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汉朝廷探寻死因皇太后隐匿真情
正当盛年的大汉皇帝刘骜,突然毫无征兆地驾崩仙逝,文武大臣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事态是十分严重的。
听到大司马王莽的指示以后,大臣们哪敢怠慢,他们急忙派人下去,仔细探访查问,很快就发现了皇帝驾崩的真相。
2
“大司马大人,赵昭仪已经畏罪饮鸩,自杀而死。请问大司马大人,后事如何处置?”
大司马属吏王毅,急急忙忙地走进司马府,向大司马王莽禀告说道。
“怎么?赵昭仪已经畏罪饮鸩了吗?宫里的人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有严加防范呢?”
听到对皇帝(刘骜)之死,负有直接责任的妃嫔赵昭仪(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不愿意面对朝廷官吏的审讯,自杀身亡,王莽大为震惊,急忙问王毅道。
“是的,赵昭仪已经畏罪饮鸩。奴仆们慑于皇后娘娘的威严,谁敢过问呢?大司马大人。
请问大司马大人,事已至此,请问后事如何处置为好呢?”
大司马属吏王毅,再次向王莽请示道。
“社稷事大。哪怕赵昭仪已经畏罪自杀,也绝不应该放弃追踪皇帝驾崩的真相。
着令司隶校尉,务必彻查皇帝死因。”王莽脸色不悦,吩咐王毅道。
“谨遵大司马大人的训示。属下立即下去吩咐。”大司马属吏王毅急匆匆地走了下去。
不久,司隶校尉解光,关于成帝之死的调查结果,就出来了。
司隶校尉解光的这份调查报告一出来,立即在大汉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司马王莽不敢怠慢,很快就将司隶校尉解光的这份调查报告,上奏到了皇太后(王政君)的手里。
皇太后(王政君)下旨,命令司隶校尉解光,亲自前往长乐宫,向皇太后秘密禀报。
司隶校尉,是大汉王朝专门纠察京师百官与负责近畿治安状况的官员。就连外戚、亲王等,也要受司隶校尉的监察,权力很大。
3
司隶校尉解光奉旨以后,急忙进宫,秘密将皇帝驾崩的内幕情况汇报给了皇太后。
解光向皇太后(王政君)上奏说道:
“太后陛下:
先帝仙逝成圣,荣登天界,臣等哀痛至极。望太后陛下节哀,为社稷保重身体。
据臣详查得知,先帝驾崩一事,皇后娘娘与昭仪娘娘姊妹俩,难辞其咎。
臣仔细探查审问,还发现了宫中许多许多的隐情。
先帝与许美人、中宫史曹宫等妃嫔,都曾育有子嗣,但均因赵氏姐妹嫉妒成性,撒野使泼,恶意残害,而让皇帝子嗣,死于非命。
许美人与中宫史曹宫等妃嫔,也受尽屈辱迫害,遗恨终生,留下千古奇冤。
皇帝陛下、皇子们的仙逝,都与皇后与昭仪姊妹密切相关。如今,臣已经调查完毕,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请求太后陛下严惩。”
4
皇太后(王政君),见到司隶校尉解光的奏章,听到司隶校尉解光的奏报,得知皇帝,皇子皆死于赵氏姐妹之手,哀伤、愤怒、怨恨顿时涌上心头。
“两个祸国的狐媚子,怎么敢祸害皇帝,绝了皇帝后嗣呢?真是罪不可赦,万死不足于赎罪。”皇太后(王政君)勃然大怒,没有多做思考,当即下旨道:
“宣太后懿旨:
着令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三公,专门负责,彻查此事,务必弄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大司马王莽,大司徒孔光,大司空等三公接旨,立即前去调查,处理此事。
一时,朝中流言纷纷,人心激荡。皇后赵飞燕及其赵氏家族党羽,人心恐惧,惶惶不可终日。
5
皇太后(王政君)虽在深宫,也很快得知了朝廷大臣和皇亲国戚的议论。
眼见流言四起,皇太后(王政君)突然犹豫了起来,觉得仓促彻查儿子刘骜的死因,似乎有些不妥。
“赵氏姐妹,施媚固宠,害死了皇帝陛下。皇孙之死,国统绝嗣,她们姊妹也难辞其咎。如果不依法严办皇后与昭仪姊妹,怎么能够对得起死去的骜儿和皇孙呢?”
太皇太后对赵氏姐妹既痛恨,又哀痛,内心忧虑不安起来,“然而,陛下之死,事关重大,不仅仅是一件皇家私事啊!如果朝廷深究此事,会不会让骜儿这个皇帝的私生活,暴露于天下呢?
会不会有伤骜儿这个皇帝的光辉形象,招惹群臣吏民的非议耻笑,损伤皇家威严,引起朝廷政局的动荡不安呢?”
皇太后(王政君)想到此事的结局,最终有了后顾之忧,不得不犹豫不决起来。
皇太后(王政君)一直认真思考了好些日子,也一直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应该公开处置皇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
6
郎官耿育,聪明乖巧,文采飞扬,善于谄媚,一直深得皇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等上层人士的宠信。
“如今,陛下驾崩,皇后娘娘陷入绝境。我耿育饱受赵家恩宠,怎么能够置身事外,不知恩图报呢?
如今,皇太后(王政君)陛下,对调查皇帝死因这件事,一直态度暧昧,久拖不决,显而易见,皇太后陛下心里,一定有很多顾虑。”
耿育既然了解了皇太后(王政君)的心理,看见案件调查不甚紧急,就想借机为赵皇后(赵飞燕)说情,报答赵家的恩德。
于是,耿育紧急上疏皇太后(王政君),为赵皇后(赵飞燕)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