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王巨君立下雄心红阳侯被黜驱离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 星河灿烂876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4章王巨君立下雄心红阳侯被黜驱离

不多久,刘歆、严尤、甄丰、甄邯、王舜诸位亲信大臣,就跟在王邑身后,到了大司马府。

太中大夫刘歆,字子俊,此时大约已经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了。

刘歆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中垒校尉刘向。

刘歆一家,可谓家学渊源,是世代书香门第。

建元元年(公元前6年)之时,为了应和符命图谶,刘歆特地改名为刘秀。

此时,刘歆担任皇帝的中级顾问,太中大夫一职。

严尤,足智多谋,晓畅军事,与刘歆的年纪相仿,是王莽太学敦学坊的同窗好友,一向与王莽关系十分亲密。

甄邯,也是汉朝廷著名的儒家士大夫,是大司徒孔光的女婿。

而安阳侯王舜,则是王莽的堂叔父王音之子,王莽的堂弟。

2

亲信大臣们很快到齐,贤才毕集,济济一堂,大司马王莽十分高兴,立即言归正传,开始发话道:

“诸君:

国家不幸,命途多舛,皇帝驾崩,帝国不宁。

莽秉承太皇太后陛下旨意,拥立幼君,辅弼国事,能力有限,顿感诚惶诚恐,倍感压力。

如果没有诸君和大臣们的支持,莽一定无所作为,有悖太皇太后陛下的宠爱和信任。

诸君知我,希望诸君,有什么指教莽的,请不吝赐教,莽十分感激。”

大司马王莽态度诚恳,十分谦逊地对身边亲密的战友们说道。

“大司马大人谦虚,我等敬佩不已。

大司马大人,子俊私下以为,如今朝廷,朋党纷争加剧,地方有法必依、有令不遵的情况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朝廷法令实施和治理。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申明朝廷的法令要求,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匡扶朝政。”

太中大夫刘歆率先发言,建议王莽道。

“太中大夫言之有理,与莽不谋而合。”王莽笑着赞赏刘歆道。

“太中大夫大人的建议,的确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王舜非常支持,没有异议。

所谓上行下效,王舜私下以为,申明朝廷法令,凝聚天下人心,请从朝廷文武大臣和大司马大人、大司徒大人等三公大人开始做起。”安阳侯王舜也建议王莽道。

“安阳侯大人说得很对!

莽一定虚心接受,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相信大司徒等三公大人,也能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大司徒孔大人是当代名儒,还曾经辅佐过三位君王,在三位皇帝的手下,担任过丞相,一向是莽的榜样。

大司徒大人德高望重,莽一直十分敬佩。

就是太皇太后陛下,对孔大人也是十分敬重,天下官吏也都十分信赖他。

莽与大司徒大人相处多年,很了解大司徒大人的个性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安阳侯大人的建议,非常之好,莽一定禀告太皇太后陛下,立即实施安阳侯大人的建议。”

王莽微笑着,赞同安阳侯王舜意见道。

“大司马大人,任用贤才,凝聚人心的确是当务之急,但排斥奸佞,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然,就像董贤这样的奸佞之徒,掌握朝廷大权,就会冷了贤才之心,伤了匡扶社稷大事。”

甄丰也不甘寂寞,急忙建议王莽道。

“甄大人说得太对了。莽当初,就是吃了那些忘恩负义的奸佞之徒的大亏。

为了复兴大汉的宏图伟业,百年大计,我们绝对不能对奸佞之徒太过仁慈,让他们坏了朝廷大计。”

王莽肯定甄丰的意见道,“诸君,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需要指教莽的?”

“大司马大人:

当初,匈奴汗国单于栾提知,在觐见皇帝之时,有关部门官员,迎合掌权大臣的意见,对单于的处所安排有所欠缺,致使单于一直耿耿于心,不能够释怀。

请大司马大人,立即安排有关官员,施恩于他,安抚单于,以保边塞安宁。”

严尤终于开口,建议王莽道。

“严大人高瞻远瞩,言之有理。

匈奴汗国乃边塞强国,一举一动,都事关大汉安危,不得不慎之又慎。

莽立即禀告太皇太后陛下,下旨安抚单于,给予单于厚重的赏赐和安慰。”王莽赞同严尤意见道。

“诸君:

如今,国家衰颓,百姓窘困,兴利除弊,拨乱反正,都在我辈身上。

如果我们精诚团结,定会建立千秋工业,名垂青史。诸君多多努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