍也是个忠贞之士,当即慨然应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