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四十一节启航
大明吏部尚书张问达宅门禁闭,关门谢客。
书房之内,坐着吏部尚书家唯一的客人,张问达撸了下花白的胡须,满面春风的说道:“文言呀,南星拜了左都御史,皇上圣明呀。”
“皇上圣明。”汪文言挺直身子,“也全赖张大人的推荐呀。”
哈哈,张问达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挤在了一起,“是众望所归,老夫上了折子,告老还乡,将吏部交给南星好了。”
环佩声响,兰麝袭人,一位年轻美貌的小妾进了书房。
添茶倒水之后,又看见尚书大人一抬手,便将案头的一本小册子递了过来。
“红袖添香啊!”
汪文言赞了一句,这个有着花白胡须的尚书大人,年轻的时候绝对是一个标准的愤青,硬生生把离经叛道的李贽送进了大牢。
看到这个美貌的小妾,联想到自尽在大牢里的李贽,汪文言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感受。
听到赞叹,张问达脸上的皱纹更是挤成了一团,就像干渴的土地,急需要雨水的滋润。
那本书是赵南星书写的《四凶论》,这个年迈的尚书大人准备激流勇退了。
汪文言配合着张问达,一起呵呵的笑着。
这个小册子宣告着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也许汪文言没有想到,不到两年,他会在那个熟悉的如同自己家一样的北镇抚司的诏狱里,被活活打死。
而这位告老还乡的张问达,交出了十万两白银,保全了家人的性命,那些年轻貌美的小妾们则一哄而散。
没有人会知道未来的事情,不过在这个世界里,总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傅先生知道,王俭知道,也许还有其他的人也知道。
这些知道的人在忙忙碌碌的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王俭,正和他的军官们一起讨论着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情报,山海关芝麻湾囤积的军粮被掌印官和巡捕官卖掉了一部分。”
王俭说完,帐内的军官们议论纷纷。这种监守自盗的事情经常发生,可是能卖掉十五万石的军粮,简直是匪夷所思。
而且这些军粮不是流入内地,而是上了船,驶入辽海,不见了踪影。
坐在上位的孙进牙齿咬的嘎巴响,“怪不得山海关的镇守太监找不到船只,原来都被人弄走了。说是去觉华岛,竟然失踪了。”
是谁盗走了这些粮食?这些本来应该运到觉华岛的军粮此时又到了哪里?
李云璐咬着他那光秃秃的指头,坐在那里苦思冥想。
“绝对不是两个军官就能盗走这么多的军粮,护粮的水营跑到哪里去了?”
李云璐的提醒让帐内的气氛凝重起来。
右卫营的军粮都在天津卫囤积,并没有受到盗粮事件的影响。只是护粮水营的失踪,让帐内的众人忧心重重。
难道建州也有了水军?这不可能,不管从哪个情报来源来看,建州没有水军,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大帐内议论纷纷,王俭果断打断了众人的窃窃私语。
“都不要乱猜了,李云璐,说说你的看法。”
扶正自己的头盔,李云璐站起来向参将大人施了一礼。
“大人,根据现在收到的所有情报,综合判断,卑职认为,此事不影响我军渡海到盖州。即便是辽东毛总兵那里出了什么变故,我军有金游击水营相助,相信也可以安全渡海。”
李云璐说完,裴俊也站了起来,他的意见是谨慎起见,原计划的兵粮分离两次渡海,改为兵粮和一,还是分两次渡海。
“按裴千总的意见,兵粮合一,分两次渡海,炮队也分为两批,我将跟随第一批次渡海。”
王俭说完,站了起来,对着西方紫禁城方向行礼说道:“天佑大明!”
众将官起身附和,“天佑大明!”
夜里起了东风,细雨跟着就来了,飘飘洒洒的,连绵不绝。
“今年会是个好年。”
庄稼汉出身的郑献敏伸开双手,接着细碎的雨滴,嘿嘿的笑出了声。
裴俊高兴不起来,并不是因为雨天泥泞,渡海的时间后移,而是来自山海关的消息,让他心里莫名其妙的担心。
本来芝麻湾屯粮百万石,被盗走一些并没有影响到军粮的正常发放。但是各种古怪的消息令山海关的粮价大涨。
为了弥补亏空,管理粮台的官员减少了粮食的供给,也乐得看到粮价上涨。
闹饷的消息从山海关那里传了过来。
“很多军队一直就欠着军饷,现在粮价上涨,再不发军饷,或者降低粮价,恐怕会出乱子。”
李云璐是这样判断的,这样的判断令裴俊更加担心他的妻弟孙有光。
王俭拍着裴俊的肩膀说道,“我已经给孙有光写信了,千万别舍不得银子,如果军饷不够,我们这里可以再襄助一些。”
春雨连绵了七八天,太阳终于爬了出来,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芳草气息。
码头上临时搭建了一座木制的望台,右卫营参谋队官裴俊站在望台上,亲自指挥登船。
最令人担心的六门三磅铜炮被分装上了三艘大船,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马匹、骡子,拆开的大车正在吊装,整齐排列的士兵们耐心的等待着。军法队员戴着白布包裹的头盔,手持军棍,维持着队伍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