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余老太去世
白龙庙(第一百五十一章余老太去世)
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有钱。就在仁玉转业到昕阳工作的第二年,仁玉的母亲余老太太突感吞咽食物困难,父子俩带着老太太天南地北的检查后发现身患食道癌。其时正逢仁玉婆媳纷争不断、矛盾激化,最后发展到仁玉和父亲签订断绝父子关系的冷战期。
生活这条路只能往前走,就算遇到路口,你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但就是不能停留。金凤到昕阳和仁玉暂住,周明在娘家生活上学。为了缓和父子关系,周银拴借党玉从部队回来见介绍对象的机会从金凤娘家接回了周明。
为了给老太太看病,周银拴先后带着到昕阳大儿子和京都小儿子礼玉大城市做了全面检查。漫长的治疗并没有阻止病魔的脚步,在坚持两年时间后,仁玉妈还是撒手人寰。
世纪之交,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澳门,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银拴从大队支书位置上退休已经多年,每天日子在风轻云淡中度过,老伴去世后,他并没有孤独,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不时会一会老朋友,就是去钓钓鱼。
礼玉转业政策终于落实了,因在部队立有二等功,县里特别重视,专门安排到昕县第二轻工业局。到县城昕县工作后,媳妇所在的航运公社组织开展弃船上岸专项活动,县里把这些航运子弟全部安排到效益最好的国营棉纺厂工作。礼玉夫妻在媳妇棉纺厂家属院买了一小套房子。随之有了孩子后,孩子年幼没有人照看,邀请银拴前往,银拴欣然接受。
接送完孙女后,无所事事的铁栓便经常到县水利局弟弟铁栓家里走动走动,铁栓家三个儿子,一个在工商局、一个在水利局、一个在烟草局。铁栓夫妻俩都是干部,常年的官场历练,脾气性格打磨的差不多。在孩子教育方面颇有心得,老弟兄俩经常一起交流心得,银拴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周明身上,总是隔三差五的把周明接到昕县小住几天。每次,来昕县都是开拓视野,好吃好喝的尝一遍,好看好玩的过一遍。昕县就在昕阳市内,某种意义上说昕县就是昕阳,昕阳就是昕县。每次来昕阳,周明都是一次教育。周明经常给银拴说道:爷爷,每次来昕阳对我都是一次教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跳出农门,将来去大城市发展。
这就对了,银拴就等长孙这句话。从小,周明就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孩子,当然作为长孙,银拴寄予厚望。
初中毕业,周明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选择毕业就安排工作的中师,还是继续上高中考大学。那个年代,很多农村的学生不惜复习多年也要上中师,为的是一毕业就可以走上教师的岗位,从此跳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周明的班级一共108个同学,号称一八零八将,其中一半都是复读生,有的还是抗战八年的老油条。要考上中专中师,考上高中难度可想而知。周明一鼓作气,进入班级前十,第一年中招考试还是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