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李寻精忠谏宰衡翟相疑虑弃良计
朝罢皇帝,丞相府议曹李寻等,跟随宰相翟方进一道,步履匆匆地回到了宰相府里,继续处理政务堂公事。
回到政务堂,丞相府议曹李寻心里,那种隐隐不安的情绪变得越发强烈。
“从今天陛下在朝会上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中,已经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来,如今的皇帝陛下,并没有一丝一毫的醒悟和改变啊!
如今天下灾难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不安,国家危急,天下骚动不宁,真是令人忧心忡忡啊!
可是,陛下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眼前国家出现的动荡局面,已经意味着朝廷即将发生一场严重的危机啊!
朝廷如今面临的危机,是如此的严重,我们的大汉朝廷君臣,却依然浑浑噩噩,熟视无睹,漠然置之,令人忧心忡忡。
长此以往,形成痼疾,必将贻害无穷,危害苍生社稷,那可怎么办呢?”
丞相府议曹李寻,是平陵人。李寻不过是宰相府里一个小小的议曹,虽然他的职务并不高,但却不缺少贤能士大夫的优秀禀性,以天下为重,一向忧心国事,关心民生。
“皇帝大臣对国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对百姓灾难漠不关心,大汉朝廷的未来堪虞啊!”
李寻忧国忧民,越想越担心,不免有些心急火燎,坐卧不安了。
“不要说天下贤良大臣,就是臣的心里,也都十分清楚,如今朝廷所处的窘境啊!
如果朝廷不想办法,去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及时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吏民众的不满怨恨的呼声,将会越加强烈啊!
到时候,恐怕就会补救不及,酿成天下动荡的大乱,那就悔之晚矣啊!
我李寻饱受国家大恩,享受朝廷俸禄,一定要向上头进谏,尽力挽救这个危机才是啊!
可是,如今的朝政,是这样混乱不堪。皇帝大臣昏聩糊涂,贪于享乐,官吏人浮于事,贪腐横行,我应该从何处着手,去帮助陛下呢?
陛下会听从臣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意见吗?”
回到宰相府里,李寻一边处理着手边的公事,一边默默地思考着这些严峻的问题。
越想,李寻心里越着急。
“宰相大人虽然有些迷信愚忠,但却办事认真尽职,一心为国为民。
我还是从最近发生的天象变异,天灾人祸等严重事件着手,去向宰相大人,呈上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让宰相大人去决定,如何向陛下进谏吧!”
李寻思索良久,终于决定道。
说干就干,丞相府议曹李寻放下手边的公务,很快动笔向宰相写好了自己对于国事的几条建议。
李寻知道事情紧急,写好以后,就急急忙忙地拿着自己的建议奏章,急急忙忙地走到宰相翟方进的书案前,去拜见宰相翟方进。
李寻希望,宰相翟方进能够接受自己的建议,向皇帝反应真实的情况,以便及时地处置这些棘手的难题。
2
宰相翟方进,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却勤于国事,兢兢业业。
翟方进对近段时间以来,朝廷内外发生的天灾人祸等非常事件,了然于胸,心里也非常忧郁担心。
宰相翟方进也曾经利用刘骜单独召见三公的机会,多次向皇帝(刘骜)殷切上书,向刘骜提出建议,希望朝廷能够革新政治,改革弊政,解救民生,有所作为。
无奈,刘骜对宰相翟方进,大司马王莽等三公们的建议,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不做决定。
宰相翟方进,黄门侍郎大司马王莽等三公大臣,最终也是无计可施,不知道采用怎样的措施,去挽救大汉朝廷的颓势了。
3
丞相府议曹李寻,径直走到了宰相翟方进的书案前,向大司徒翟方进行礼。
宰相翟方进正一边沉思,一边专心致志地批阅着公文,处理着政事。
此时的宰相翟方进,正当壮年,已经有四十五六岁左右的年纪。
他干瘦干练,恪尽职守,善于处理政事,一直敬慕李寻的才干品德,对李寻十分敬慕信任,不以部属相待。
见李寻走进自己的身边行礼,宰相翟方进知道李寻有事情相商,急忙热情地招呼李寻道:
“李大人,请就坐。”
“多谢宰相大人。属下求见大人,是有要事相商。”
李寻没有与宰相翟方进客套,刚一坐下,就立即开门见山地与翟方进交谈了起来:
“宰相大人:
你一心为国,全心为民,恪尽职守地为帝国操劳,属下一向十分敬佩。
可是,如今大汉朝廷天灾人祸不断,人心惶惶,百姓忐忑不安。
天变逼迫,天象变异的警告场景,也不时在大汉帝国出现。
上天严厉的谴责和警示,天灾人祸,几乎天天都在汉朝廷降临,而大汉君臣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漠不关心。
对于此情此景,不知道宰相大人有何观感呢?
这些天灾人祸,天象变异,都是一些恶兆,预示着我大汉王朝,如今已经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即将走向衰微和毁灭。
属下的这些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这种种征兆,实际上已经预示着我大汉朝廷,已经内外交困,将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灾难考验,更大的灾祸厄运,随时可能降临。
面对层出不穷的天象变异,此起彼伏的天灾人祸,朝廷上下,现在已经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四海不宁,谣言四起,灾难转瞬及至。
而阁下身为大汉朝廷的宰相,位列大司徒之位,乃百官之首,身系天下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