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高育良否决李达康
吕州市和京海毗邻,赵小惠姐弟投资电子厂,选址却在临江省的京海。
这让高育良心里很不舒服!
当听说祁同伟也有份参与的时候,高育良坐不住了。
为此,他借着品茶读书,找自己的学生好好聊一聊。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老师的问话永远讲究艺术,温文尔雅。
即便责问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也不会太伤人面子。
“同伟,我在想是不是吕州市委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否则也不至于放跑了这么大的项目啊---”
高育良看着学生,表情凝重。
“老师,临江省京海市建厂,比吕州更合适!”
“为什么?”高育良加重了语气。
“一是京海是出海口,有临江省最大的外贸港,交通便利,二是京海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比如电子元件所需的金属矿原材料,吕州都有---”
高育良的脸部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起来!
祁同伟说的这些,他都知道。
但有时候合理的事情未必就要去做。
作为地方官员,最看重的还是当下政绩。
不管这个项目是否适合吕州,只要它在吕州市落地生根,它就是吕州市委的政绩!
无论高育良还是李达康,都会从中受益。
可是,这样的话为人师表的高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向学生点明。
只能寄希望于学生明白。
“同伟,你说的有道理!可是,吕州市在汉东省的经济发展排名靠后,它急需一个大项目来解决民生和就业问题啊。”
高育良换了种说法,言辞恳切。
他知道赵小惠姐弟对祁同伟的倚重。
寄希望于祁同伟能劝说赵小惠改变主意。
“高老师,电子厂虽然没有建在吕州,但大部分利润会留在吕州。”
哦?
高育良眉毛耸动,难以置信:“同伟,你跟老师讲一讲,怎么实现?”
“电子厂虽然建在京海,但销售公司设在吕州。以吕州和京州市为两大销售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省份!”
高育良一听,明白过来。
只是,电子厂毕竟投入巨资,可以带动农民工就业。
相比之下,他还是希望电子厂建在吕州。
“高老师,电子厂要真建在吕州,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环境污染。但京海不一样,临江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就在京海。”
“在环保方面,京海的技术力量要强过吕州!”
“吕州从一开始,定位的就是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啊---”
祁同伟讲到这里,高育良已经放弃了心底的执念。
毕竟,这个项目是赵家姐弟在投资。
“同伟,你说得对!接下来讲一讲,你所说的电子贸易公司!”
现在是九十年代初,未来电子产业、基建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在京海建厂,在吕州设立电子贸易公司。
销售的不仅有未来爆火的小灵通,还有通信设备。
比如大型的电子交换机,程控机。
这些才是吕州产业最大的支撑!
祁同伟侃侃而谈,高育良听得心中风云激荡,不能自已。
作为主政一方的市委书记,固然希望博取政绩。
但在高育良心中,有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
否则,他不会经常翻阅《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书。
当然,在祁同伟讲述的理由背后,高育良也捕捉到另外的用意。
“同伟,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赵家姐弟在京海投资,也是从政治上考虑!”祁同伟淡淡的一句话,好像一块石头砸在高育良心上。
一直以来,省委书记赵立春这个空降派就和本土派的省长杨济民不合。
省长杨济民历任省发改委主任、组织部长、常务副省长、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