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奸细有多少人
罗府令说道:“大祭司大人,罗摩城地处两国交界之处,来往的也不止是柔夷国和柔兰国的客商,微臣也不好打乱各国的通商,故而只能派人在暗中监视他们了。”
罗府令:“或许,他们也有人装扮成普通百姓,潜入都城。可柔兰国和柔夷国同宗同源,一时也分不清他们究竟是柔夷国人,还是柔兰国人。所以……”
涂元白说道:“柔兰国的人每日除了卖货,还做些什么事情?”
罗府令说道:“回大祭司大人,柔兰国的人以卖货为主,有的时候他们会在罗摩城内游荡,或是到周边的几个州去游荡,吃喝玩乐什么的,但也不会犯事。”
罗府令:“也正因为是如此,微臣拿不住他们的把柄,故而微臣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涂元白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做法是对的!既然拿不住他们的把柄,那便放任了他们去,以免打草惊蛇。既然柔兰国妄想侵占罗摩城,那留在罗摩城内的柔兰国奸细,肯定有在谋划着什么。”
涂元白:“听你说的,他们怂恿田家人在城中作乱,又不叫你拿到把柄,只怕是想等到以后柔兰国的人过来了,他们再怂恿这些人扰乱罗摩城的秩序,好让柔兰国的人顺利进来。”
涂元白:“这些人之前受柔兰国奸细的怂恿,既得了便宜,也没有被官府捉住,他们便会信任柔兰国的奸细,继续在城中作乱。”
涂元白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灭掉一个堡垒,往往从内部开始做手脚,是最好的法子,或许还能达到不攻自破的目的。”
罗府令听着涂元白的话,先前还赞同地点了点头。再听到后面的话,罗府令惊讶了。
“大祭司大人,这些不过是些宵小之辈罢了,哪里能动摇得了罗摩城了?而且,罗摩城附近还有军队。”罗府令说道。
涂元白冷笑一声,说道:“呵!一个没有触犯律法的柔夷国子民,你想对他怎么样?”
罗府令说道:“可……大敌当前,若是有人胆敢扰乱秩序,那可是就地正法的呀!”
涂元白说道:“若是他们煽动无辜的老百姓,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扰乱了秩序,你当如何?”
罗府令迟疑了,说道:“这……应该不会的吧?老百姓也知道,大敌当前,当以抵抗外敌为重。”
涂元白说道:“柔夷国有多少年没有打仗了?老百姓们是否还知道战争是什么?罗摩城的百姓,会把柔兰国的军队放在眼里吗?”
罗府令小心翼翼地说道:“大祭司大人,请恕微臣愚钝,不明白大祭司大人所说之意。”
涂元白说道:“比如,柔兰国的军队即将压境,在罗摩城中的柔兰国奸细故意抢夺城中老百姓的财物,然后往城门口逃跑。被抢的老百姓,则带上人去追。”
涂元白:“等到了城门口,柔兰国的奸细跟守城的将士说,老百姓要自请出城作战。这时,老百姓气势汹汹地追上来,要抓这些奸细。而守城的士兵则以为,老百姓是要自请作战,自是要去安抚的。”
涂元白:“就在老百姓跟守城士兵解释的时候,这些柔兰国的奸细可以趁机打开城门,放柔兰国的军队进城。”
涂元白:“又比如,柔兰国的奸细扮做罗摩城的人,到城门口去自请御敌,然后趁机打成城门。”
涂元白:“再比如,柔兰国的奸细以罗摩城的将士谎报军情、故意扣押他们及其财物为由,煽动其他国家不知情的客商到城门口进行声援,到时候,这城门是开,还是不开?”
涂元白:“总之,柔兰国的奸细会想尽各种有利于柔兰国的办法。”
罗府令说道:“可……大祭司大人,罗摩城外就是罗摩河,柔兰国的军队想过河来,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吧?就算城门打开了,他们也不一定能上得了岸,那也没有什么用啊!”
涂元白说道:“罗摩州到柔兰国唯一最快的路径,只有罗摩河。”
涂元白:“城门口处正是罗摩河自西转向南的弯道,城门口处的河道常年被水流冲刷,这边河水深,岸高,且水流急。由罗摩城下到柔兰国去倒是方便,反倒是从柔兰国到罗摩城来就有些难了。”
涂元白:“一般柔兰国的人过来,都要行至弯道以上,这样才利于上码头。而弯道之处,是很难上来的。”
涂元白:“不过,河对面有个河滩,也使得这一段的河道变成最窄的地方。这个优势,也弥补了城门口河水湍急的弊端。”
涂元白:“但是,柔兰国的人想要从弯道之处登陆,除了要稳住船以外,还要提防河堤上的罗摩城军队。”
涂元白:“只要罗摩城的军队站在岸上和城楼上放箭,柔兰国的人会杀个措手不及,保命和登陆不可兼顾,他们也轻易上不得岸。”
涂元白:“罗摩城外有近两里地的码头,需要诸多人把守。而罗摩州虽有军队,可为数并不多。就算都城的军队要调过去,那也要半日的功夫。若是事情紧急,都城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涂元白:“所以,开城门只是一方面,趁机除掉守城士兵才是最为关键的。罗府令,依你所知,在罗摩城的柔兰国奸细有多少人?”
罗府令的额头上已经渗出汗水来,忐忑地说道:“回……回大祭司大人,据、据、据微臣所知,明面上的柔兰国客商……有……四五百人,暗地里还……不知有多少。”
涂元白一惊,说道:“什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柔兰国人在罗摩城中?”
罗府令压低了身子,轻声说道:“回大祭司大人,近年来,柔兰国到罗摩城中的客商逐年增多。微臣以为,来往的客商多,倒是一件好事,这样罗摩城才能繁荣起来。”
罗府令:“只是,今年的这些客商盘踞在罗摩城中不走,微臣便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