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天下骚动四海乱改制陷入糊涂圈
那些奉命讨伐匈奴汗国的官军将领,接到皇帝驻军边塞,暂不攻击匈奴汗国的命令以后,欣喜若狂。
借着朝廷的恩宠旨意,驻边将领们,纷纷放纵自己的士卒,凶暴扰民,犯法抢掠。
十二位将军中,只有讨穢(秽)将军严尤等,晓畅军事,爱惜百姓,善于约束自己的队伍。
各郡国地方官吏,也借征召丁壮之际,催缴捐税,中饱私囊,手段苛刻惨急,人民不堪痛苦。
为了自保图存,逃避繁重的兵役赋税,小民百姓开始抛弃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土地,沦落成为流民、盗贼。或者脱离新王朝户籍,投靠豪族大姓,成为豪族大姓的荫护户,依靠豪族大姓的庇护维生。
眼见此情此景,讨穢(秽)将军严尤,满面愁容,忧心忡忡地对同僚诛貉将军阳俊说道:
“诛貉将军大人:
此次出军,严某非常担心,恐怕讨伐匈奴汗国不成,还将酿成新的变乱啊!”
陛下一向轻视匈奴汗国的军队,自以为对付小小的蛮夷—匈奴汗国,是稳操胜券,不费吹灰之力。
在骄傲轻敌之下,陛下也就没有了万全之策。
实际上,匈奴汗国是北方一个大国强国,虽然遭受挫折,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塞外蛮夷,屈服于匈奴汗国的压力,不是没有道理的,由此也证明了匈奴汗国的实力。
可是,陛下却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讨伐匈奴汗国的战争,并非一帆风顺,也有失利的可能。
严某担心的是,一旦战事失利,必然会激化国内矛盾,引发连锁反应。
这次战事,不仅会导致边疆残破,内地也会鸡犬不宁,恐怕大乱将会再次发生。
陛下一心一意所想的,就是如何在匈奴汗国身上,显示新王朝的国威,转移国内矛盾,稳定自己的皇位,找回中原皇帝的尊严。殊不知,恩威并用,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才是最高的谋略。”
“严大人言之极当!
陛下刚愎自用,听不进臣子的谏言,我们能够怎么样呢?
就连严大人与陛下是多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也受到陛下排斥,不肯听从大人诤言。我们这些领兵的大老粗,还能够怎么样呢?”诛貉将军阳俊也感叹道。
两人相对唏嘘,感叹不已。
新王朝与匈奴汗国的大战,还没有开始爆发,后来的失败结局,就已经被有识之士料定了。
2
对于新王朝打破汉王朝与匈奴汗国和睦相处的国策,向匈奴汗国用兵一事,不仅仅是大司马严尤等将领大臣不支持,王莽的亲密战友大司空甄丰、国师刘欣等文臣,也竭力反对,然而无济于事。
大司马严尤眼见数次劝说王莽无效,越发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只得向大司空甄丰,国师刘欣等人抱怨道:
“诸君: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陛下把我放在大司马的高位上,却不让我这个大司马参与议政,主持统帅边塞军事,而是让立国将军孙建这个马屁精担任大将军,令我担任一方将领,作为讨穢(秽)将军,出军边塞,真是令人沮丧不已。
不能够参与朝廷政事,统帅全军,我严尤还可以忍了。
可是,向匈奴汗国用兵,陛下居然也不肯听听我这个大司马的意见和谋略。我呆在大司马这个位置上,尸位素餐,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还是去请求至尊,把大司马这个三公职位,归还给王寻大人,继续担任太中大夫,参与议政吧!”
“大司马大人:
你还是尽量忍忍吧!我们这些老家伙,早就已经讨人嫌弃了。
至尊现在,一心宠爱王兴、王盛、哀章、王寻、孙建这些新贵、马屁精,对他们言听计从,早已经忘记了我们这些老部下了,早就忌惮我们这些三公了。
不瞒大人,实际上,至尊早就不想让阁下,担任大司马这个三公要职了。
至尊从大司马位置上发迹,岂能够也让他人,东施效颦呢?
大司马大人熟悉边事,饱读兵书,长于韬略,朝廷的贤良士大夫都是有目共睹。
至尊却不愿听从大司马大人的意见,而是听从马屁精的谋略,任命立国将军孙建这些新贵,统领全军,主持军事,甄某十分担心,非常忧虑讨伐匈奴汗国会功败垂成,丧师误国,危害社稷。”
大司空甄丰,也心事重重地赞同严尤说道。
“大司空大人言之有理。
至尊太过自负,严厉。不仅摒弃大司马大人,就连大司空王邑大人也受到摒弃,一心一意,听从王寻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的主意。。
大司空王邑大人晓畅军事,曾经参与平定翟义的反叛,功劳显赫,也不能够参与军事,我刘子俊这些老人,就更加不敢多言了。
虽然我受封国师,却不能够提出谏言,即使提出了谏言,至尊也是置若罔闻,令人气馁。
我这个堂堂正正的国师,还有什么用呢?岂不是饱食俸禄,无所事事吗?
请问大司马大人,大人以为,至尊一意孤行,一心一意要对匈奴汗国用兵,到底是何用意呢?
对此问题,刘歆一直疑惑不解,不得要领。请大司马多多大人指教。”
刘歆恳切地询问严尤说道。
“国师大人,指教说不上!
我们是多年的亲密战友,亲如兄弟,淡泊名利,对至尊进尽忠言,都是我们的本分。都是为了帝国的兴旺大业,以求青史留名而已。
我们与陛下,同在一个战车里,可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如果帝国重蹈覆辙,一朝覆灭,恐怕我们这些老臣,也将覆巢无完卵,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脱不了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