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朕决心亲征
刘辩看着跪倒在地的群臣,目光平静的从一张张焦急的脸上扫过。
然而在这份表面的平静之下,他的内心却翻江倒海般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怒火。
他本是来自现代的灵魂,带着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和平的向往。
自从亲政以来,他无不尽力施行怀柔之策,以期挽回大汉四百年的社稷基业。
他试图通过政策修缮、与民为善,缓和这片乱世中的刀兵之祸。
然而,就在看到这份密报的瞬间,现实无情地撕碎了他的理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今日有吴匡敢反,明日就会有李匡、张匡冒头。”
刘辩的心中闪过这般念头,冷酷的现实让他彻底清醒。
黄巾余党横行于各州郡,北方的鲜卑、乌桓年年侵扰,西边凉州的马腾、韩遂等人也常常起兵造反。
而这一切,就如隐隐燃烧的星火,稍有不慎,便能将整个大汉烧为灰烬。
他心中清楚,单凭怀柔的手段,试图感化这些反贼与外敌,无异于痴人说梦。
“以战止战!”他在心中默默念着这几个字。
他意识到只有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才足以震慑所有制造混乱的人。
想到那些朝着皇宫方向跪拜叩谢天子的百姓,他想,只有彻底剿灭乱臣贼子,平定四方动乱,天下才有机会回归真正的太平盛世。
唯有如此,经济才能恢复,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华夏的未来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哪怕这个过程手段极端些,哪怕为此背负一世骂名,哪怕被后世记作暴君,他也无怨无悔。
他要为天下黎民百姓,和后世的华夏子孙谋一个真正的安定和长久的未来。
这一刻,天子眼中闪过一抹寒光。
他仿佛感觉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正在悄然转变。
从现代而来的他,带着几分不适应、几分迷茫,如今终于彻底融入这个血雨腥风的时代。
他不再是那个抱着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位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汉皇帝。
此时殿内仍是一片跪伏叩拜的臣子,刘辩目光扫过众人,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深吸了一口气,整理好内心翻涌的情绪。
无人知道,在这短短的片刻间,天子的心境已然悄然转变,他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望向了更远的未来。
“大汉要强大,我便必须强大。”刘辩心中笃定。
他深知,想要让天下归心,光凭一腔仁德和怀柔的政策是不够的。
那些手握重兵、心怀野望的猛将,根本不会因为一个空谈仁政的天子而臣服。
他们崇尚的是力量,敬畏的是威权。
没有战场的历练,没有实实在在的功绩,如何让这些人心悦诚服?如何让他们彻底归顺?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了解这个乱世。
他知道,从洛阳的高墙深宫中,绝对无法真正看清外面的世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只有亲临战场,见识刀枪相接、血流成河,才能真正明白乱世的真相,才能明白百姓的苦难与渴望。
“这个天下,必须由我亲自打下来。”刘辩的目光中燃起了炽烈的火焰。
这是他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也是对大汉的承诺。
如果这个时代注定要以武力来平定,那么他就以武力告诉所有人,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只有亲身踏过烽火硝烟,只有以铁血打下的江山,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掌控者,让这乱世重新回归秩序。
刘辩缓缓站起身,衣袍微扬,凌厉的气势无形中散发开来。
他的的目光沉静如水,他抬起一只手,示意众臣安静。
殿内的喧嚣顿时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天子发话。
“诸位爱卿的忠心,朕心中甚慰。”
刘辩语气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但朕既已作出决定,便不会轻易更改。吴匡勾结黄巾余党,杀害忠良,起兵造反,此事非同小可,此事若不强力镇压,恐怕会引起其他人争相效仿!”
他慢条斯理地走下御阶,每一步都如同重锤敲打着群臣的心。
“天下大乱,民生多艰。朕的责任不仅是坐在这朝堂之上,更要亲自去看,亲自去做!朕决心亲征,不仅是为了平定吴匡的叛乱,更是要让天下知道,大汉的天子,绝非只会安坐庙堂的夸夸其谈之辈。”
一些大臣试图再度出言劝谏,但刘辩抬手示意稍安勿躁,继续说道:
“朕知诸位忧心,认为朕年纪尚轻,不谙军务。然而,汉武帝时亲征匈奴,昭烈帝率兵东征,每一位明君皆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为百姓平安,为天下太平。朕虽不才,却也不能让大汉的江山断送在自己手中!”
他语气一转,语气凌厉中带着一丝缓和:“而且,朕此去,不会独自上阵。朕知自己尚缺经验,定会听从贤臣良将之策,不会轻举妄动。朕此行,既为讨逆,也是为民心。”
“民间流传天子懦弱,朝中腐朽,才有吴匡等贼敢为所欲为。朕若不能亲身出征,让百姓看到天子的决心,又怎能让人心归附,平息乱象?”
他的声音愈发坚定:“诸位爱卿,今日之乱,若不能以雷霆之势平息,来日必有更大祸乱。朕今日便要立此决心,为大汉社稷,为万民百姓,御驾亲征!”
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目瞪口呆,无论他们以何种理由阻止天子亲自出征,都会被天子一一条理清晰的反驳回来,搞得他们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