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卖货郎
白龙庙(第一百八十六八章卖货郎)
人间已是三月天,百花含羞柳如烟。
春风若有怜我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在那偏远宁静的小村落里,郑大安身形佝偻,单薄又瘦弱。岁月的沧桑在他身上留下深深印记,因身体缘故,已无法从事繁重的农活。但生活的重担并未将他压垮,他毅然挑起扁担,成为了一名卖货郎。
扁担两端的货担,承载着生活的希望。郑大安走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扁担随着脚步有节奏地晃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农村的日子并不富裕,很多村民手头拮据,难以拿出钱来购买物品。郑大安深知这一点,便想出以物换物的方式。村民们纷纷拿出家中积攒的废铜烂铁、塑料制品,围聚在他身旁。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眼睛紧紧盯着货担里色彩斑斓的糖豆和花花绿绿的针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用手中的“宝贝”换取心仪的东西。
郑大安总是面带和蔼的笑容,耐心地为每一个村民挑选合适的物品,仔细地称重、交换。他用粗糙的双手递出糖豆和针线,接过那些带着生活痕迹的废品。在这你来我往的交换中,小村落里弥漫着质朴的温暖。他的身影穿梭在各个角落,为宁静的村庄带来了一抹别样的活力,也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生活的意义。
每天清晨,阳光才刚刚给小镇披上一层轻柔的金纱,郑大安那声如洪钟的吆喝叫卖声,就从远处悠悠传来。
“麦芽糖,香甜的麦芽糖嘞——”
“换……针……换……线,”
这声音仿佛是清晨的号角,瞬间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
街道旁,还带着几分惺忪睡眼的孩子们,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眼中立刻闪烁出兴奋的光芒。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幸福时刻的开场。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从家中跑出来,围在郑大安的小推车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黄澄澄、散发着甜蜜气息的麦芽糖。
在这群孩子当中,周明显得格外突出。他总是第一个冲到小推车前,小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欢喜。他特别喜欢郑大安手中那把敲麦芽糖的小锤子,觉得那动作帅极了。每次郑大安熟练地敲下一块块麦芽糖,周明都看得目不转睛,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拿到分到的麦芽糖后,他也不急着吃,而是先放在鼻子下深深嗅着那香甜的味道,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小口,让甜蜜在舌尖慢慢散开,一脸满足。在这个小小的清晨集市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麦芽糖的香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美好的画面。
不学吹手不学戏,不学裁缝做老衣,不学剃头刮毛意。在古代,这些都是小九流的行当,也是就是文人嘴里的贩夫走卒。新时代,却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人。
这天,郑大安像往常一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路过村东头老李家时,发现他家的门紧闭着,以往老李可是最爱凑这种热闹的。郑大安心中疑惑,放下担子上前敲门。半晌,老李才拖着病恹恹的身子打开门。原来老李生了重病,家里没钱医治,只能熬着。郑大安心里一阵酸楚,他翻了翻自己的货担,找出几样可以入药的东西递给老李,并叮嘱他怎么使用。
周明看到这一幕,心中受到触动。他跑回家,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吃攒起来的麦芽糖,要送给郑大安。郑大安笑着拒绝了,他摸摸周明的头说:“娃子,这份心意俺收下了,但这糖还是你留着吃吧。”周明眼眶泛红,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也要像郑大安一样善良、乐于助人。此后,郑大安依然每日穿梭于村子间,而他的故事也在村民口中传颂开来,他不仅仅是一个卖货郎,更成了大家心中充满善意与温暖的存在,激励着更多人像他那样面对生活的艰辛仍保持乐观积极。