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历史
大年初一的中午十二点,陈寒爵带着妻子和左右护法离开了家人,朝着机场而去,陈家的新年就这样仓促结束了。
车子驶出很远之后,陈寒爵才收起心情,问起了关于昆仑大会的事情。
玄音是这样回答的,“关于昆仑大会,我知道的也不多,父亲和爷爷很少跟我提起这件事,我只知道昆仑大会举办的目的是确定五大豪族的内部地位。”
“两百年来夏家已经连续赢得了五次昆仑大会,稳居五大豪族之首。”
陈寒爵好奇的问道:“赢了这个究竟有什么用?”
“会享有一些特权,但具体是什么特权,只有爷爷和父亲知道。”
按照惯例,只有五大豪族的家主和继任者才有资格参加昆仑大会。
几个月前上一任家主夏平惊因病去世,玄音的父亲夏定天成为现任家主,而下一任的继承者也早已确定,就是陈寒爵夫妇。
陈寒爵听了妻子的话后,非但没有解开他心中的困惑,反而更加好奇了,昆仑大会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车队到了机场后,早有一架专机等候在此。
这架专机经过了八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了昆仑山脚的一座城市。
昆仑山是大夏国境内最大的山脉,横贯东西,延绵万里,被称为万山之祖。
这条巨大的山脉也被古人称为祖龙,意为天下龙脉之祖,所有的龙脉都是发源于昆仑。
从机场出来后,车队将众人送往了市郊的一座山庄,一直到天色黑下来,才抵达了目的地。
这座山庄的气派奢华自不必说,宛若一座古代帝王的行宫,拥有房舍数百间,庭院若干,内外有数百名武装人员日夜巡逻,防备森严。
穿过前面的庭院,众人来到了中心大厅后,这才见到了家主夏定天。
夏定天看上去苍老了不少,脸色颇有些疲惫,但看到女儿女婿后,精神又为之一振,展颜笑道:“小音,小陈,你们车马劳顿了一天,辛苦了,先吃饭吧,咱们边吃边说。”
玄音看出了父亲心事重重,上前挽住父亲的手,轻轻说道:“爸,我有了。”
这个好消息让夏定天大喜不以,“我要当外公了?太好了!几个月了?给孩子取名字没有?”
玄音笑道:“才两个多月,取名字还太早了吧。”
夏定天摆手道:“不早不早,时光如梭,转眼即逝,你们要尽早做准备,医院联系好了吗?要找最好的妇产科医生,还要提前给孩子准备衣裳玩具……”
一提到未出世的外孙,这位年过六旬的男人像是年轻了三十岁,顿时精神焕发,拉着女儿女婿的手,有说不完的话。
在血脉亲情面前,大人物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
一直到众人来到餐厅坐下后,夏定天这才结束了关于外孙的话题,喜悦的神色再次被忧虑取代。
陈寒爵再也忍不住,开口问道:“爸,您是不是在担心什么事情?”
夏定天语气凝重的回答道:“原本昆仑大会应该在三个月后召开,但因为战事紧迫,不得已提前了,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
“明天你们就要跟我上山,也不知道这一晚的时间,我们能否做足准备。”
玄音也问道:“爸,这昆仑大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要做些什么?”
夏定天斟酌了一番后,才回答道:“这要从六百多年前说起了,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大夏的历法是从六百六十九年前开始计算的吗?”
陈寒爵和玄音对视一眼,同时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初中课本上就说过啊,因为六百多年前天下战乱,九州大地出现了数十个政权,每个政权使用的历法都不一样,后来明帝扫平六合后,统一了历法,这才诞生了大夏历。”
夏定天不置可否的又问道:“但明帝建立的王朝叫大明,并不是大夏,为什么不叫大明历呢?”
陈寒爵回答道:“那是因为九州大地诞生的第一个王朝叫夏,后来的王朝都是继承了夏的法统,无论历朝历代,生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自称大夏子民。”
夏定天微微一笑,“这只是官方的说法,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就跟这昆仑大会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话一出,陈寒爵和玄音才真的呆住了,没想到昆仑大会背后竟然隐藏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夏定天端起一杯酒,轻轻洒在脚下,神色肃穆的说道:“明帝一介布衣出身,家徒四壁,年幼时曾经沦落为街头乞丐,但后来他只用了短短十五年就扫荡群雄,统一九州,你们觉得他是怎么做到的?”
陈寒爵回答道:“是因为他娶了一位好夫人,他夫人的娘家拥兵数十万,是当时的群雄之一。”
夏定天轻轻摇头道:“错了,他的夫人只是背了一个名而已,真正帮助明帝夺取天下的,是隐藏在他背后的五个古老的家族!”
“夏,商,秦,唐,宋!”
这正是当今的五大豪族!
就连玄音都愣住了,“爸,您说的是真的吗?”
夏定天点头道:“你们边吃边听我说,今晚我会为你们讲述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你们也要记住,这段历史是五大家族才知道的秘密,绝对不许外传出去!”
“是,我们记住了。”
新年初一的晚上还很冷,一阵寒风从窗户吹进来,让温度瞬间下降了好几度,天上的月光也照进了餐厅。
七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也是这样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在一个破败的小村子里,一个贫困交加的农户家中,几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夜空的宁静,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
后世的史书记载,明帝出生于一户佃农家庭,家中赤贫如洗,出生两年后他父亲就因为无钱治病,撒手人寰。
明帝五岁的时候,母亲也积劳成疾,一命归西,从此他成了一个孤儿。
从此之后的十年时间,在史书中被一笔带过,甚至被有意篡改。
后世学者认为是明帝命人改的,还有人认为是后来的王朝故意抹黑他,其实从明帝五岁到十五岁的这十年经历,并没有被历史遗忘,只是极少有人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