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绿林军声势再盛新王朝再剿乱民
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已经到了春粮成熟,可以收获的季节。
各地的受灾饥民,依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赈济,恢复安定生活。各地灾民的流动和骚扰,依然没有平息。
南方,荆州南阳一带,绿林一部的“新市兵”,在流民首领王匡、王凤等将领的率领之下,开始大举进攻随县等地,攻城掠寨。
归属绿林军管辖,号称“平林兵”将领的平林人陈牧、廖湛等将领,也率领所属部众数千人,遥相呼应绿林军新市一部的攻势。
绿林军“平林兵”一部,也开始进攻郡县乡村,四处打家劫舍。
北方,三老樊崇、徐宣、杨音等人统领的赤眉军,兵力也越发强盛。
闻听北方赤眉军、南方绿林军势力越发强盛的消息,王莽越发焦灼不安,对前线的讨贼官军,迟迟没有取得进展,而忧心如焚。
王莽颁布诏书,责备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等平叛将领,催促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立即进军,讨伐赤眉军等流民武装说道:
“太师,更始将军爱卿:
如今,朝廷多年积存的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快要用尽了,国库财物也已经空虚。
而讨贼行动,却毫无进展,真该将军愤怒,出战和攻击盗贼的时候了。
更始将军,你久经沙场,身受朝廷委托的重任,饱受朝廷的恩赐,家族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尽,如果不捐躯于荒野之中,立下赫赫战功,怎么能够报答朝廷的厚恩,尽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呢?”
接到王莽责备督促的诏书,更始将军廉丹心里十分恐慌担心,对部属掾史张锴说道:
“臣饱受皇恩,定当有所作为。
陛下一向猜忌功臣,如果臣没有成果,陛下会不会疑心臣心怀二心,坐观成败,有所企图呢?
如此,则臣的家族危也!
来人啊,请主簿冯大人前来中军大帐,商议军情。”
晚上,更始将军廉丹,召来他的属官更始将军从事冯衍,把王莽的诏书,拿给冯衍观看,与冯衍一道商量应对之策。
2
更始将军主簿冯衍,京兆杜陵人,也是名门望族出生,是汉王朝左将军冯奉世的曾孙。
冯衍幼有奇才,二十岁就博览群书,虽在新王朝担任低级职务,但却不受王莽的重用,依然牢记汉王朝对冯家的恩惠。
冯衍见王莽催逼甚急,而更始将军廉丹犹豫不决,不知所从,遂趁机向更始将军廉丹提出建议说道:
“更始将军大人:
张良因为家族五代,都是韩国的相国,享受国家的恩惠,所以谋划在博浪沙中,用铁椎去谋刺秦始皇,以报答君王的厚恩。
将军的先父(廉褒),是汉朝廷的忠实臣属,一向对汉朝廷忠心耿耿,立下赫赫功劳,名留青史。
如今,陛下虽然利用阴谋诡计,篡夺刘氏皇位,建立了新王朝,但却令人不服。
天下之人,无论是英雄豪杰,贤明士大夫,还是卑贱的庶民百姓,奴仆婢女,都没有一个人对他心悦诚服,死心塌地地效忠他的。
现在全国大乱,盗贼四起,四海崩溃的大趋势已定。天下百姓,无不怀念汉王朝的盛大恩惠,远远超过了周王朝时代,官吏百姓对周公、召公的思念。
所谓天心民意不可失。民心所向,天意所归是也。人们所歌颂赞美的,上天一定会追随赐福。
现在,属下为将军设计,不如把我们统率的部众将士,屯驻在一个大郡之中,等待天命的降临。
屯驻大郡之后,着力安抚各级官员,磨炼他们的品质,延揽英雄豪杰之士,询问忠直智慧的谋略,为国家兴利,替万人除害。
那么,将军您以及你们家族的福禄,必将保持无穷,功业将永垂青史。流芳百世。
将军啊,新室皇帝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众叛亲离。
你何必连累你的军队将士一道,一齐在荒野中毁灭,使你们的尸体,跟草木同时腐烂,身败名裂,让祖先的英名蒙耻,遗臭万年,遭人唾骂呢?”
“冯大人,你说得不是没有道理。
我和将士们奉命,去诛灭各地叛贼,朝廷却没有多少钱财粮草供应,只有依仗军力,四处掠夺百姓,早已经是怨声载道,人神共愤,与土匪盗贼的行径无异。
我们名义上是奉诏平叛讨贼,实际上是荼毒生灵,残害百姓,与万千孤苦无助的百姓为敌。
本将投身军营多年,怎么能够不清楚我们如今人神共愤的处境呢?
陛下刻薄寡恩,冷酷无情,本将也十分清楚。
恐怕事情最终无法成功,反而为我自己的家族亲人,招来大祸,落到当初翟义的境地,请原谅本将恕难从命!”
更始将军廉丹,优柔寡断,执迷不悟,拒绝接受冯衍的建议道。
冯衍见无法说服更始将军廉丹,只好说道:
“将军好自为之!
属下要告诫将军几句,违背天心民意,与万千百姓为敌,是没有好下场的!
请将军多多保重,约束部下的暴虐行径,善待百姓,勿轻慢宗室豪杰!
属下不愿意与将军一道,同草木同腐,现在告辞!请将军善自为之!”
冯衍见无法说服更始将军廉丹,恐怕大祸降临,只好趁夜弃职逃离。
更始将军廉丹属下的亲近部属士大夫等,见主簿冯衍逃离,预感大事不好,前途不利,也纷纷隐退。
更始将军廉丹的处境,更加孤立无助。而讨贼大权,集中在不懂军事的主将太师王匡手中,廉丹更加无可奈何,明知结局悲惨,也发誓效忠新帝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