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杨家村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细柳营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章杨家村

“你们俩个,过来。”清脆而有些霸道的声音从柿子树下传了过来。

王俭停下脚步,扭头和裴俊交换了眼神,俩个人支好板车,乖乖的向柿子树下走去。

杨老头的女儿杨小娟双手叉腰站在柿子树下,小嘴撅的很高。

“你们俩个,这是去哪儿?”

“见过师姐。”俩个人躬身一礼。

行过礼,裴俊便低下了头,右脚向后移了一下,将右脚棉鞋上的补丁藏了起来。

王俭见到裴俊低头不语,便笑着对师姐说道:“我们去给前面的庄子送货。”

师姐挺了一下胸,然后噗嗤笑了,说道:“送货啊,我也去。”说完之后便微笑着看着王俭,

她喜欢看这个师弟,第一次见到这个师弟就是在这棵柿子树下,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她稚嫩的脸上,八岁的她吞咽着口水,正望着树顶一枝熟了的柿子发呆。就是这个师弟灵巧的爬了上去,折下那枝柿子向她微笑。

王俭被看的也有些不好意思,将头扭了扭,开口说道:“你去不太合适,这是又苦又累的活。而且你一出去就剩下师父自己在家了啊!”

“你是不想让我去,是吧?你能去,我就可以去。”

杨小娟收起了微笑,小嘴撅了起来,王俭脸上有些发热,不知道怎么回答,将头扭来扭去。

看到王俭的窘态,杨小娟将叉在腰间的手放下,手臂前后摇荡了几下,随着手臂的荡漾,胸部的曲线也被勾画出来。

“好了,好了,不难为你了。去吧,早点回来,记得中午来家吃饭,下午要练功的。”

俩个人道了谢,飞也一样的跑到板车前,拉起车子向着前方落荒而逃。

两个少年慌里慌张的样子,让杨小娟又是好笑又有些担心。

“慢一点,别摔着了。”

“好的,知道啦。”

少年悠长的回应声,从板车飞驰而卷起的尘烟中飘荡过来。

官道从杨家村中穿过。进了村子,两个人放慢了脚步。

王俭挤着眼睛笑着对裴俊说:“看起来你很怕小师姐。”

“有比我更怕小师姐的,郑献敏前几天抓了几只小鸟,用泥裹了,烧好后送到师父家,被小师姐一顿痛骂。郑献敏站在那里,一句话都没有敢吭。”

裴俊一边说着,一边松开扶着的车把,快步走到车子前面,夹着肩膀低着头,学着郑献敏当时尴尬的模样。

两个少年哈哈大笑起来。

说曹操,曹操到。刚刚穿过杨家村,两个人又被拦了下来,一个年龄稍大的少年站在田埂上,背着一个装满绳网的柳条筐。

“你们两个,这是去哪里?”

“郑献敏啊,我们去送货,你去哪里?”

“嘿嘿,我去,我去抓兔子。”

皮肤黝黑的郑献敏被问的有些不好意思,嘿嘿笑了一声,支支吾吾的回应。

郑献敏也在杨家学枪,前一阵子,他抓了一些小鸟,送到师父家,结果被杨小娟一顿训斥,郑献敏努力保证以后不再抓这些可爱的小鸟,改行去抓野兔,这才逃过一劫。可惜这野兔着实难抓,几天过去,一无所获,这事成了杨家徒弟们练武之后闲时的笑谈。

“你们去送货,需要我帮忙吗?”

郑献敏从路边高出的田埂上下来,将柳条筐放在了地上。

“不用了,你去抓兔子吧,抓到别忘了告诉我们去吃兔子肉。”

裴俊嘻嘻笑了起来,向郑献敏挥了挥手,算是道别。

“好吧,你们慢点。”郑献敏嘿嘿笑了两声,露出白色的牙齿,也挥了挥手。“下午见。”

“下午见。”两个少年拉着板车,风也一样的向前奔去。

又跑了一会,裴俊有些气喘,俩个人坐下来休息,王俭脱下围裙,解开棉袄,接过裴俊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大口。

“师姐好像很喜欢你。”

王俭扭过头,看着裴俊那双清澈的大眼睛。想了一想,然后笑了笑。

“师姐对谁都很好,你多想了。”

“好像不是,师姐是对人都很好,只是对你更好。”

王俭脸颊又有些发热,他仔细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问裴俊:“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不知道,还没有想过。像我这样的家室,填饱肚子,养大弟弟,还是先不要想这些事情为好。”裴俊说完,慢慢低下了头。

说起家室,作为军户之家的他们两个人还算是幸运的,父亲不在后,王俭的母亲因为有医术在身,再加上王俭的姐姐嫁给了商贾人家,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说的过去,裴俊也至少有个舅舅可以投靠。而其他的许多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教给他们鸟叫口技的张家兄弟,父亲离去之后,眼见军户的那几亩田地无法糊口,便逃了军籍,流落到塞外做了猎户,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没有着落。

想起张家兄弟,王俭问裴俊,“世辉和世义年前来取药之后,有一段时间没见了,不知最近过的怎么样?”

“还好,马头山上的袍子挺肥,威宁海里的鱼也很多,饿不着他们。”

看到王俭的神情轻松下来,裴俊接着说下去。

“前天,他们托人带了消息,说威宁海水草茂盛,湖畔的土地也很肥沃,想弄些农具,春天开一些耕地出来。都是水田,不用担心干旱,一定会有好收成。我琢磨着等舅舅的病完全好了,给他们做些农具。”

“你舅舅只是劳累感了风寒,很快就会好,不必担心。只是世辉他们在威宁海开田,不怕被蒙古人抢劫吗?”

“我也有这样的担心,带信的人说,流落到威宁海的汉人越来越多,他们现在聚了几百人,那里是盆地,北面都是高山,东西方向的丘陵沟壑多,路也远,大队的蒙古人很少来。小队的蒙古人来了,他们就联合自保,总能对付的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