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新政方略 - 三国之阿斗要翻天 - 北辰观山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92章新政方略

军阵之事,运筹帷幄中,致胜千里外。

朝堂之事,勾勒笔墨间,兴起宏图业。

如此帝王,称一个千古一帝,毫不为过。

刘善见诸葛瞻一脸振奋,终于开怀一笑,道:“既然思远也说可行,那明日的月旦评,咱们便以此制而行吧。”

“啊?!”

这下,诸葛瞻又给愣住了,一声惊讶后,瞬间恍然,皇帝陛下根本不是要搞什么月旦评,而是要借此实行科举制。

难怪他之前便要求自己,务必登记好来京参加月旦评的人员名单,并为这一万多人免费提供食宿。

那时,他还有些不太理解,虽说经过一场拍卖大会和对乱臣贼子的抄家之举,国库开始充盈起来,但对那些赴京参加月旦评的文人士子免去食宿,实在是没什么道理。

现在他才明白,皇帝陛下这么做,竟是早已把这些文人士子,都当做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了。

愣了片刻,诸葛瞻回过神来,连忙躬身应命道:“一切,但凭陛下圣谕。”

刘善见诸葛瞻也没异议,随手又从书案上拿起一本书册,对诸葛瞻道:“这科举制是为了选才,若人才选出来了,没有相应安排,却是大大的不妥。孤觉得,现在咱们大汉的官制,有些臃肿,又有些权责不清,因而,孤决定施行新政。这是孤最近书写的一些新政方略,思远且看看吧。”

诸葛瞻的心神还停留在令他震惊莫名的科举制上,刚刚回过神来,这时再听刘善此语,顿时又愣了,呆呆地道:“新政方略?”

连忙起身,来到刘善跟前,恭敬接过那本同样形制的书册。

“内阁六部制?”

一扫黄帛封面,诸葛瞻竟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见封面五个字又是他从未听过的,诸葛瞻赶紧翻开书册,再次如三好小学生一般,埋头苦读了起来。

他自然不可能想到,无论是刚刚的科举制,还是现在的内阁六部制,根本不是皇帝陛下的原创,而不过是抄袭狗刘善将历史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提前了而已。

不过,这内阁是在明朝才出现的,而六部却是在隋唐时便成形。

本来,隋唐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从职权上来说,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下设六部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力很大。

发展到后来,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而下设六部的尚书省因为是执行机构,渐渐大权独揽,有与皇帝分庭抗礼的趋势。

到明朝,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皇权,直接废除了三省,而直接统领六部。

那样的话,皇权是得到了巩固,但皇帝却要累个半死。

据史载,朱棣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对于到底是抄袭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还是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刘善很是费了一番思量。

最终,他还是决定选用内阁六部制。

不过,他这书册中所提的内阁,与明成祖挑选大学士组成内阁有所不同。

他计划中的内阁,乃是从朝臣之中,选取五名职位较高、在军政界颇有威望的官员组成。

全国重要军政大事,都由内阁决议,若意见不统一时,便用投票决定。

而他这皇帝,自然凌驾于内阁之上,具有票拟之权。

内阁之下,便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就是蜀汉最高的六大执行机构。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

六部长官,均为尚书。

但凡内阁决议之事,便交由相应部门具体执行。

刘善这内阁六部制,将蜀汉现在冗杂臃肿、权责交叉的官僚体系彻底推翻,重新建立了一套官制。

既做到了精简人员,又将权责划分得更为清楚。

因为内阁的设置,皇权也得到大大加强,却又不会将刘善累个半死。

可以说,刘善这套官制出来,基本上将蜀汉朝堂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了,非常符合现在的发展需要。

此外,随着内阁六部制一同被刘善提出来的,还有官员的等级,拟借用曹魏的九品之法。

他在文中,将现行的官员等级,从秩奉多少石改为官阶几品。

参照曹魏的九品官人法,刘善也决定在蜀汉实行九品之法,将朝堂内外文武官员,自正一品、从一品至正九品、从九品,共分九品十八级。

每一级官职,在内阁六部之中,都有对应的职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