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休戚与共 - 三国之阿斗要翻天 - 北辰观山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37章休戚与共

当那小厮的声音响起时,晋公府上,许多人也都拥了出来。

司马炎面色大变,有些难以置信地道:“夏侯府,全跑啦?!”

小厮重重点头,道:“司隶校尉杜预杜校尉带兵去时,发现夏侯府已空无一人。”

这下,即便有夫人杨艳扶着,司马炎还是忍不住左右再晃了晃。

一张脸,已有些惨白,连忙再问道:“那夏侯庄呢?”

小厮摇摇头,道:“并不见夏侯庄的踪影。如今,杜校尉正封锁四门,看看能不能将他们找出来。”

听到这里,司马炎一颗心如坠冰窖。

心头的那点侥幸,已荡然无存。

“大兄,夏侯一族,看来已经全部反叛了。”

就在此时,一人踏步来到司马炎身畔,沉声道。

司马炎抬头看着此人,苦笑一声,道:“二弟,咱司马家待他夏侯家,不薄啊!”

原来这人,乃是他的同胞二弟司马攸,字大猷。

今年刚满二十,尚未婚配。

因大伯司马师膝下无子,司马攸便过继给了司马师。

司马师死后,司马攸袭封舞阳侯,后来又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

他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治军恩威并施,颇有成效。

如今已被改封为安昌县侯,迁任为卫将军,担负着皇宫宿卫之责。

夏侯一族悄没声息地逃出洛阳,他已有所耳闻,立即披挂上阵,赶紧来到晋公府上见司马炎。

此刻,见司马炎如此神伤,司马攸也如杨艳一般,上前宽慰道:“大兄勿忧,这大魏天下,咱司马氏今儿个已是执刀人。区区一个夏侯氏,翻不起什么浪花来的。”

司马炎闻言,勉强笑了笑,便将并州来的那封密信给他看了。

看到这封密信,饶是司马攸心宽,也觉事情可能大条了。

夏侯一族逃离洛阳,并州夏侯骏生了反心,怎么看怎么像早有预谋啊。

司马攸心头的震惊,比司马炎不遑多让。

抬头望着司马家族的当家人,沉声问道:“难道,夏侯氏,要举族谋反么?!”

司马炎凝视着这个年龄比自己足足小了七八岁的弟弟,心头莫名一痛。

司马家族,自司马八达(司马懿及其兄弟共计八人,字号都有一个“达”字,所以时人称为司马八达)繁衍至今,子孙已是过千之数,真可谓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但在这庞大的司马家族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只有司马懿这一支。

而在司马懿这一支里,又只有次子司马昭这一系,处于核心中的核心。

可惜司马昭死了,膝下九个儿子,早夭的便有五个。

剩余四个,除了司马炎和司马攸过了二十,其余两个,都不满十六。

至于司马八达其余子嗣,有才干者较少,居于朝堂核心圈层的也不多。

倒是他们的三叔公司马孚,作为“八达”中最长寿者,久居朝堂,威望颇重。

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

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

不过,他们这三叔公性子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是一位令时人敬重的道德君子。

虽然参与了高平陵之变,但那毕竟是为了帮助司马家渡过生死存亡的关口。

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萌生了引退之心,后来也未曾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

如今,司马孚被封长乐公,早已闭门谢客,再不问朝堂之事。

因此,整个司马家族的担子,全部压到了这两个年纪还不到三十的年轻人肩上。

偏偏他们的老子司马昭,吐血三升而亡后,留下这偌大一个烂摊子给他们。

可想而知,他们兄弟二人背负的使命有多沉重。

一个行差踏错,便是灭门之灾。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司马炎,比起司马昭,对朝政的把持更严厉了不知道多少倍。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为了稳固司马氏的地位。

但从另一方面说,此刻的司马炎,实在是很不自信。

毕竟,年纪还不到三十的司马炎,在朝堂威望,差了司马昭不知多远。

本来就是在玩火,现在算是直接坐在了火炉之上。

现在就看司马炎的屁股经不经烫,会不会引火自焚了。

“夫君,事已至此,多想无用,不若振奋精神,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咱司马氏在大魏经营这么些年,这天下,还翻不过来。”

眼看着这一对难兄难弟彼此都有些恍神,一旁的杨艳摇了摇司马炎的臂膀,温声提醒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